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國在美牽手,建立稀土聯盟,轉頭卻發現:特朗普又對中國讓步了

來源: 更新: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點右上方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2025年7月1日,華盛頓,美國國務院外長廳燈火輝煌,美日印澳四國外長正莊嚴表示:

組建“關鍵礦產聯盟”,誓要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

可沒想到話音剛落,7月2日美國商務部取消了部分芯片設計軟件對華出口限制,與此同時,還傳出特朗普要去中國,還要帶着企業團去。

四國合圍剛唱完高調,白宮這邊卻開始“對華示好”?

這出“分裂劇”,唱的是聯盟,落的是各懷心思。

誰能真脫鉤,誰在假裝努力?背後的交鋒纔剛剛開始。

“四國聯盟”成立:一場“稀土脫中”的集體宣誓

2025年7月1日,在美國華盛頓,一場精心籌備的外交秀登場了。

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機制”(QUAD)外長會議隆重召開,四國外長在會後高調宣佈:

我們啓動了‘四方關鍵礦產倡議’,要確保關鍵礦產的供應鏈安全與多元化。

表面上,這是一場“印太國家團結合作”的戰略協調會議,實則其矛頭直指中國。

聯合聲明裏不點名卻處處提到,“過度依賴單一國家資源將損害國家安全”“要增強經濟安全和集體韌性”……這些話的背景很清楚:

中國在4月加強了對包括釤、釓、鋱、鏑等七類中重稀土的出口管制,給本已緊張的全球供應鏈踩下了急剎車。

從歐美政界到企業界都在緊張地盯着中國的稀土“按鈕”。

畢竟,新能源汽車、半導體、航空航天、甚至戰鬥機、導彈系統……稀土無處不在,一旦斷供,不少產業會立刻“趴窩”。

故而,在QUAD四國外長的眼裏,中國稀土就是“潛在風險”,而“四方關鍵礦產倡議”就是“解決方案”。

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在會後宣佈,四國共有30至40家企業將齊聚國務院大樓,專門磋商如何實現關鍵礦產的“去中國化”。

從字面上看,這次倡議既廣泛又宏大:

保障供應、強化韌性、多元化來源、自主鏈條。

但一個關鍵問題卻被外界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四國本身具備哪些開採和加工能力?是否真能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先看開採端。

雖然美國、澳大利亞和印度都宣稱擁有稀土資源,但要從土裏挖出稀土只是第一步,真正的“命門”在於——誰能把它們提煉出來。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截至2023年,中國佔全球稀土礦產量的比重超過60%。

更關鍵的是,在加工環節,中國控制了全球92%的精煉能力。

這意味着,世界上絕大多數稀土礦石,都要運到中國,才能變成有用的原材料。

即使是美方主導投資的項目,也無法繞開這條路徑。

“脫鉤”談何容易:中國稀土全球統治力仍無可動搖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巴西的Serra Verde項目。

這座位於戈亞斯州米納蘇鎮附近的礦山,是美國私募公司Denham Capital從2010年就開始佈局的項目,歷時14年建設,終於在2024年開業運營。

美方信心滿滿,認爲這是擺脫中國的一個支點。

可惜,現實啪啪打臉。

Serra Verde的首席執行官莫賴蒂斯毫不避諱地告訴《紐約時報》:

至少2027年以前,大部分稀土產品還是要依賴中國加工。

原因很簡單——全球範圍內,只有中國具備完整且高效的重稀土分離技術和產業鏈支持。

另一家西方稀土龍頭MP Materials也尷尬地處在相同境地。

這家公司獲得了美國國防部的專項資金支持,在加州開採稀土,結果怎麼樣?

