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建交辛酸往事,泰國爲求接觸選送質子,周總理無奈收養二孩

來源: 更新: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爲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未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我們小國古時候常把統治者的孩子送到中國去,這是一種‘和親’的表示。”

萬隆會議後,泰國對新中國的看法大有改觀,開始考慮與新中國建交的問題,然而他們與新中國的接觸卻遭到了美國的阻撓。

泰國不敢得罪美國,又不希望與中國的關係惡化,負責制定政府政策的桑·帕他諾泰絞盡腦汁,終於從史書中找到了靈感。

在古代,每逢中原王朝強盛時,泰國都會向中國送上“質子”來彰顯無意冒犯天朝。

於是,桑·帕他諾泰決定將自己的兒女送往中國學習,作爲中泰建交前兩國關係的橋樑。

在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無論是桑·帕他諾泰還是他的兒女,都以爲這不過一種暫時性的舉措,卻不想中泰建交之路,竟然走了20年。

障礙重重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泰國政府對新中國採取了堅決敵視的態度。

這一方面是因爲在美西方的輿論霸權下,泰國對共產主義的中國有極大的誤解,但泰國政府做出這樣的決策,更多的其實是從泰國的實際情況出發。

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於中國的衰弱、戰亂,許多人迫於生計選擇下南洋,泰國作爲中南半島相對穩定的國家,自然也承接了大量華人移民。

這些移民在當地形成了強大的勢力,讓泰國政府感到了威脅,尤其是隨着20世紀初的民族主義意識覺醒浪潮發展,許多新移民開始拒絕泰國的同化政策,轉而尋求中國政府的保護。

泰國政府十分擔憂,一旦泰國與中國建交,泰國華人羣體在得到國家支持後,會對泰國的政權產生影響,故而一直對中泰建交心存牴觸。

在中華民國時期,民國政府從1928年就開始派出團隊與泰國商談建交事宜,但多次協商都以失敗告終。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泰國因爲在二戰中爲免遭戰火和日本簽訂了同盟條約,擔心被當做戰敗國制裁,迫切希望擴大國際影響,纔在1946年與國民黨達成了友好關係協定。

國民黨敗退臺灣之後,對泰國華人羣體的影響力大減,泰國也自然樂得順水推舟,繼續保持與國民黨的關係,以免國內華人羣體受到新中國的影響。

尤其是據不承認新中國還符合了美國的反共需求,可以作爲泰國政府尋求美國保護、支援的籌碼。

然而,泰國政府也十分清楚,泰國不可能永遠不和中國這樣一個鄰近的大國隔絕、交惡。

因此,作爲泰國政府一直有蒐集資料,力圖瞭解新中國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國家,爲將來與新中國打交道做準備。

當時的泰國媒體大多在美西方控制下,對共產主義和新中國充滿了污衊之辭,令泰國心生恐懼。

直到一次在日內瓦參加會議時,泰國政府最高顧問桑·帕他諾泰從當地報紙上看到了新中國總理周恩來的照片。

照片上的中國總理看起來溫文儒雅,風度翩翩,與美國所宣傳的殘暴形象全然不同。

桑·帕他諾泰由此意識到,美西方的宣傳恐怕並不可信。

於是,在得知印度、印尼等五國牽頭在萬隆召開亞非會議且邀請了新中國參加的消息後,桑·帕他諾泰極力推動泰國政府在未收到邀請的情況下以觀察國身份參會,打探中國情況。

鑾披汶總理接納了桑·帕他諾泰的建議,派外長旺親王前往印尼旁聽會議。

周總理在得知泰國有派代表前來的消息後,立即安排晚宴邀請旺親王,向他闡述中國的外交政策。

旺親王本就被周總理在萬隆會議上的表現所折服,在聽到中國奉行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後,頓覺新中國是可以接觸的。

