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珍寶島唯一能夠對抗蘇軍裝甲洪流的火炮:56式85毫米加農炮
作者:薩沙
本文章爲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在珍寶島唯一能夠對抗蘇軍裝甲洪流的火炮:56式85毫米加農炮
今天的主角是,解放軍56式85毫米加農炮。85加是仿造蘇聯D-44型的山寨火炮,在長達30多年內都是解放軍重要火炮,參加了包括金門炮戰、中蘇珍寶島戰鬥、中越戰爭等等重大戰爭,表現非常出色。聽薩沙說一說吧。
54式76毫米野炮,是新中國成功仿造的第一款蘇制野戰火炮。
該炮就是蘇聯二戰中赫赫有名的Zis-3型野炮,蘇軍共製造了4萬8000多門。
蘇德戰爭中的每個蘇聯步兵師,都裝備大量這種76毫米野炮。
Zis-3型算是一超多能,既可以傳統曲射炮擊,射程高達13公里,也可以直瞄炮擊反坦克。
使用穿甲彈時,Zis-3型可以在500米內擊穿61毫米傾斜裝甲,在1000米擊穿55毫米裝甲。
在二戰初期和中期,大部分德國坦克的正面裝甲不到這個厚度。
那麼,Zis-3型既然具有一定的反坦克能力,更別說可以直瞄摧毀敵人工事了。
朝鮮戰爭中,志願軍大量裝備Zis-3型,很快發現了它另一個優點,就是輕便。
Zis-3型戰鬥重量僅有1.2噸,行軍重量不過1.8噸,火炮長度僅有6米。
該炮可以用卡車、吉普車甚至馬車進行拖曳,也可以直接放在卡車的車廂裏面運載。只要軍用卡車能到的地方,就可以部署Zis-3型。在複雜地形,Zis-3型可以由多匹戰馬進行拖曳,不需要使用車輛。
對於國內地形極端複雜,交通基礎設施非常差的中國來說,Zis-3型是非常實用的武器。
於是,在1954年中國山寨了Zis-3型,這就是54式76毫米野炮。
54式是解放軍制式裝備,直到90年代才基本退出現役。
在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中,在地形險要、公路極差的西線戰場,4門54式從新疆喀什運到喀喇崑崙山邊的班公湖等地。
在隨後的戰鬥中,該炮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炮擊摧毀了大量印軍陣地,幫助解放軍步兵獲得了西線戰鬥的輝煌勝利。
有趣的是,54式或者說Zis-3型在40年代就被蘇軍淘汰了。
爲啥?
二戰的後期,蘇軍逐步意識到54式76毫米野炮已經過時。
54式最大的問題,就是火炮威力不足。
76毫米炮彈爲7公斤多,作爲步兵師一級支援炮火,顯然不能滿足實戰需要。
蘇軍在步兵師一級裝備的122毫米榴彈炮,炮彈重達27公斤。換句話說,76毫米炮彈重量僅僅爲122毫米炮彈的零頭,威力的差距可想而知。
蘇軍認爲,76毫米野炮只能摧毀德軍的簡易土木野戰工事,對於永久性和半永久性工事的效果不佳。
蘇德戰爭的後期,戰火逐步燒到德國本土。
面對德國人精心修建大量鋼筋混凝土工事,甚至磚石結構的堅固民房,76毫米野炮開始力不從心。
所以,蘇軍逐步將步兵師支援炮兵升級到122毫米榴彈炮,甚至152毫米榴彈炮。
步兵師炮火支援不再使用76毫米野炮,那麼能否將它下放到步兵團?
