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未與中國建交的鄰國,不丹和中國關係到底怎麼樣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爲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未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不中雖未建交,但兩國傳統友好,堪稱大小國家相處典範。”
這是2018年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訪問不丹時,不丹方面對過去這些年中不關係的總結。
作爲中國的鄰國,卻未與中國建交,這樣的態度怎麼看都稱不上友好,然而不丹卻緊跟着強調兩國的傳統友誼,甚至將兩國關係稱爲“典範”。
這看似自相矛盾的形容,卻並不是外交場合中粉飾太平的官話,而是中不兩國關係的真實寫照。
昔日宗藩
作爲中國的鄰國之一,與其他許多中國的鄰國一樣,不丹在歷史上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根據史料記載,在公元7世紀以前,不丹一度是吐蕃王朝的一部分,在吐蕃王朝瓦解之際順勢脫離吐蕃,成爲獨立部落。
不過,這種獨立部落在西藏十分常見,在外界眼中,不丹依舊是爲西藏的一部分。
直到1616年,西藏竹巴噶舉派僧人阿旺南傑因在“竹欽活佛”轉世之爭中敗北,逃亡至竹巴噶舉派勢力依舊佔優的不丹。
在當地竹巴噶舉派的支持下,阿旺南傑將其他派系僧人排擠出不丹,並仿照西藏的管理模式在不丹建立起了政教合一的政權,不丹由此正式獨立。
西藏對此做出了強烈反應,3次出兵征討不丹,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反倒鞏固了不丹政權和其獨立地位。
但好景不長,隨着阿旺南傑的逝世,沒有了共同認可的強勢人物壓制,不丹的宗教勢力與世俗勢力之間的矛盾逐漸尖銳,最終在1730年爆發內亂。
與不丹長期不和甚至戰爭不斷的西藏藉機以調停不丹內亂的名義,重新對不丹施加影響。
在西藏使團的調解下,內戰雙方簽訂停戰協定,並跟隨使團前往拉薩進貢禮物和奏書。
不過這次調停並沒能彌合雙方的矛盾,不久之後,不丹紛爭又起。
這一次,西藏在清政府的幫助下,採取了武裝干涉的手段,迫使雙方都消停了下來。
戰後,不丹隨西藏向清廷納貢,並彙報了內亂的具體情況,清廷順勢對內亂雙方各行封賞,由此在不丹建立起了絕對權威。
從此之後,不丹每年都向西藏達賴喇嘛納貢,甚至就連一些重要職位的官員任命,也要經由西藏地方政府的批准,這種關係一直維持到1959年新中國在西藏推行改革方止。
英印控制
然而,不丹正式對清廷稱臣納貢的那一刻,也是清政府對不丹影響力的巔峯時刻了。
就在清廷重新將不丹納入中原王朝的輻射範圍之際,大英帝國也正在印度平原上加緊開拓。
1772年,不丹將勢力範圍擴張到了庫奇比哈爾公國,庫奇比哈爾眼見不敵,試圖引入外援挽救敗局。
由於不丹政府與西藏、清政府之間存在宗藩關係,庫奇比哈爾人自然只能從另一邊的印度平原上尋找幫手,而印度平原上武德最爲充沛的,自然是英國開設的東印度公司。
見庫奇比哈爾人找上門來,東印度公司自然不會放棄到手的肥肉,果斷出兵幫忙“驅逐不丹侵略者”,並順勢侵略不丹。
不丹小國寡民,不是英國殖民者的對手,只能向清廷和西藏尋求幫助。
清政府對於不丹這樣極度偏遠,幾乎在自身輻射範圍之外的小國並沒有多在意,不然當初不丹納貢時,就該順勢收爲藩國,而不是讓不丹繼續作爲西藏的藩屬。
面對不丹的求助,清政府完全不想爲了不丹大舉興兵,便以不丹是西藏的藩屬爲名,將援助不丹的責任全權交給了西藏。
沒有清政府的支援,西藏地方政府的實力比起不丹可以說的強點有限,哪裏會爲了這個曾經不對付的藩屬去和不丹打不過的敵人硬碰硬,最終只派了些說客前去調解,這無疑令西藏和清廷在不丹的威望大打折扣。
不過,此時的英國在印度平原尚有大片地區沒有徵服,不想在不丹這個貧瘠的山地國家上花費太多精力,故而還是同意退兵,並與不丹簽訂了和平協定。
等到英國徹底將印度平原收爲己有後,很快重新盯上了不丹,在1864年再度對不丹發動了侵略戰爭。
不丹再度向清廷和西藏求援,但此時的清政府正忙於鎮壓太平天國,根本顧不上不丹這樣的偏遠地區,再度將此事全權丟給了西藏。
