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雷喊了十多年,美債還是沒崩盤,美債危機到底是怎麼回事

來源: 更新: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爲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被盛傳爲美債暴雷節點的6月過去,美債不僅沒有崩盤,反倒有所反彈,創下了5年來最佳的上半年表現。

在許多不明就裏的人看來,這似乎意味着危機已經過去,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回首往昔,從2011年1月美國財政部警告美債即將抵達當時的國家法定債務上限開始,關於美債危機的話題就甚囂塵上。

然而,在那之後,美國國債規模繼續以驚人的速度攀升,美債的整體表現卻依舊堅挺,一次次度過了外界擔憂的暴雷節點。

引發輿論風暴十多年的美債危機,到底是個危言聳聽的僞命題,還是不是不暴,時候未到?

美債危機

儘管今天的美國政府以花錢大手大腳聞名於世,但在歷史上,美國的國家財政政策長期偏向保守。

當初,美國的國父們設計國家制度時,美國正爲償還因獨立戰爭欠下的債務焦頭爛額,十分清楚“借債花錢一時爽,事後還錢火葬場”的道理。

故而,爲防止政府過度花錢,美國將財權劃歸了國會,美國政府的每一筆借款都要經過國會批准,這無疑能夠最大程度上減少不必要的支出。

直到1917年,美國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考慮到戰事緊急,要是前線購買裝備需要的借款也要經過國會討論,可能不等錢批下來前線就已經開打甚至喫了敗仗,國會也同意給政府一點靈活性。

但爲了防止政府打着靈活自主的名義胡亂花錢透支財政,給國家長遠發展埋下隱患,國會也給政府加了一重限制,即聯邦政府借款不能超過國會規定的限額。

有了這種限制,美國政府的財政政策長期偏向保守,哪怕在二戰期間爲了打贏戰爭借債借得比較狠,等戰爭打完就迅速開始削減國家債務規模。

然而,到了20世紀70年代,美國陷入滯脹危機,連續幾屆政府都沒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

與此同時,在國際舞臺上,美國正在與蘇聯爭霸,國內的危機和越南戰場上的失利,令美國不得不戰略收縮,讓蘇聯佔據了上風。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總統里根提出了一種新觀點,認爲債務並不會透支未來。

他主張,借債能有效促進經濟發展,雖然需要額外還一筆利息,但考慮到通貨膨脹,整體來說,借錢還是賺的。

這種理論被不少傳統經濟學支持者認爲是邪典,但在里根執政期間,美國的經濟確實蓬勃發展,使美國重新在冷戰中佔據上風,並最終拖垮了蘇聯。

從此之後,里根的理論開始廣泛接受,尤其是受益於此的美國,更是將其奉爲圭臬,一有需要就只管發債。

除了克林頓時期,由於美國的經濟發展向好,也沒有太多的對外干涉支出,政府不缺錢,也就不需要借錢,債務規模沒有繼續擴大之外。

其他歷屆美國政府都是大筆發債,讓美國的國債總額節節攀升。

這一情況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直到2011年,美國財政部突然發出警告,如果國會再不提高債務上限,政府可能面臨債務違約風險。

人們這才恍然驚覺,美國國債佔GDP的比重竟已經接近100%。

只不過過去,人們總覺得美國財政有國會把關,而美國國會總會及時地提高政府借債額度上限,讓人們都忽略了這個問題。

但這一次,奧巴馬在2009年不顧共和黨的集體反對,仗着國會多數席位強推救市計劃,打破了傳統的美國兩黨默契。

於是,當2010年共和黨在中期選舉中扳回一城,獲得衆議院多數席位之後,也反過來給美國政府添堵,就是不通過提高債務上限的法案,讓這個問題進入了大衆視野。

尤其是此前不久,剛剛爆發過一場歐洲危機,看着美國比歐洲恐怖得多的債務規模,人們不由開始擔心,美債危機是不是也會隨之降臨。

雖然此事以國會通過法案,再度提高美國政府債務上限,美國繼續發新債還舊債而告終,但看着美債規模繼續節節攀升,對美債安全性的質疑聲依舊不絕於耳。

等到了2025年,更是有人評估後認爲,以美國現如今的國債規模和增長速度看,美國甚至都不是借新債還舊債,而是在借新債還利息了。

隨後更是有傳言稱,美國6月需要償還的國債高達6.5萬億,並信誓旦旦地將6月作爲美國國債崩潰的節點,引得一片人心惶惶。

儘管很快有專業人士出來闢謠,表示事實上2025年到期的美債額度與2024年大致持平,6月所需償還的額度甚至不是全年最高。

但美債崩潰這個話題實在太過吸引眼球,6月美債崩潰論依舊在輿論場上頗有市場。

直到6月不出所料的平安過去,之前被嚇得不輕的人們不由鬆了口氣。

此時,輿論場上又出現了另外一股聲音,認爲美債安全性固若金湯,所謂的美債危機只不過是有些人危言聳聽博取輿論關注。

那麼,美債危機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何日暴雷

事實上,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債務不管怎麼增加,美債循環依舊安全無虞”的說法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畢竟美國發行的債務是用美元計價,而美元又是美國自己的貨幣,實在不行,美聯觸多印點錢買美國政府的新債,讓美國政府能夠繼續還舊債,不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嗎。

