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娃說“我不會”時,你的回答決定了孩子未來的人生高度,別說錯
我早上送孩子上學時,偶然看見一位寶媽正在跟老公爭吵。
寶媽指責老公:“智商挺高,情商太低,一點不懂教育!”
老公看起來很不服氣:“我是大學教授,難道還不如你一個大專畢業,在家全職帶娃的女人?”倆人越吵越兇,圍觀的越來越多。
後來,大家搞清楚了,是寶媽的兒子考試卷子錯了一道題,只考了98分。

寶媽問兒子:“這題怎麼做錯了?”
兒子回答說:“我不會啊。”
還沒等寶媽說話,孩子爸爸就插嘴了:“不會無所謂,下次你做對了就行。”
就是老公的這一句話,讓寶媽當場炸雷了。
寶媽覺得,孩子說“我不會”時,當家長的就不該說“不會無所謂”這種話,這直接決定了孩子的自我認知。
孩子說“我不會”時,家長的三種回答藏着陷阱
第一種回答:不會無所謂
家長的這種回答,能幫孩子降低心理壓力,告訴孩子不會做也不重要。
但這樣很容易使孩子形成思維定勢,習慣把不會做的事,當作不重要的事。
孩子長大後,可能對自我能力,喪失正確的判斷,養成推卸責任、拒絕努力的壞習慣。
第二種回答:這麼簡單都不會?我來幫你做!
生活中,有一部分孩子回答家長“我不會”時,會有家長否定孩子:“這麼簡單都不會?”然後就親自上陣,替孩子代勞了,幫孩子把事情做好。

這樣的家長一邊在否定孩子,一邊在替孩子代勞。
孩子極容易認爲,自己的能力實在是太差了,從而養成自我否定的思維習慣。
慢慢地,孩子習慣依賴於他人,凡事都等着大人幫忙解決,很難在學習和工作上取得好的結果啦。
第三種回答:你怎麼這麼笨?
有的家長心直口快,說話不經過思考。
孩子一說“我不會”,家長就心急了,情緒化地指責孩子“笨”,給孩子貼上了“不聰明”的標籤。
孩子經常聽見家長這樣的回答,很可能遇事就懷疑自己能力,變得敏感又自卑。

心理學者阿爾伯特·班杜拉指出:個人對自己執行必要行爲,以達到特定績效的信心即自我效能。
而家長的語言,正是塑造孩子對自身能力信念的關鍵,是提高孩子自我效能的重要途徑,會影響到孩子對困難和挑戰的態度。
所以,家長管好自己的語言,有利於幫助孩子完善自我認知,提高自我效能感,這樣才更容易收穫到一個自信滿滿的孩子。
家長三步走,收穫自信的娃
1 共情地說:不會沒事,這個確實有點難度
家長對孩子用共情的語言講話,安撫孩子“不會”的焦慮感,會讓孩子感受到壓力減小,逐漸從“不會”的焦慮中走出來,迴歸理性思考。
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尋找到合適的辦法,把不會做的事兒做好。
2 嘗試地做:我們先這樣試試,好不好?

當孩子說“我不會”時,家長可以給孩子提出合理建議,陪伴孩子一步步去嘗試。
比如,孩子考試題錯了,媽媽問兒子怎麼做錯了呢?孩子回答說“我不會”。
那麼,媽媽可以告訴孩子,先把這道題抄寫下在錯題本上,然後分析題目,陪伴孩子做出正確答案,最後整理解題思路,做幾道同類題。
這樣就可以幫孩子在嘗試中,尋找到方法,解決難題,這非常有助於孩子提高自我效能感,做個自信的娃。
3 鼓勵的力量大:你的努力,讓你越做越棒啦!
鼓勵孩子,一點點嘗試去做不會的事兒,再隨時陪伴孩子做總結,給孩子足夠多的自信。
一句讚美的語言,能增強孩子對自身能力的信心,讓孩子越來越自信,充滿信心去克服一切困難,最終做好一件不會的事兒。
家長的語言,是孩子最好的導師
孩子從“不會”到“會”,需要家長的語言引導,家長的語言就是孩子最好的導師。
優秀導師的一句話,就能讓孩子自我效能感爆棚,不斷探索嘗試,勇敢試錯,摸索出正確的路,做成一件不會的事。

而糟糕導師的一句話,也可能會毀了一個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沒有勇氣去嘗試做一件不太會做的事兒。
這樣的孩子對自我的認知,可能會停留在“我不行”、“我很笨”、“我比別人差”的階段,很難有個認知上的突破,更加不容易成爲一個自信的娃。
因此,家長走出語言陷阱,共情的對孩子講話,陪伴孩子勇敢去嘗試不會的事兒,就能夠分步驟解決孩子遇到的難題,把孩子不會的事兒、變成會做的事兒,讓娃的自我效能感爆棚。
互動話題:寶媽,你家孩子說“不會”時,您是如何回應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