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們家有多少錢”,家長4種回答,造就孩子4種人生!
孩子長大過程中,會經常問一些讓家長措手不及的問題。
比如有一次,我妹帶她兒子去商場玩,孩子看上了一款玩具非要買,而我妹不同意。
當時這孩子就問:“媽媽,我們家到底有多少錢呀?”
我妹直接回了一句:“很窮,咱們隨時有可能喫不上飯了,你可不能再買玩具啦”。
然後她兒子真的不鬧着買玩具了,但自此之後總低着頭走路,不敢跟其他小朋友玩了。

後來我溝通之後才知道,這孩子真的以爲家裏很窮,變自卑了。
其實當孩子問你“家裏有多少錢”時,咱們的回應很關鍵,不同的回答成就孩子不同的人生,家長別不當回事。
第一種回答:咱家很窮,你別亂花錢了
這樣的回答看似是在教育孩子節儉,實則可能在孩子心裏埋下“負面種子”,不建議這麼說。
就像上文中我的姨侄子,因爲我妹隨口說的“家裏窮”,他就認爲自己可能隨時“活不下去”了,長期會被焦慮和不安裹挾,很難正常生活。
另外,有的孩子會認爲自己“不配擁有玩具和一切好的東西”,越來越自卑,等他們長大後也會認爲自己不配爭取好的機會,從而錯過許多發展的機會。

而且,童年被過度壓抑消費慾的孩子,成年後可能通過瘋狂購物來彌補心理缺失,陷入“報復性消費”的陷阱,這對孩子將來理財和事業發展都是很不利的。
我有個朋友就是這樣,小時候她媽媽也總說“家裏窮死了”,她連5毛錢的冰棍都不敢要。
工作後她月薪8000,卻每月花光工資買奢侈品,衣櫃裏堆滿沒拆吊牌的衣服。
“每次花錢都像在報復過去的自己,明明知道不該買,就是控制不住。”
她甚至因此欠下不少的信用卡債。
第二種回答:我們家有的是錢,你可以放心大膽地花錢!
我認識一個落魄的“富二代”,他父母是做大生意的,他要啥就買啥。
當他問家裏有多少錢時,父母總說“我們家有你一輩子花不了,你怎麼花都行”。
當時他每個月的零花錢都有幾千塊,父母再這麼一說,他花錢更大手大腳、毫無節制了,經常買這買那。
但他父母后面做生意失敗了,還欠下了不少外債,他想要買最新的蘋果手機,都沒錢,他只能哭着罵父母是騙子。
現在他上班了,每月靠借錢維持“富二代”生活,依舊花錢沒節制,還以爲自己是“大少爺”呢。
不管家裏有沒有錢,父母都不能說“家裏的錢,是孩子可以隨便花的”。
不然孩子從小就沒金錢概念,以爲錢是“大風颳來”的,想要的時候就有,完全不知道錢是父母辛苦賺來的,更不懂理財,孩子長大後可能會陷入財務危機之中。
第三種回答:你小孩子問這些幹嘛?長大後就知道了!
可能有的家長會想,上面哭窮和“炫富”都不行,那我回避孩子這個提問就好了吧!
堵住孩子的嘴,可不是好的方法,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信任自己。
畢竟孩子提出這個問題,多少還是對錢有所認知的。
你不說出家裏的,孩子反而會更加焦慮不安,他會擔心自己隨時喫不上飯,同樣會感到自卑,以後的人生可能如履薄冰。
第四種回答:家裏的錢是爸爸媽媽辛苦賺來的,看看我們是怎麼花的!
作家劉瑜曾在書中,分享過女兒問錢的故事。

當她女兒問“我們家有錢嗎”,她拿出工資條說:“這是媽媽寫文章換來的錢,它要先去交房貸,再去超市買牛奶麪包,剩下的會分成三份。
一份給你交學費,一份存起來應對生病等急事,還有一份是你的零花錢。
後來她女兒主動提出:“不買最貴的畫筆,因爲便宜的也能畫畫,省下來的錢可以存起來”。
家長這種回應的智慧在於:用可視化的方式,讓孩子理解“金錢是流通的資源”,具體如何賺、如何花有意義,孩子都會明白。
父母這樣回應,孩子能學會真正的節儉,也能學會理財,長大後財務狀況更好。
像普通家庭,雖然沒有作家那麼有錢,但可以告訴孩子家裏的真實情況。
錢是“夠用”不是“不夠用”?
父母和孩子可以如何規則,讓家庭財務狀況變得更好?

家長都可以和孩子真誠探討,相信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會過度擔憂和自卑,也不會亂花錢,反而他們的財商會越來越高。
除此之外,咱們要告訴孩子:“沒必要和其他同學的家裏比較有多少錢”。
龍應臺的兒子曾問:“同學家有遊艇,爲什麼我們沒有?”
龍應臺回答:“他們的爸爸可能沒時間陪孩子喫飯,媽媽每天能陪你散步,這是我們自己選的生活呀。”
後來兒子作文裏寫:“我家沒遊艇,但有滿書房的書,比遊艇珍貴。”

孩子問別人家有錢時,其實是在確認“咱家好不好”。
我們可以像龍應臺這樣說,用陪散步、看書這些具體事告訴孩子“幸福不只看錢”,他們才懂親情健康比錢重要。
當孩子問“家裏有沒有錢”時,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家長可別回答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