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軸遊”成爲北京金名片
一線中軸,承古通今。連日來,在鐘鼓樓、故宮、正陽門等北京中軸線遺產點,遊人如織,打卡拍照的身影隨處可見。隨着去年7月27日,“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軸遊”成爲北京旅遊“金名片”。一年來,北京切實加強中軸線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不斷強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深入推進文旅融合發展,讓“古都之脊”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

5月24日,夜幕下的故宮神武門華燈璀璨,宮牆與脊獸在光影中更顯莊嚴。每週五、週六晚,故宮角樓、神武門等處的亮燈吸引衆多遊客前來觀賞。中國旅遊報記者 曹雪文 攝
慶祝活動多彩
7月27日,“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一週年主會場活動”在北京鐘鼓樓廣場舉行,吸引不少市民遊客。
“中軸奇妙夜”體驗項目受到遊客關注。據項目運營負責人袁健介紹,“中軸奇妙夜”是漫步式VR體驗項目,市民遊客可戴上VR眼鏡,沉浸式感受北京中軸線的場景。申遺成功以來,項目累計接待遊客量近5000人次。
活動當天,西城區也推出系列慶祝活動。什剎海街道舉辦中軸線攝影展、天橋街道舉辦“百年天橋·中軸新韻”攝影活動、大柵欄街道舉辦衚衕微馬跑活動……西城區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靳真介紹,上半年,西城區組織開展了16項北京中軸線相關的文旅活動,下半年將繼續組織近20項相關活動,推動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交融。

5月3日,降旗儀式結束後,華燈初上的天安門城樓。觀看儀式的遊客正有序離開天安門廣場。中國旅遊報記者 曹雪文 攝
爲慶祝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一週年,天壇公園、中山公園、景山公園策劃推出了系列活動。天壇公園以“中軸線上的生物多樣性”爲主題開展科普活動,其中,“智慧天壇科普創意教具展”融合了天壇古建築之美、生態之韻和文化底蘊,受到市民遊客的點贊。
“北京中軸線是一個承載中國故事、文化與歷史的綜合體,深挖其內涵的產品更易獲得市場青睞。”京騎文化聯合創始人、金牌導遊竇俊傑介紹,他們開發設計了“騎遊最美中軸線”等產品,將中軸線相關知識融入騎遊講解,引導遊客沉浸式遊覽北京中軸線。
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爲促進北京中軸線成爲可觸摸、可體驗、可沉浸的文化場域,北京將推出10條“漫步北京·中軸線上的花園”主題遊線路,融合皇家園林及沿線文化新空間等,帶領市民遊客深入瞭解中軸線的文化價值。

7月26日,遊客在鼓樓前打卡拍照。中國旅遊報記者 曹雪文 攝
強化保護傳承
完善管理體系機制、科技賦能文化遺產保護、推動全民參與……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專職副主任褚建好介紹,一年來,北京進一步加強中軸線整體性系統性保護,編制完成《北京中軸線保護傳承三年行動計劃(2025年—2027年)》,對《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進行修改,在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和闡釋展示、保護管理制度、保護對象等方面進行完善性修改。

7月26日,記者在北京紅橋市場頂層觀壇藝術空間拍攝的天壇公園祈年殿。中國旅遊報記者 曹雪文 攝
爲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天壇公園利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建立古建臺賬,完成圜丘建築羣數據可視化採集,實現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天壇神樂署中和韶樂“數字永生”。景山公園完成所有古建的三維建模和信息數字化存檔及所有石質文物信息數字化採集,並構建了可追溯的“數字基因庫”。
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文物保護處處長李文海說:“運用先進的測繪技術,對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文保單位、歷史建築建立3D數字檔案,不僅可以將這些寶貴遺產保護好,提升管理水平和質量,還能夠爲後續活化利用工作提供翔實的基礎數據,讓文物綻放新光彩、煥發新活力。”
隨着北京中軸線價值的闡釋和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的推進,公衆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情愈發高漲。一年來,北京中軸線世界文化遺產監測與保護平臺吸引超百萬名公衆註冊、700多位志願者參與巡查,彙集了8萬多條巡檢數據、16萬張巡檢照片,開啓一場“全民守護”的生動實踐。

7月26日,遊客泛舟北京什剎海,遠處鐘樓、鼓樓巍然矗立。中國旅遊報記者 曹雪文 攝
持續活化利用
“今天這裏的文創產品全部8.8折,天宮藻井冰箱貼也不用預約購買。看,我已經買到了。”7月27日,在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文創空間門口,來自河北唐山的遊客李欣欣興奮地向記者展示剛買到的冰箱貼。
“我們推出的文創產品,特別受市民遊客的歡迎,僅天宮藻井冰箱貼一款產品,今年上半年銷售額便達到1980萬元。”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館長薛儉說:“未來,古建館將持續挖掘先農壇的文化元素,讓文化遺產融入市民遊客的日常生活。”
爲了讓更多遊客把中軸故事“帶回家”,天壇、中山、景山三家公園依託公園歷史故事和美景,開發了豐富多樣的文創產品。例如,天壇公園的米家千年榫營造積木、景山公園中軸線書籤等受到了遊客的追捧。

7月26日,北京什剎海荷花盛放,景山公園萬春亭在遠方清晰可見。中國旅遊報記者 曹雪文 攝
“北京中軸線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時空連續體,要保護、利用,還要延伸、發展。”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馬國馨看來,中軸線能一直保持生命力,正是不斷髮展、利用的結果。
一年來,北京持續深挖北京中軸線遺產資源內涵,精心培育散落在中軸線上的“城市會客廳”。今年4月,首批17處北京文化論壇會客廳場地發佈,“觀中”中軸線文化博物館就是其中之一。該館通過文化藝術、數字科技等多元融合方式,帶領遊客以全新方式感受中軸線的獨特魅力。觀中項目主理人陳雪表示,將持續打造文化體驗新場景,把中軸線故事講得更精彩、傳播得更深遠。
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主任張立新介紹,下一步,北京將聚焦“加強北京中軸線整體性、系統性保護”“提升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能力”等方面,繼續加強中軸線保護傳承利用。(作者:中國旅遊報記者 魏彪;編輯:楊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