尤其是里根政府以來,美國逐漸將美元的錨定物由石油變成了美國的信譽,換句話說就是美債,這意味着美聯儲可以印錢買美債,再以美債規模擴大爲依據繼續印錢,實現完美循環。

然而,這樣肆無忌憚地超發貨幣,通常來說都會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以津巴布韋爲代表的許多第三世界小國都爲這種行爲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美元之所以沒有像那些國家的貨幣一樣購買力崩潰,全靠美國的霸權在背後支撐。

由於美元是世界貨幣,世界各國都需要持有美元來確保流動性,這從某種程度上就是在用自身的生產力給美元背書。

美元能夠成爲世界貨幣,是因爲二戰結束後美國持有了全球2/3的黃金,並以這些黃金作爲美元購買力的保障,建立了佈雷頓森林體系。

而在布林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後,美元能夠繼續承擔世界貨幣的職責,一方面是因爲交易的慣性,另一方面就是因爲美國的軍事霸權。

如果有哪個國家膽敢拋棄美元,美國就會用強大的軍事實力給他一個教訓,順便讓世界知道美元的地位不容質疑。

知名中東強人薩達姆和卡扎菲,都是因爲試圖更改石油的結算方式,惹得美國天兵下場,不僅自身不得善終,國家也陷入分裂混亂。

有如此慘烈的教訓在前,其他國家哪怕看着美元不斷超發心裏再慌,也只能咬着牙繼續使用美元。

美元在國際市場上的價值,反過來又使美國國內的通脹能夠維持在相對合理的水平。

至於那些多餘的美元,會順利被美國龐大的金融市場吸收,在金融領域空轉,不會影響現實中的購買力。

可一旦美國的霸權不再堅挺,其他國家必然開始拋棄美元,美國也會隨之陷入債務違約還是放棄美元購買力的兩難選擇。

只有到了這個時候,被人們討論了這麼多年的美國債務危機纔會照進現實。

曾經的美國認定這一天永遠不會到來,肆無忌憚地大肆揮霍,可世界的發展並不會按照美國人的想法進行。

美國上層爲了確保家族地位永固,以快樂教育爲名大興愚民之策,令美國的軍人素質日漸下滑。

美國軍工複合集團爲了獲取更多利潤,不再關注研發而是向政府開出一袋螺絲9萬美元的天價,美國的裝備發展也隨之停滯。

而在太平洋的另一邊,中國卻一刻也沒有鬆懈人才培養,技術創新。

雖然中國與美國之間曾經有着巨大的差距,但此消彼長之下,中國趕上甚至超越美國不過是遲早的事情罷了。

事實上,一些敏銳的美國人從2010年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並試圖打壓中國,遏制中國發展,不過美國的嘗試每每以失敗告終。

等到2016年,中美南海對峙,美軍最終選擇了退卻,意味着美國心裏已經十分清楚,美國沒有把握在軍事上壓倒中國。

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美國纔不得不對中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這樣拆美元霸權的行爲睜隻眼閉隻眼。

只不過中國自身也是美債的重要持有者,並不希望美債崩盤導致自身利益受損,並且作爲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也不願看到美債崩潰導致世界動盪,推動去美元化的手段並不激進。

加之美國還能夠通過輿論霸權虛張聲勢,讓其他國家相信,美軍依舊天下無敵,不敢不使用美元。

但隨着中國新裝備不斷面世、列裝,美國卻是舊裝備隨着壽命耗盡事故頻出,用於替換的新裝備卻屢屢延期,越來越多的國家都認識到了美國的外強中乾。

前段時間,美國總統特朗普訪問中東三國,三國都向美國許諾了大量訂單,但卻絕口不提增持美債。

從這種急於將手中的美元換成資產,而非購買美債保值的行爲當中,不難看出這些國家已經有了去美元化的打算。

等到這些用石油爲美元購買力背書的海灣王爺國們徹底拋棄美元時,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恐將不保,到了那個時候,美債危機必然爆發。

不過,以美國當前內憂外患的形勢,或許並不需要等到那一天,美國就已經因爲自身原因爆炸了。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