2024年,仍有80%的產出銷往中國。

雖然他們正試圖自建分離廠、提升技術,但距離具備處理重稀土的能力,仍遙遙無期。

這正是所謂的“開採去中國化、加工繞不過中國”。

更深層的問題是,中國這份稀土優勢,並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經過數十年積累和政策引導的結果。

自1980年代起,中國就有計劃地發展稀土產業,從科研、產業佈局到政策支持,逐步構建起全球最完整、最具競爭力的稀土生態。

與之相對,西方在過去幾十年裏則選擇了“去產業化”,將加工環節外包。

如今想回頭建設,既缺設備、缺人才、也缺經驗,更別說要符合環保標準——光是建一座合規的分離廠,少說也要3至5年,而且得燒掉大量資金。

這也就是爲什麼,“嘴上脫鉤,行動靠攏”,成了一個諷刺現實。

特朗普“軟了”,四國各懷鬼胎

2025年7月3日,就在美日印澳四國喊出“稀土去中國化”的口號還沒落地生根之時,一則令外界譁然的消息從美媒傳出:

美國商務部於7月2日取消了部分芯片設計軟件對華出口限制。

另外,有報道傳出特朗普計劃在9月初率領企業代表團訪華。

一邊是聯盟對抗中國,另一邊卻主動遞出橄欖枝,這看起來幾乎像一場外交上的“雙簧表演”。

7月1日,美財政部長貝森特在接受採訪時更是直接表態:

稀土現在已經恢復流通,但出口量尚未回到4月初水平,我們希望中國進一步放寬。

從對抗到求合作,前後不過72小時,節奏如此迅速,令人不得不懷疑:這四國到底有沒有統一戰略?

表面看,美日印澳“四邊機制”在稀土議題上統一對外,儼然是一副“團結抗中”的姿態。

但稍微深入一點,就不難發現,這個“稀土聯盟”內部,其實早已是貌合神離、各懷鬼胎。

日本本是美國在亞太最親密的盟友,但“親密”歸“親密”,日美之間的分歧卻越來越尖銳。

7月1日,原定於舉行的日美年度部長級會議被日本方面突然推遲。

原因?媒體普遍解讀爲——美國一再逼迫日本增加國防開支,讓東京不堪重負。

特朗普甚至在當日公開怒斥日本,說他們“在貿易談判中表現得很強硬”“被慣壞了”,還威脅要對日本商品加徵30%、35%乃至更高的關稅。

對此日本也只能賠笑,但心裏卻是罵上天。

澳大利亞一直被美國視爲“印太戰略”的重要補位力量,尤其在南太平洋地區。

然而,這個角色並不好當。

就在不久前的北約峯會,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干脆沒去。

美方當然不滿意。

他們要求澳大利亞把軍費佔GDP比例提高到3.5%,結果遭到拒絕。

而另一件讓澳方焦慮的事,是美方對“奧庫斯核潛艇協議”的重新審查——這讓澳大利亞懷疑,自己是不是“被賣了”。

對澳大利亞而言,這種不確定性意味着他們對“聯盟”的信任度正在迅速下降。

印度的姿態一直最爲微妙。

作爲“四方機制”的一員,印度表面參與各種合作,但在實際立場上卻相當謹慎——甚至說是“遊離”。

2025年6月底,印度財政部長馬拉·西塔拉曼公開對美國劃出“兩條紅線”:農業與乳製品,不可談。

美國想推動的自由貿易協議,在印度這邊直接“卡殼”。

2025年7月,美日印澳喊出的“去中國化”,看似豪情壯志,實則步履維艱。

一紙倡議,並不能改變全球稀土產業的現實格局。


參考文獻:

“四邊機制”外長會:一場貌合神離的表演,長江新聞號,2025-07-03

“西方可以在巴西開採稀土,但最終還是要運往中國加工”,觀察者網,2025-04-17

美財長想得挺美:中國加快稀土出口吧,回到4月以前,觀察者網,2025-07-02

中國發布丨特朗普將於9月初帶企業團訪華?商務部回應,中國日報網,2025-07-03

特朗普威脅日本:被寵壞了,貿易協議要告吹,觀察者網,2025-07-01

核潛艇不夠用?美國防部啓動審查“奧庫斯”,英澳恐慌,環球時報,2025/06/13

印度向美國“劃紅線”,人民日報,2025-07-02

芯片,突傳重磅!美國取消全球三大芯片設計軟件供應商對華出口限制 每日經濟新聞 2025-07-03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