蘇軍步兵團的支援火炮只有兩種,第一是120毫米重型迫擊炮,第二是反坦克平射炮。
也就是說,76毫米野炮只能作爲反坦克使用。然而,76毫米野炮的反坦克能力是有限的。
對於二戰初期和中期,1000米射穿55毫米傾斜裝甲(可以射穿67毫米垂直裝甲)的反坦克炮是很厲害了。
二戰後期,德國坦克已經多次升級。以德軍生產近萬輛的四號坦克爲例,1942年的G型正面裝甲升級到80毫米。
使用76毫米野炮想要擊穿4號坦克的正面裝甲,必須在100米左右距離開炮,顯然是不可能的。
況且4號坦克只是中型坦克,而德國黑豹和虎式重型坦克的防禦力更強。
顯然,76毫米野炮用於反坦克也不行了,被淘汰只是時間問題。
因此,蘇聯很快研發76毫米野炮的升級版,這就是D-44型85毫米加農炮。
D-44型研發目的,就是取代Zis-3型76毫米野炮。
對於蘇軍來說,D-44型的研發不困難。
早在蘇德戰爭爆發後不久,就開始升級主戰坦克T34/76的主炮。
在對付德軍坦克時,該炮越來越出現疲軟的情況。
升級方法很簡單,直接將76毫米坦克炮,更換爲85毫米火炮。85毫米火炮是蘇軍M-1939型高射炮,在慘烈的實戰中被迫經常平射反坦克。
事實證明,該炮的威力巨大,可以在200米距離射穿堪稱無敵的虎式和黑豹重型坦克的正面裝甲。
當然,D-44型不只是一種反坦克炮,也要作爲曲射榴彈炮使用,是一種威力更強、射程更遠,還可以有效保持炮擊精度以及可靠性的綜合性火炮。
對於能力超羣的蘇聯火炮設計大師來說,這算不了什麼。
到了1944年,D-44型大體研發成功。
相比Zis-3型,D-44型各方面都有很大進步。
首先,D-44型可以在500米距離射穿110毫米垂直裝甲板和90毫米傾斜裝甲板,可以射穿當時所有坦克的正面裝甲,包括防禦力極強的虎式重型坦克(正面垂直裝甲爲100毫米)。
其次,D-44型的射程增加到15公里,比Zis-3型高出了2公里。不要小瞧這2公里,在炮戰中就可以有效進行壓制。
再次,D-44型使用的85毫米炮彈重量爲9.5公斤,比75毫米炮彈高了2公斤,威力增強明顯,可以摧毀敵人較爲堅固的野戰工事。
還有,D-44型的射速很高,最高射速爲每分鐘20發,也就是3秒一發。這種快速炮擊能力,對於反坦克和炮火壓制都非常重要。
另外,D-44型設計之初就考慮到運輸問題。在普通公路上,卡車拖曳速度爲每小時55公里,條件很差的土路上爲每小時25公里。即便蘇聯常見的泥沼公路,D-44型也可以用每小時11公里速度進行拖曳。總之,只要卡車能夠走的公路,路的寬度又可以通過8米長火炮,D-44型就暢通無阻。
自然,D-44型不是沒有缺點。
相比戰鬥重量只有1.2噸的Zis-3型,D-44型重量提升到1.7噸,重了很多。在戰場上,蘇軍士兵往往可以推着Zis-3型在前線進行短距離快速移動,然而推着D-44型就要困難的多,畢竟重了500公斤。
其次,D-44型長度爲8.3米,比Zis-3型的6.1米高出2米多。
這導致D-44型的部署不太方便,尤其無法像Zis-3直接放在輕型卡車的車廂內進行車載。
在1962年中印戰爭裏,明明D-44型性能更好,只是不能用卡車車廂運輸,沿途條件惡劣的公路又無法拖曳8米長的火炮,被迫只能使用Zis-3型。
除了這兩點,D-44型在40年代來說就沒什麼問題,堪稱相當優秀的火炮。
只是,D-44型生不逢時,在1945年小批量生產還沒有來得及裝備部隊,德軍就投降,二戰結束了。
於是,D-44型從1946年纔開始大量生產,逐步取代了蘇軍76毫米野炮。
D-44型前後製造了上萬門,除了裝備蘇軍以外,還普遍裝備華約國家軍隊,也是他們的制式武器。
冷戰開始以後,世界軍事技術發展的很快。蘇軍非常強調火炮的作用,在60年代將122毫米D30榴彈炮直接下降到蘇軍摩步團屬榴彈炮營。
