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弼一死大清就亡,他這樣的人才當幾年攝政王,君主立憲會成嗎?

來源: 更新:

寫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寫稿,只是爲了養家餬口,希望各位觀衆老爺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廣告解鎖,觀看5秒後便可以免費閱讀全文啦,感謝各位觀衆老爺的理解與支持哦~~~

文|心態放好

編輯|t

引言

1912年1月26日,清朝最後的希望之一,良弼,在一次刺殺中喪命。當時,良弼剛從滿清重臣的位置上走下來,正準備爲自己、爲滿清、爲國家尋找一線生機。

然而,命運對他卻如此無情。當刺客彭家珍走進他的家門,朝他投擲炸彈的那一刻,誰也沒能料到,這一炸不僅炸碎了良弼的生命,也徹底炸碎了大清帝國的未來。

良弼的死,像是給整個清朝下了最後的註腳,幾乎可以說,他的死帶走了大清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那麼,這樣一個人才,如何能在滿清的腐化和亂象中,被這樣輕易地打敗呢?這一切,是否也能從他的改革夢想談起?

良弼的身世

如果你問,清朝末年有多少人值得關注,答案當然是很多。說起滿洲宗室,大家的第一反應可能是那羣被人嘲笑爲“喫乾飯”的帝王后嗣。

然而在這些似乎並不引人注目的滿洲貴族中,仍有那麼幾個頭腦清晰、足智多謀的卓越人物。良弼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名字或許並不如袁世凱那樣家喻戶曉,但在清朝末年的改革和歷史變革中,良弼卻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良弼出生於1877年,身世特殊,出自清朝宗室,既有貴族血統,又有名將的家族背景。父親早逝,母親獨力撫養,艱難的成長環境讓他早早地具備了堅韌不拔的性格,也正是這些艱辛,讓他比其他同齡人更加珍惜每一個機遇,拼盡全力爲自己爭取到了極高的社會地位。

他的學習並不侷限於滿洲的傳統文化,反而在早年時遠赴日本,接受現代軍事教育。1899年,22歲的良弼憑藉優異成績被選送赴日留學,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期間他深受日本的軍制改革影響,漸漸樹立起自己的軍事思想,成爲一位思維敏捷、軍事素養極高的人才。這個時期的他,遠比當時朝廷那些“喫不了苦的滿人貴族”要出色得多。

可惜的是,良弼的這種“現代化”思想並沒有獲得清朝統治集團的全力支持。

那時的清朝,已是內憂外患、腐化不堪,朝廷內部充斥着保守的親貴和地位顯赫的滿洲貴族,他們對這種“現代化”的理念往往視而不見。良弼的“革新夢”註定了要與大清的腐朽制度產生嚴重的衝突。

良弼的改革與努力

自1903年歸國後,良弼並沒有選擇安於現狀,而是加入了清朝的新軍建設中。他提出並實施了多項改革,推動清朝軍隊的現代化建設。

在當時的清朝,滿洲貴族幾乎都把自己的未來寄託在傳統的軍事體制上,而良弼卻堅信,只有學習和採納西方的軍事管理理念,才能讓清朝保持一線生機。

比如,良弼參與了清朝的“軍諮府”改革,仿照日本參謀本部建立了軍事管理系統。就這一點來看,良弼的確具備遠見卓識。那個時候,滿洲貴族對現代化改革普遍心生畏懼,甚至視其爲“漢化”或“變節”的象徵。

而良弼並沒有因爲自己的宗室身份受到束縛,反而願意積極推動改革,甚至向革命派開了一扇窗。這個窗,不僅讓他贏得了一些新軍領導層的尊重,也讓他在軍中積累了極高的聲望。

然而,這種改革意圖並不被清朝的統治階級所看好。就算是他的改革建議得到了採納,也始終缺乏真正的支持和決心。很多時候,良弼所推行的計劃只是停留在紙面上,到了實施階段,就會遇到內外的阻力。

1908年,光緒帝和慈禧相繼去世,溥儀繼位,清朝的政治局勢急劇變化。由此,良弼也開始感受到極大的政治壓力。儘管他依然擔任着軍職,但在政治上,他的地位始終難以擺脫傳統滿洲貴族的束縛。而這種束縛,最終在清朝面臨革命風暴時,暴露得尤爲清晰。

良弼與袁世凱的權力博弈

在1909年,良弼逐漸被任命爲攝政王的核心顧問之一,參與到清朝的政務中。然而,面對清朝內部的深刻矛盾,良弼的改革主張仍然未能得到廣泛實施,甚至在改革過程中,他和袁世凱之間的權力博弈愈發加劇。

袁世凱,這個原本在清朝內部擁有巨大影響力的人物,逐漸對良弼產生了威脅。良弼的軍事改革和現代化思想,顯然與袁世凱的政治利益發生了衝突。

兩人之間的爭鬥,更多的是一場關於未來清朝統治方向的鬥爭。袁世凱利用自己的政治手段成功瓦解了良弼的影響力,並最終使自己獲得了更大的權力。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清朝政權開始崩潰。良弼曾試圖通過調動自己的軍事力量來鎮壓起義,但卻被袁世凱的政敵所利用,導致他的失敗。袁世凱在這場鬥爭中趁機出山,成爲新的政權領導人,而良弼的努力則如同石沉大海。

良弼面對的現實是,儘管他在軍事上擁有過人的才能,但由於朝廷內外的政治鬥爭,以及自己的孤立,他始終無法獲得改變大清命運的實際權力。尤其是革命黨人和袁世凱的合謀,使得他這一位充滿理想的改革者,最終只能在歷史的浪潮中被無情地淹沒。

1912年1月26日,良弼被革命黨人彭家珍刺殺,死於自家府邸。良弼臨終時的遺言“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成爲清朝滅亡的象徵。良弼的死標誌着清朝徹底失去了復興的可能,而袁世凱在隨後的歷史中,便坐上了政權的高位。

然而,良弼雖然死於刺殺,但他的一生依舊充滿了對改革的渴望和對清朝滅亡的深刻反思。即便他主張君主立憲的立場,但無論如何,這種嘗試註定是失敗的。一個有着如此遠見卓識的軍事人才,在國家的動盪與政治鬥爭中,最終沒能掌握命運的舵盤。

從良弼的死亡到清朝的滅亡,只有短短的幾天。清朝的覆滅,顯然是命中註定,或許良弼的死亡恰好成爲這場鉅變的催化劑。也許如果他能活得更久,清朝的命運會有所不同,但這場歷史的洪流,早已無法逆轉。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