在回國之後,旺親王向鑾披汶闡明瞭自己的見聞和看法。

鑾披汶作爲軍人政府,在政府的具體事務上一貫是聽從專業人士的建議。

見最高顧問和外長都覺得新中國值得接觸,鑾披汶很快同意開始祕密接觸中國,並將此事交予桑·帕他諾泰全權負責。

得到了總理的許可後,桑·帕他諾泰很快通過緬甸與新中國取得了聯繫,中泰兩國之間的各種“非官方團體”往來也日益頻繁。

但泰國的動向很快引起了美國的注意。

此時以美國爲首的西方陣營在亞洲接連遭遇了朝鮮戰爭和法越戰爭兩場失敗,正將中國視爲“比蘇聯更具擴張性的共產主義敵人”,將遏制中共影響擴張作爲一項重要任務。

注意到長期受西方影響,並積極尋求得到美國安全承諾的泰國竟試圖與中國的接觸,美國被觸到了敏感神經,立刻對此大加阻撓,幾乎堵死了中泰之間的全部政治溝通渠道。

如此一來,中泰交往剛剛開了個頭,就陷入了困境。

質子外交

美國以爲,只要阻斷了中泰政府中轉交流的渠道,中泰之間的交往自然便會無疾而終,卻不想泰國政府的決心超出了他們的想象。

眼見正常的溝通渠道已經沒法使用,桑·帕他諾泰提議,可以學習古代泰國向中國派遣質子的做法,派領導人的子女到中國學習,以展現友善。

鑾披汶也認同了這個建議,並開始認真考慮派往中國的人選。

起初,鑾披汶想過派自己在子女去中國,但考慮到鑾披汶的孩子年齡都已經大了,最終還是決定以鑾披汶的名義,派桑·帕他諾泰的次子和女兒前往中國。

當從桑·帕他諾泰的信件中得知了泰國政府的決定後,中國方面對於泰國這種類似與古代派遣“質子”的做法深感震驚,周總理連忙回信表示“這不合適”。

但泰國方面卻異常堅決,桑·帕他諾泰幾次寫信請求周總理接納、照顧他的孩子們,周總理無奈只能同意。

於是,1956年8月,桑·帕他諾泰將次子和女兒送往中國,作爲中泰直接溝通的橋樑。

在此之後,泰國多次借探望小兄妹爲名,與中國進行政府間的交流,中泰關係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然而,中泰之間的關係發展引起了美國的不滿。

見鑾披汶政府不夠聽話,美國索性支持泰國軍方政變,推翻了鑾披汶政府,包括桑·帕他諾泰在內的一衆“親共親華”人士都被軍政府逮捕。

當消息傳到中國,桑·帕他諾泰的一雙兒女惶然無措,以爲就要被遣送回國,但周總理卻表示會繼續照顧他們,還正式收養了兩個孩子。

不僅如此,中方還通過祕密渠道,與獄中桑·帕他諾泰取得了聯絡,讓一家人能夠得到彼此的消息。

但隨着軍政府的上臺,泰國的親華派力量遭到了嚴重的打擊,中泰關係也重新陷入了低谷。

直到1969年美國宣佈“關島主義”,展露出從亞洲撤退的意向,泰國政府纔不得不重新考慮與中國之間的關係,泰國的親華力量也再度活躍起來。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並與中國聯合發表《上海公報》,開啓了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進程。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向泰國發出了示好信號,邀請泰國派代表隊參加在北京舉辦的亞洲乒乓球錦標賽。

泰國立刻接住了中方遞上的橄欖枝,決定派政府中的第三號人物,泰國行政委員會財政、經濟、工業署副主任巴實以代表團顧問的身份赴京,與中方商討建交事宜。

由於時間緊急,在中泰兩國沒有直接聯絡渠道的情況下,泰國通過在英國的常媛(桑·帕他諾泰之女,周總理養女)向中國表達了他們的意願。

只用了不到24小時,中國就做出了歡迎的回覆,並向巴實補送了邀請函。

在常媛和泰國代表團飛抵中國之後,周總理連夜接見了泰國代表,並且破例由常媛這個外國人擔任雙方交流的唯一翻譯。

這次交流進行得十分順利,儘管中泰雙方仍在一些問題上存在分歧,但雙方也都能夠理解和接受對方的立場。

在接下來的3年中,泰國外交部門竭力說服了軍隊與安全部門與中國建交,並數十次往返於中泰之間,與中國磋商有關建交問題的細節。

終於,在1975年7月1日,周恩來總理和克里·巴莫總理在北京正式簽署中泰建交聯合公報,開創了兩國邦交的新紀元。

自萬隆會議的初次接觸,到兩國正式建交,中泰兩國的建交之路一直走了20年,才總算功德圓滿。

參考資料

【歷史揭祕】泰中建交風雲小記 新華網

周恩來和泰國“兒童人質”的故事 周恩來紀念網

周總理泰國養女常媛講述與中國的不解情緣 新華網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