面對122毫米榴彈炮,口徑只有85毫米的D-44型顯然根本不是對手。
這還沒完。同一時期,蘇軍又裝備了T-12型100毫米反坦克炮。這種火炮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可以在500米距離射穿230毫米裝甲板,也輕鬆秒殺了D-44型。
至此,D-44型只能在60年代黯然退役,前後在蘇軍服役了10多年。
東邊不亮西邊亮,D-44型卻在中國服役了長達30多年。
我們再轉過來說中國。
在1956年,仿造54式76毫米野炮的247廠,同樣仿造了D-44型,取名爲56式85毫米加農炮,簡稱爲85加。
80年代之前,解放軍每個步兵師都配屬一個56式加農炮營。
相比蘇軍來說,解放軍反坦克武器匱乏的多,對於56式非常依賴。
到1972年56式停產時,該炮製造了1萬1000多門,比蘇聯老大哥造的還要多了1000門。
56式是解放軍主力火炮,參加了一系列戰爭,包括金門炮戰、中蘇珍寶島戰鬥、中越戰爭等等。
篇幅所限,我們只能簡單的說一說。
仿造56式成功後,軍工廠的產量也不大。在1958年制定明年(1959年)的56式生產計劃,僅爲全年製造500門。
然而,就在1958年,56式剛剛誕生沒多久,金門炮戰就爆發了。
金門炮戰中,臺海兩邊都拼口徑,拼射程,連203毫米榴彈炮都上陣了。區區85毫米口徑的56式,似乎是配角的配角。
然而,15公里的射程、快速炮擊能力以及不錯的精度,讓56式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當然,要用56式同臺軍重炮直接對轟,那是非常愚蠢甚至是自殺做法。
但臺軍也好,解放軍也罷,大口徑重炮的射速較慢。以解放軍的54式122毫米榴彈炮爲例,最快射速不過每分鐘5到6發,54式152毫米榴彈炮則爲4發,臺軍也差不多。
解放軍總結了經驗,使用射速更高的56式,進行快速炮擊、打完就跑戰術。炮兵首先選好目標,將56式快速部署,在短時間內發射大量炮彈,隨後立即轉移陣地。
56式射程有限,主要部署在距離金門只有5000米的大嶝島。
炮戰之前,多個營的56式就精心選擇好臺軍指揮所、碼頭、機場等固定目標。
1958年8月23日炮戰開始以後,56式和重炮部隊一同全面炮擊,短時間內重創了金門臺軍炮兵。
臺軍是打了幾十年仗的軍隊,可不是喫素的,他們迅速還擊。
大嶝島距離最近,成爲臺軍炮擊主要目標。
在臺軍全力炮擊下,大嶝島一片狼藉,島上1400多個建築物幾乎全部被摧毀。
然而,56式比較輕便,炮兵直接可以推着跑,通過不斷轉移陣地大大減少損失,戰場生存力較高。而56式瞅準機會就會一輪快速炮擊,精準的轟擊臺軍目標,隨後再次轉移陣地。
這種打法讓臺軍頭疼不已,難以應對。
由於56式的操作很簡單,即便女性民兵經過簡單訓練也可以勝任炮擊,就出現了這個場面:炮戰中,大嶝島居民,時年僅16歲的許麗柑不畏炮火,與洪秀德等幾位女民兵奔走在各個炮兵陣地上。
她們白天幫戰士們洗衣服,晚上幫助解放軍扛炮彈,爲炮戰前線提供了有力的支援。慢慢地,許麗柑、洪秀德等幾位姑娘開始渴望擁有自己的大炮,成爲一名真正的炮兵。
很快,潑辣無畏的許麗柑帶着這些姑娘找到了公社黨委和部隊首長,要求正式參加戰鬥,成爲一名真正的炮兵。
公社黨委的領導和部隊首長髮現幾位姑娘對大炮十分着迷後,經過認真研究後便向上級進行彙報並獲得了批准。
很快,大嶝民兵營女子炮兵班正式成立。上過幾年學、有些文化的許麗柑被選爲班長,主要負責觀察風向、校正角度和指揮發射。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由於前線戰事緊張,女炮班在訓練四天半之後就要投入到實戰之中。
