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峯會變認爹現場,歐洲的“爸爸外交”,能否挽救被喫命運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爲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北約祕書長呂特稱您爲‘爸爸’,你是否將北約盟友視爲孩子般的存在?”
在北約峯會後的記者會上,有看熱鬧不嫌事大的記者如此詢問特朗普,特朗普也得意洋洋地表示,呂特確實親切的喊自己爸爸了。
美國白宮也體察上意,給特朗普結束北約峯會返回白宮的視頻配上了“爸爸回家了”的配樂和文字。

儘管呂特本人隨後辯稱“爸爸”只是比喻,從當時的語境來看,這種解釋也說得通。
但結合特朗普在個人社交平臺上披露的幾條呂特發來的極盡諂媚的短信,更多人還是相信美國的理解。
對此,有歐洲媒體試圖給呂特的卑躬屈膝找補,認爲“特朗普喜歡聽人說好話,如果口頭上諂媚能讓特朗普放棄撤出歐洲的打算,叫爸爸也是值得的”。
然而,歐洲的屈膝討好,真的能夠挽救自己成爲菜單的命運嗎?

美國優先
美國主導下的北約,曾經爲歐洲帶來過巨大的利益。
在冷戰期間,憑藉北約這個與美國達成的軍事同盟,西歐各國將應對蘇聯威脅的責任丟給了美國負擔,不僅解決了自身面臨的安全問題,還省下了大筆軍費開支用於發展經濟。
不過,隨着蘇聯解體,美國成爲了世界上唯一一個超級大國,歐洲人的好日子也到了頭。
美國解決了蘇聯這個心腹大患之後,回過頭就發現,歐盟的GDP已經超過了美國,頓時對歐洲格外不爽,開始變着法地折騰歐洲。
從科索沃戰爭攪亂歐洲安全環境,到將經濟危機轉嫁歐洲,從在中東挑動阿拉伯之春引發歐洲難民危機,到俄烏衝突全面破壞歐洲能源、安全局勢,每隔幾年,美國都要給歐洲挑點事。

不過,此時美國作爲世界霸主,多少還是講究一點喫相,爲自己給歐洲埋雷的行爲披上了諸如“幫助民主戰勝獨裁”、“自由貿易”之類的面紗。
而歐洲在接受美國安全庇護的同時,也接受了美國的政治滲透,加之冷戰意識形態觀念入腦,導致他們即使已經在爲美國的計劃承擔後果,都沒有意識到美國打壓歐洲的意圖,始終堅信美國是歐洲的朋友,甚至還將歐洲遭遇的問題,歸咎於美國爲他們設定的“敵人”。
哪怕按照美國的意願敵視俄羅斯,破壞中東穩定,阻礙與中國的合作的行爲,只會讓自己的處境雪上加霜,歐洲也始終堅定不移。
2017年特朗普初次當選美國總統時,首次明確喊出了“美國優先”的口號,屢屢對歐洲表達不滿,稱歐洲一直佔美國便宜,這種情況不容繼續。

爲此,特朗普大肆退羣毀約,對來自歐盟的產品加徵高額關稅,並要求歐洲大幅提高軍費開支,讓歐洲喫盡了苦頭。
可歐洲卻以,美國這麼對歐洲的原因是中國崛起衝擊了美國霸權,只要配合美國打壓中國,讓美國的霸權地位重新鞏固,就能換得美國的豁免。
即使事實已經證明,哪怕歐洲以不惜嚴重損害自身利益的方式針對中國,也沒能讓美國放歐洲一馬,歐洲依舊心存僥倖,寄希望於認爲特朗普的當選只是個例外。
2020年美國大選,特朗普沒能成功連任,拜登上臺後重新拾起了那套利益分配拉攏同盟的手段,似乎印證了歐洲的判斷。
然而,短短4年之後,特朗普便捲土重來,迫使歐洲不得不認清現實,準備應對“特朗普衝擊”。

歐洲傻眼
但這一次,美國所面臨的問題比8年前嚴重得多。
從國內來看,美國的貧富分化愈發嚴重,導致底層民衆對社會的不滿情緒愈發激烈,這使得緩和國內矛盾需要從付出更多的利益。
美國的高層當然不願意自己出這份代價,這些利益都需要設法從外部攫取。
可在國際層面上,在這8年當中,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差距進一步縮小,中國主張的共同發展理念也被越來越多國家所接受,美國霸權地位愈發不穩,從外部吸血的能力大不如前。
面對這種困境,特朗普果斷選擇柿子撿軟的捏,將昔日的美國盟友當成了“讓美國再次偉大”的血包。
於是,特朗普上臺之後,立刻開始嘗試從俄烏衝突中抽身,不顧歐洲根本沒有能力擔此重任的現實將援助烏克蘭對抗俄羅斯的包袱甩給歐洲處理。

美國自己,則自顧自地與俄羅斯商量起了要如何瓜分烏克蘭的利益,並在這場利益劃分中將出力甚多的歐洲排除在外。
更令歐洲感到恐懼的是,特朗普甚至開始從東歐撤軍,並向歐洲國家發出威脅,稱如果歐洲不大幅度提高軍費,就鼓勵俄羅斯對歐洲動手。
與此同時,特朗普也沒忘了對“在經濟上佔美國便宜比中國都多”的歐洲大幅加徵關稅,引得歐洲一片哀嚎。
尤其令歐洲難以接受的是,一直被美國成爲“最危險對手”的中國,在美國這裏拿到的條件被歐洲好得多。
美國在被中國的強勢反制逼退,不得不主動對中國降低要價之後,還把因在中國受挫產生的火氣撒到了歐洲身上。

