酒店人才供求矛盾該如何解決?
人才是一個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性因素。有關酒店業發展中人才從哪裏來、如何培養等問題一直是熱點、痛點問題,特別是在行業快速發展、消費需求不斷變化的當下,這一問題更加突出。想要更好地解決問題,酒店業者需要充分了解當前酒店人才在供需方面的現狀及變化。
吸引力不足 供需不平衡
從酒店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來看,首先需要關注行業發生的主要變化:一是近些年我國酒店業在調整和轉型過程中的經營和盈利水平面臨較大壓力。二是面對外部環境的快速變化,如消費者新需求、替代性新業態、對OTA過度依賴等,酒店業整體並沒有實現有效的轉型和創新以適應環境的變化。三是酒店產業的結構性問題仍然沒有化解。“金字塔”式的產業結構,如頭部的高端酒店,腰部的中端酒店、中端連鎖酒店佔比還不高,大量經濟型酒店、中小單體酒店、民宿客棧等處在金字塔底部,導致了從行業整體來看,存在管理效率、運營水平和員工平均薪酬等均不太高的現象。

在這種情況下,酒店業對人才需求的現狀和變化主要體現在:
一是受盈利和成本壓力影響,很多酒店不得不大幅壓縮用工數量和用工成本,對員工“馬上能上手”“一專多能”的要求提高,但薪資水平卻相對缺乏競爭力,對酒店管理專業畢業的本科生吸引力不高。
二是當下酒店業中的頭部企業對複合型、創新型人才需求較大。例如國際品牌酒店除了對人才有外賓接待能力的要求外,更強調在熟悉本地消費者需求和在地文化基礎上的本土化產品和服務創新能力;連鎖酒店集團則強調人才的數智化運營、物業開發(BD)、收益管理、數字化營銷等方面的能力。
三是新業態、新品牌對人才的新要求。如文化主題酒店、精品酒店、生活方式酒店等對員工的文化素養和能力有更高要求,也出現了文化體驗師、體驗定製師、文化大使等新崗位。
四是酒店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酒店業的衍生業態以及交叉融合行業的企業等對人才需求在逐漸增大。例如在線旅行商(OTA)、新興科技公司(如人工智能、服務機器人、系統開發等)的酒店業務板塊,對既懂酒店業務又理解互聯網和新興科技的人才(特別是產品經理)需求較大。
五是不少走國際化路線的國內酒店集團開始新一輪出海,對擁有國際化視野、跨文化溝通、良好專業素養的人才有潛在需求。
適應新變化 定位新需求
酒店行業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要求高校人才培養方式也要有相應變化。
目前來看,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的“不匹配”依然存在。據某知名大學酒店管理專業的老師反映,雖然學校將學生培養得不錯,實習後酒店的反饋也很好,但酒店行業的薪酬、職業發展對一些學生吸引力不大,不少學生畢業後選擇去了其他行業就業。一些學生反映,有的問題出在酒店實習的環節上。由於酒店和院校對實習生的管理創新不足,學生感覺不被重視,個別學生反映“去酒店實習成了廉價勞動力”,從而進一步影響學生的畢業選擇。但只看到現象的酒店會由此對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出疑問。

當然,各高校的酒店管理專業也需要改進和反思。例如專業建設是否能與行業發展前沿趨勢、職業核心能力緊密結合。又如人才培養的關鍵是師資。而教師對行業發展的深入研究、對酒店運營管理環節的熟悉瞭解,甚至自身曾在酒店有過工作經驗等特質是教出好學生的重要因素。然而,這些條件目前在很多高校還不好實現。
模式要創新 尋特色亮點
目前,酒店管理人才供求的矛盾似乎處於路徑依賴下的“鎖定”狀態。這是行業和高校多年發展形成的長期性問題,需要在全面、系統和長期視角下認識並從整體上思考來解決。
一是產業發展中人才供求問題本質上還是需要讓市場起到根本性作用。產業發展保持長期向好態勢、產業結構進行深度調整、產業績效不斷提升是影響這一問題的關鍵。特別是產業中的各大頭部酒店集團、新興酒店管理公司以及大量創新創業型酒店、民宿等市場主體,如果能夠在戰略、商業模式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進行創新,以此來提高員工薪資待遇和改善職業發展空間,那麼目前的一些狀況就會有所改善。
在這一過程中,建議這些企業與高校建立利益共同體的深度合作關係,將創新過程、創新成果與高校的人才培養環節融合,不只是招收幾個實習生、畢業生,去高校做個講座宣講,還可以通過人才定製班、高管“一帶一”、場景驅動式研究項目合作、員工與學生結對子互動等形式,深度參與到高校人才培養環節中。
二是高校要遵循和學習國際上的酒店管理專業建設普遍規律,將國際經驗轉化爲本土創新實踐。事實上,無論是創建於百年前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還是常春藤名校美國康奈爾大學的酒店管理學院(現併入商學院),乃至中國的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它們探索出的人才國際化、職業化和行業培養導向是普遍規律,其中鮮明的行業指向與職業教育是關鍵所在。

建議我國高校吸收借鑑這些經驗,讓產教融合、科教融合、產業學院建設等設想能夠真正落地,關注行業發展中出現的新崗位、新職業、新工種。特別是通過與企業深度合作開展創新培養環節,如邀請已成爲優秀高管的校友“言傳身教”、組織“影子計劃”讓酒店高管“一帶一”、入學第一課選擇在酒店進行教學和實地體驗、課程與教材聯合開發等。強化學生對行業的認同感、職業自豪感和工作上的幸福感,只有觸動內心的熱愛才可能有真正的持續學習。
此外,酒店管理專業在高校中能否“保得住”,還需要在特色化上找到亮點、做出成績。如在黨建工作(與政府及國企央企下屬酒店的黨支部合作)、科研成果(多本國際學術期刊都能發表酒店管理領域文章)、國際合作(海外酒店管理專業項目較多)、社會服務(政府及企業在政策、規劃、培訓、諮詢等方面有諸多需求)等方面,結合當地、學校實際情況來開展,有爲纔有位。
三是希望當地相關部門、行業協會組織等爲校企深度合作提供政策、平臺和宣傳方面的助力。比如文旅部門聯合教育部門對酒店管理專業招生就業、專業排名等方面進行深入調研,出臺相關政策,弘揚勞動光榮的工匠精神和推動勞動教育,大力宣傳行業優秀員工榜樣和優秀企業案例;行業協會通過組織對話交流、研究報告、資源整合等,加強酒店行業與高校的對接合作等。(作者: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遊科學學院 李彬;編輯:楊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