在教練員的耐心教導下,憑藉着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姑娘們在四天半的時間裏就全部掌握了這門85毫米加農炮的射擊技術。
雖然早在10月25日,毛澤東就針對臺海局勢的變化,以國防部長彭德懷的名義起草了《再告臺灣同胞書》,宣佈對金門的四種軍事目標實行隔日炮擊的做法。
但到了12月初,由於美國的介入,前線依舊籠罩在緊張的氣氛當中。女炮班即將迎來第一次實戰。
12月9日,許麗柑雖然生了病,但她仍然帶着姑娘們跨進了火炮陣地。緊張的心理使大家本已熟練掌握的動作都有些走形。
經過一番緊急調整,許麗柑終於指揮姑娘們打出了第一炮,直到打出七八發炮彈後,女炮班的姑娘們的操作才逐漸流暢了起來,發炮速度也明顯加快。直到許麗柑耳機裏傳來結束戰鬥的命令,女炮班才完成了第一次戰鬥。
根據觀察所報告,女炮班發射的炮彈至少有兩發直接命中了敵人的一個彈藥倉庫,引發熊熊大火。
話說回來,這種炮戰畢竟是非常危險的,臺軍炮火還擊速度也很快。就算56式可以快速轉移,炮兵仍然有一定危險:1960年6月17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來到臺灣,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決定,用炮彈回應美方的公然挑釁。炮戰開始不久,許麗柑的後腦被金門打過來的炮彈的彈片擊中,頓時鮮血直流。然而,身爲班長的她全然顧不上自己的傷口,一直帶傷堅持到戰鬥結束。此次炮戰後,女炮班榮立集體三等功,許麗柑榮立個人二等功。
許麗柑他們還算是運氣好的,臺軍炮彈打的不太準確,只是受傷而已。
一旦56式不能快速轉移,炮兵就危險了:1958年9月中旬,臺軍處心積慮報復,想要清除威脅港口和機場的我軍85炮陣地。他們集中了幾十門火炮,上千發炮彈,對我軍前沿炮兵陣地進行了連續半個小時的突然襲擊。
雖然我軍預先已經構築了比較堅固的工事,但在敵方155毫米重炮的轟擊下,很多工事的鋼板頂蓋都被炸彎,85加部隊受到了部分損失。
據一位參戰排長回憶,曾經有一發敵人的炮彈,從陣地射擊口鑽入爆炸,班長和副班長當場犧牲。還有一發炮彈擊中了彈藥室,造成炮位上近百枚炮彈爆燃。
由於敵人對85加的抵近射擊非常頭疼,因此對85加陣地的報復也更加兇猛,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前沿加農炮陣地平均每平米落彈36發。
金門炮戰體現了56式作爲榴彈炮的價值,隨後的珍寶島戰鬥就要展現它的反坦克能力。
1969年珍寶島戰鬥爆發之前,解放軍就知道蘇軍裝甲洪流非常厲害,連強悍的北約集團都對它驚恐不已。
一旦戰鬥打響,蘇軍必然大量使用坦克裝甲車進行衝擊。
前線解放軍裝備了40火箭筒、75無坐力炮甚至反坦克地雷和手雷等輕型反坦克武器,恐怕對付不了蘇聯的T62中型坦克。
3月2日,珍寶島戰鬥打響,雙方步兵互有傷亡。蘇聯傷亡較大,死了30多人。
根據蘇軍以往的德性,喫虧以後必然會進行報復。戰鬥剛剛結束,蘇軍就調動1個坦克營和2個炮兵營趕赴珍寶島一線增援。
爲此,解放軍瀋陽軍區炮兵派出85加農炮(56式)四一三團二營、122加農炮二十團二營和37高炮六二0團二營,於3月7日和12日從駐地出發,經四晝夜鐵路輸送和360公里的摩托化行軍,於11日和15日分別到達珍寶島作戰地區。
解放軍高層認爲,蘇軍一定會使用坦克裝甲車衝擊珍寶島上的解放軍步兵。
所以,56式就至關重要,必須作爲前線反坦克的最重型武器,全力頂住蘇軍坦克衝擊。一旦56式頂不住,珍寶島戰鬥就很有可能失敗。
爲此,56式炮兵營開赴距離前線僅僅7公里的地域,部署了隱蔽陣地。