事實上,即使清政府此時騰得出手,在經歷了鴉片戰爭的失敗之後,清政府還有沒有膽量與英國人接戰也是個問題。
西藏噶廈政府就攝於英國人的淫威,完全不敢出兵相助,甚至寫信勸說不丹干脆臣服英國。
反倒是不丹拼死抵抗了一年多,才迫於無奈與英國簽訂《辛楚拉條約》。
甚至在淪爲英國“保護國”之後,不丹依舊在努力爭取獨立,並且成功讓英國政府承認“不丹與印度其他各邦不同,享有高度自治權”。
不幸的是,就在不丹即將看到恢復獨立的曙光時,印度先一步鬧到了英國放棄殖民統治。
印度獨立之後,在政治上完全沿襲了英國的殖民擴張思想,將整個南亞都視作自己的勢力範圍,甚至對西藏都心存覬覦。
不丹這樣的小國實在不是印度的對手,百般爭取也只讓印度同意不丹內政自主,外交則要繼續受印度“指導”。
在這樣一個抱有吞併不丹野心的國家指導之下,不丹的外交自然相當孤立,因爲一旦不丹在國際上露臉越多,印度將來吞併不丹的壓力就越大。
故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不丹甚至都沒有一個正式的邦交國(即使是印度自己,也是直到1968年才正式與不丹建交)。
不丹對於這樣的狀況自然十分不滿,一直設法與印度政府周旋,終於在2007年與印度改簽新約,刪去了不丹外交受印度指導的內容,並加上了“尊重彼此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
但由於長期在印度的“保護”之下,不丹的經濟、軍事都嚴重受制於印度,即使名義上獲得了獨立,不丹依舊難以完全脫離印度的影響。
更何況,新約中依舊規定不丹“不能損害印度的利益”,給印度插手不丹事務留了個口子。
中不關係
這也是作爲與中國有着深厚歷史淵源的鄰國,不丹至今仍未與中國建交的最主要原因。
1959年,新中國成功平定了西藏舊貴族的叛亂,並在西藏推行土地改革,將西藏徹底納入國家掌控之後,印度吞併西藏或促使西藏獨立成爲中印緩衝區的幻想隨之徹底破滅。
恐慌之下,印度更是加強了對不丹這樣的邊境緩衝國的控制,敦促不丹對中國關閉邊境,停止與西藏的交流,甚至被迫不丹接納逃亡的藏獨分子,試圖以此破壞中不兩國的關係。
由於“逃亡藏民”身份與不丹創始人存在共同點,容易引發不丹人的同情,再加上這些藏獨分子的宗教身份,不丹的部分民衆甚至官員在這些人的影響下一度對中國產生了敵對情緒。
直到1974年這些人陰謀策劃謀害不丹國王的陰謀,不丹才意識到這些人完全不可信。
在察覺了藏獨分子的陰謀之後,不丹很快恢復了與中國聯絡,是邀請中國駐印度大使館臨時代辦出席第四世國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的加冕典禮。
從此之後,中不兩國關係迅速升溫,自1979年起,雙方每年都會互致國慶賀電,中不之間的官方、民間交流均是日益增多。
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印度對不丹的控制力有所減弱,不丹更是加強了與中國之間的關係。
2021年10月,不丹頂着印度方面的強烈反對,與中國簽訂了《關於加快中不邊界談判“三步走”路線圖的諒解備忘錄》,準備解決中不之間的邊境劃界問題。
隨後,在2023年10月,不丹外長訪華,與中國簽署了《關於中不劃界勘界聯合技術小組職能的合作協議》,以便儘快落實《備忘錄》。
在訪華期間,不丹外長還明確表示,希望儘快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
這當然符合中不兩國之間的實際情況和共同利益,但想要真正落實,恐怕不會那麼簡單。
一直以來,印度都將中國視爲假想敵,定然不會坐視不丹與中國交好。
中不兩國想要完成建交進程,讓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得到法律的形式認定,併爲兩國關係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依舊任重而道遠。
參考資料
印度對不丹的影響與中不建交的障礙——以中印洞朗對峙爲例 吳炎炎
外交部-不丹國家概況、中國同不丹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