在中美貿易談判取得成果後不久,特朗普忽然宣佈,要將美國對歐盟的關稅進一步提升至50%。
並且,對歐關稅的起徵時間,也不用等到7月9日“解放日關稅”豁免結束了,6月1日就可以正式生效。
歐盟急忙與美國進行溝通,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與特朗普進行了一通讓特朗普也感到滿意的通話。
能夠讓特朗普滿意,可見歐盟向美國許諾了不少利益,但即便如此,特朗普也只同意將關稅生效日期重新推遲到7月9日,算是留出歐盟與美國談判的時間。
美國這種對歐洲比對中俄這樣的“美國敵人”更加苛刻的態度,歐盟當然也十分不滿。
然而,北約軍事體系造成的歐盟對美國的安全依賴,令歐洲根本沒有底氣對美國說不。

對此,歐洲也不是沒有試圖掙扎,以法國爲首的衆多歐洲國家,都曾強調歐洲安全自主,不能完全將歐洲安全寄託於美國保護。
可對歐洲這樣的資本主義選舉國家來說,武備廢弛起來十分容易,想要重建卻是難於登天。
在有了安全自主的想法之後,歐洲所要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建設軍隊的錢要從哪裏來。
畢竟政府的收入都是有數的,尤其是近些年歐洲經濟發展陷入停滯,財政收入自然也沒什麼上升空間,這就意味着增加了軍費肯定要在其他方面減少開支。
這其中,行政管理支出有固定成本,還關乎老爺們的利益,自然難以削減,經濟建設支出關係到國家的長遠發展,並且同樣有老爺們的操作空間,也不能節省,最後必然是在公共建設和社會保障方面動刀。

這兩方面的支出都直接關係到許多民衆的日常生活水平,削減有關開支對於民衆來說是難以接受的。
歐洲各國都是票選制國家,選票壓力迫使政府不能完全忽視民衆呼聲,當民衆普遍反對增加軍費時,政府往往不得不選擇妥協。
即使各國政府在美國威脅的幫助下,頂住重重壓力成功提升了軍費,也只是成功邁出了第一步,後面還有更多更難解決的問題等着他們。
從人員上說,在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盛行的歐洲,民衆的參軍積極性並不怎麼高漲。
尤其是在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之後,歐洲民衆的參軍熱情進一步下降,甚至有人公然表示,寧願祖國被佔領,也不想在與俄羅斯的戰爭中戰死。

從裝備層面上,由於歐洲承平日久,軍火採購量一直十分有限,軍火商早已淘汰了多餘的生產線。
即使政府想要增加採購,歐洲的軍工企業也拿不出更高的產能,至於擴張產線,那當然也是不可能的,萬一增加了產線之後你們政府又不要了,企業不是虧慘了。
至於外購,同樣是不可能的選擇,畢竟歐洲不可能從中俄這樣被美國認定的敵國手中採購,可若是從美國採購,與又給美國叫保護費有何區別?
更何況,美國自己的軍備生產能力也因去工業化嚴重下降,連自己的訂單都難以滿足,更別提給歐洲提供更多裝備。

爸爸外交
無奈之下,歐洲只能接受現實,繼續忍受美國的剝削,換取美國的安全保護。
可特朗普在俄烏衝突中的表現,和其戰略收縮的傾向,似乎證明了美國的安全承諾並不是那麼可靠。
於是,爲了挽留美國,在最近的這場北約峯會上,歐洲對美國可謂極盡討好之能事。
因爲特朗普嫌棄峯會議程冗長,歐洲將會期縮短爲2天,正式的會議議程更是極限壓縮到2個半小時。
峯會宣言更是爲特朗普量身訂製,全篇都在表達美國的主張,對歐洲的核心關注隻字未提。
出身荷蘭的北約祕書長呂特,在會前向特朗普發出了無數諂媚的短信,希望能哄地特朗普開心,不要翹掉峯會。

在峯會期間,更是在特朗普回應伊以衝突問題,將以色列和伊朗比作兩個打架的小孩,而將美國稱爲拉架者時,積極插話稱“這時候爸爸就要放點狠話了”,因此引發國際輿論譁然。
然而,即便歐洲已經卑躬屈膝至此,並向美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他們依舊不敢確定,自己是否留住了美國。
即使是歐洲自己的媒體、智庫,在評論歐洲的“爸爸外交”努力時,也帶着些絕望地表示,取悅特朗普需要付出代價,並且一次滿足沒法讓特朗普高興太久。
畢竟,歐洲自己也清楚,美國在國際問題上素來奉行“從實力和地位出發”,拋棄盟友也是家常便飯。
如今美國自身面臨嚴重的問題,急需從外界吸血,在吸不動自己的敵人的情況下,轉頭喫盟友實屬情理之中。
歐洲想要憑藉討好美國逃脫被喫的命運,根本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但遺憾的是,現在的歐洲似乎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