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遊太原晉祠,才發現這裏去年才評上5A,本世紀初還遭遇申遺失敗
晉祠是山西太原的看家景點,許多人說:“不到晉祠,枉來太原”。這次帶着家人來山西旅行,他們第一次來太原,就安排了半天帶他們去晉祠參觀;對我這個之前不止一次去過晉祠的來說,每次重遊也都有新的發現,因此也不覺得厭倦。

這次重遊才發現,晉祠(確切地說是晉祠天龍山大景區)在去年評上了國家級5A景區,目前是太原唯一的5A。不知爲何我有點驚訝,因爲我覺得以晉祠在古建領域的聲望和量級,應該早就是5A纔對。

這次我能感知到最大的不同就是從晉祠公園一路步行到晉祠博物館檢票口,以往“圍追堵截”的黑導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穿着統一工作裝,掛着胸牌的正規講解員。他們不會主動詢問,而是在遊客需要時出現,之前我對晉祠唯一的壞印象也從根源上被整治了,這點很不錯。

晉祠是一個很有靈氣的地方,背靠懸甕山,前臨晉水之源,山水相依,園內古木參天,還是唐王朝的龍興之地。《晉祠志》提到:“三晉之勝,以晉陽爲最;晉陽之勝,全在晉祠”,直接言明瞭山清水秀、底蘊濃厚的晉祠風光。

晉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然後知名於北魏,興盛於隋唐,到了宋元明清,晉祠已名揚四海。衆所周知,3000年前的西周還是奴隸社會,也就是說晉祠的營建幾乎跨越了整個封建社會,這在國內燦若繁星的古建築裏,像晉祠這樣時代序列如此完整的也實屬罕見。

這次參觀晉祠的時候適逢官宣西夏陵申遺成功,於是我就想到了,晉祠的人文底蘊獨特且綿長,難道不能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回家後我查了資料才知道,早在本世紀初晉祠就曾啓動申遺工作,無奈2001年時晉祠卻被排在預備名單之外,2004年宣告落選。而網上對於晉祠申遺失敗的原因,也被歸納爲申遺三條件的“唯一性”和“完整性”不足,也就是晉祠的唯一性沒有得到深入挖掘,而其完整性又在拆遷整治過程中又遭到了破壞。文化特色不清晰,成了晉祠申遺最大的障礙。

其實,晉祠作爲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園林,是古代宗祠與造園藝術相結合的且跨越歷史最長又最具代表性的實例。同時晉祠作爲現存西周初期宗法制度的實物佐證,也集中展現了中國宗廟祭祀與民間崇祀的傳統文化,在中國現存的所有禮制建築中獨此一例。

不僅如此,晉祠保留着大量稀有文物。在我們高中語文課本上那篇名叫《晉祠》的課文裏,作者這樣概括晉祠的寶貴之處:“晉祠除了“山、樹、水”美外,更有西周的柏樹、春秋的水渠、唐朝的御碑、隋朝的槐樹、北宋的彩塑、金代的大鐘、元代的雕像、明朝的石橋、清朝的建築、民國的涼亭。“

晉祠坐擁諸多全國之最、全國唯一——
魚沼飛樑,始建年代不詳,專家推測應建於北魏之前,是中國最早的水陸立交橋,爲國內孤例;
聖母殿“付階周匝”的做法,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最早的實例;
聖母殿的乳栿對六椽栿用三柱樑架,是全國唯一符合《營造法式》殿堂式構架形式的孤例;
聖母殿前的木雕盤龍,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盤龍雕柱;
聖母殿內的宋代彩塑侍女像,是中國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宋代宮廷人物的造像;




晉祠還有3000年的周柏;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撰文、書寫並鐫刻的碑刻——《晉祠之銘並序》碑;歷經900餘年的雨雪風霜,依然威風不減的宋代鐵鑄武士像;中國古代建築中罕見的無牆殿宇——金代獻殿;十分罕見的明代木質牌坊(明代基本都是石質)——對越坊;集樓、臺、殿、閣四種風格於一體的清代戲臺——水鏡臺。以上種種,無不向遊人講述着晉祠悠久、真實的歷史。


據悉,晉祠將聯合周邊的景區,以大景區的形式啓動整體申遺工作。無論是否入選,晉祠早已是大家心中祠祀建築裏的“無冕之王”,是集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爲一體的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晉祠的核心意義始終在於其承載的三千年文明記憶,是否擁有 “世界遺產” 的頭銜,已不再那麼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