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日本投降是在8月15日,爲何我國卻在9月3日舉行紀念日呢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點右上方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有句名言是這麼說的:好戰必亡,忘戰必危。
它警醒着人們,在崇尚和平的同時,也不要忘記自己來時的路。
因此,我國將9月3日定爲中國人民共和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它不僅是緬懷着那些爲祖國的強盛付出生命的先烈,更是提醒着新時代青年們,牢記歷史的慘痛教訓。
可值得一提的是,身爲中國人,無人不知曉日本的投降時間是在8月15日,紀念日爲何選在9月3日。
二者時間跨度之大,是出於什麼原因?

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
日本投降,兩大原因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我們如今站在上帝視角來看,會知道這是歷史之必然,是日本窮途末路時的唯一的選擇。
但真實的日本投降全過程,卻遠比結果更加複雜,這其中有漫長的博弈與其負隅頑抗,並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的戰果。
而影響到日本投降的原因同樣是紛亂複雜,主要爲以下兩點。
首先,便是美國投放在日本的兩枚原子彈。
衆所周知,日本是史無前例第一個遭受原子彈打擊的國家,並且還是兩枚。
1945年8月6日,一枚“小男孩”原子彈投放在了廣島,另外一枚“胖子”原子彈則在三天後於長崎爆炸。
原子彈的蘑菇雲讓日本14.1萬人口失蹤或喪命,同時,這兩處地方在此後幾十年的時間都受到核輻射影響,民不聊生。

而關於這兩枚原子彈,歷史上存在諸多非議。
一方面,可以說,是原子彈的投放催化了日本投降,間接促成了二戰結束。
另一方面,原子彈極其強大的破壞力,讓無數無辜羣衆因此喪命,全球陷入到一種恐慌情緒中,懼怕於在戰爭上某些國家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
在刀光劍影的戰爭中,沒有人會是贏家。
但人類關於戰爭的反思,卻並沒有感化日本,美國的兩枚原子彈,並非是導致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爲,我國人民寸土不讓,日本久未實現侵略野心,本土反戰情緒嚴重。
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我國人民已進行了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
在這十四年中,沒有人會知道歷史的走向與到底何時能迎來黑暗後的黎明,但卻沒有任何人說過放棄。

徐州會戰中國守軍巷戰
1945年5月8日,德國已宣佈無條件投降。
日本雖是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敗退,但受軍國主義思想影響,日本以天皇爲首的皇族成員,始終不肯承認自己的國家大勢已去。
可日本本身就領土小人口稀少,爲了這一場師出無名的侵華戰爭,日本百姓已到全民皆兵的地步。
看不到希望的戰爭、人口持續凋零、經濟嚴重緊縮,都導致了日本本土反戰情緒嚴重,百姓不願再打也沒有能力再打。
而枯竭的人力資源,纔是導致日本投降的真正原因。
漫長博弈,終於簽字
在投降前,日本天皇自知敗局已定,召集13名皇族成員,於1945年8月12日召開了最後一次戰中皇族皇族會議。
會議主要內容爲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是否宣佈無條件投降。

《波茨坦公告》首頁
可哪怕局勢已經十分明朗,這場會議仍僵持許久。
皇族成員分成了兩個陣營,其中主戰派代表爲曾擔任過日本陸軍少將的閒院宮春仁王,主和派代表爲高松宮宣仁親王。
兩方就是否要投降展開了脣槍舌劍的辯駁,最後基於形勢,少數服從多數,日本天皇拍板無條件投降。
但這無條件投降,真的意味着“無條件”嗎?
答案是否定的。
在8月15日,日本全國播放天皇宣讀《終戰詔書》投降的相關錄音,這份錄音作爲珍貴史料,信息量可大得很。
首先是投降書內容閃爍其詞。
或是日本崇尚武道,不願放下自己的武士面子;或是爲了扭曲事實,美化國家形象。
總之,在投降書內容含糊了日本侵華字眼,逃避應該承擔之責任,刻意美化了戰爭的本質。
這一行徑,其實就已說明,日本根本沒有從自己的失敗中悔悟。

日本裕仁天皇在廣播中宣佈無條件投降
而日本在投降書中所“夾帶私貨”這一點,從後面也可以看出來。
因爲此份投降書一經公開於世,立刻在國際上引發熱議。
所有人都在討論日本投降態度並不誠懇,內容除了自傲自滿外,根本無法看出對戰爭失敗的反思與對被侵略國家的歉意。
日本沒有在投降書中明確體現出投降這一點,讓輿論甚囂塵上,日方迫於壓力再度起草了一份9·2《詔書》。
而這份《詔書》,正是日本於9月2日在東京灣簽署的那一份降書。
重要紀念,和平的今天
1945年9月2日,是一個值得所有人記住的日子。
經過漫長的博弈和抗爭,在這一日的上午9時,“密蘇里號”戰列艦上舉行了受降儀式,中美英等多國代表出席,接受日本作爲戰敗國簽署並遞上的降書。
這一刻,對中國而言意義重大。
這不僅意味着14年抗日戰爭的結束,也意味着中國人民迎來了全面的抗戰勝利,捍衛了國土完整與領土主權。
因此,在受降儀式結束後的隔天,也就是1945年9月3日,當時的國民政府首次宣佈全國放假3日,慶祝戰爭勝利。
每個人小時候肯定都曾聽過《恭喜恭喜》這首歌吧?
當時我國廣播除了放日本受降新聞外,就是播放着這首歌。
其是爲慶祝抗戰的勝利,也是爲了恭喜,戰爭席捲後順利存活下來的百姓。
而這次非凡難忘的假期,在此後也持續沿用,並被正式定名爲“抗戰勝利紀念日”。
在新中國成立後,中央特發佈有關抗戰勝利紀念日的公告,表明日本正式投降,實在東京灣受降後,故抗戰勝利紀念日應定爲9月3日。

此舉是明智的決定,因從8月15日公開的《停戰詔書》再到最終簽署的降書。
中間日本經過從一開始的目中無人再到徹底看清局勢與同盟國態度,不再進行無意義的文字遊戲,老老實實承認了自己的失敗。
不過在國人看來,法定紀念日是在9月3日,但8月15日同樣值得紀念。
在這一天,日本終於初次意識到,自己已不能再對我國的領土與子民凌辱踐踏,這場侵華戰爭,從一開始就是荒謬、錯誤的決定。
因爲中華人民永不爲奴,就算一個人在戰爭中倒下,也會有千千萬萬的中國人民站起來,誓死捍衛國家尊嚴!
此外,9月9日也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因爲這一天,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在南京舉行。
對此您怎麼看?歡迎評論區留言!
參考文獻:
主播說聯播丨9月3日是一個值得永遠紀念的日子,央視新聞客戶端,2025-06-25
動亂迭起的 “八一五”前後,抗日戰爭紀念網,2023-08-16
再看日本"最漫長的一天":窮途末路之時仍在負隅頑抗,環球網,202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