3月15日上午8點,蘇軍果然出動20多輛坦克裝甲車,掩護100多名士兵,在炮火掩護下猛烈衝擊珍寶島。
島上的解放軍步兵沉着應戰,利用島上地形複雜的優勢,使用無坐力炮、40火箭筒甚至反坦克手雷擊潰了蘇軍的兩次衝擊。
蘇軍受挫後不死心,又在下午進行第三次大規模衝擊。解放軍緊急調動2門56式上島,準備直瞄炮擊反坦克。
2門火炮剛剛部署完畢,蘇軍就有20多輛坦克裝甲車(其中4輛T62坦克)以及數十名步兵,向島上猛撲而來。
敵人坦克裝甲車數量太多,依靠2門炮近距離直瞄炮擊怕是頂不住(一般在900米內才能直瞄),只能在1800米進行遠距離炮擊。
這樣炮擊的精度會有很大下降,然而解放軍炮兵技術還是精湛的,第三發炮彈就擊中蘇軍當先的裝甲車。
56式是用來對付坦克的火炮,裝甲車區區二三十毫米裝甲肯定擋不住,這輛裝甲車立即起火燃燒。
然而,蘇軍可不是浪得虛名的魚腩部隊。他們發現解放軍埋伏着反坦克火炮,部隊立即散開,一部利用島上地形進行迂迴作戰。
先後有三輛裝甲車利用樹林進行迂迴,試圖繞到近距離突襲。然而,56式反坦克能力很強,炮擊又非常精確,裝甲車壓根不是對手。先是兩輛從樹林中竄出的裝甲車被幾炮摧毀,接着又有一輛迂迴的裝甲車被擊毀。
雖然損失了4輛裝甲車,蘇軍卻鎖定了解放軍56式的位置。
蘇軍隨即開始猛烈炮擊,連續幾十發炮彈在陣地附近爆炸,彈片打的56式護盾亂響。
就在此時,一輛蘇軍T62坦克藉助炮擊的掩護,突然沿着溝裏衝到陣地前。
2門56式立即對準T62開炮,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出現了。
雖然T62連續中彈,然而85毫米炮彈不是被彈開,就是無法穿透,無法將這輛蘇聯坦克擊毀。
萬幸的是,其中一枚85毫米炮彈擊中了T62的火炮,導致它失去了攻擊力,只能倉皇向後逃竄。
見坦克逃走了,蘇軍裝甲車只能跟着一起逃竄,又被56式補刀擊傷了2輛。
此次2門56式的反坦克炮戰共有3小時,消耗了90發炮彈,擊毀擊傷坦克裝甲車6輛。
整個珍寶島戰役,真正被徹底擊毀的那輛T62坦克,是被解放軍75無坐力炮擊中受傷後,慌不擇路逃走時壓中了反坦克地雷。坦克履帶被炸斷,無法行動,蘇聯坦克兵們被迫將其放棄。
在島上2門56式浴血苦戰時,二線的其餘16門56式則進行曲射炮擊,用火力覆蓋蘇軍進攻路線,在3月15、17日二次戰鬥共消耗彈藥3196發(17日蘇軍試圖拖走被擊毀的T62雙方再次炮戰1個小時)。
這兩次戰鬥規模不大,卻極爲激烈。56式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戰鬥中我軍85加農炮兵營急襲射擊的火力之強、火炮發射速度之快、射擊目標的火力密度之大,都是我軍歷來反坦克作戰絕無僅有的。每次火力急襲,各門火炮爲了不失戰機,痛殲入侵之敵,不顧火炮持續作戰每分鐘最高發射速度六發的技術要求,以體能極限來最大限度的發揚火力。有的裝填手連續裝填幾十發炮彈,累得站不住了,就跪在地上繼續裝填。由於火炮急襲時間較長,火炮發射速度快,許多火炮身管都被打紅了,戰鬥結束後檢查火炮時發現,所有火炮身管軍綠色保護漆都變成了銅褐色,這種情況是我軍炮兵過去歷次作戰都未曾有過的。
我軍85加農炮兵營對敵坦克、裝甲車羣進行集中射擊,由於火力密度大,取得了明確的火力突擊作戰效果。戰後,我軍上島清理戰場的分隊,發現被擊毀的敵裝甲車,有的遭我軍間瞄炮火命中,頂部裝甲被開了“天窗”引起燃燒;或者遭我軍直瞄射擊,兩側裝甲被貫穿,穿了“糖葫蘆”。敵坦克、裝甲車中彈起火燃燒,有的乘員來不及逃跑,身體即被燒焦,其狀況慘不忍睹。此次作戰的戰果,對蘇軍精神上的震撼和打擊是強烈的,引起了巨大反響,出現了厭戰反戰情緒。而我軍122加農炮兵營,兩次作戰一直作爲炮兵預備隊,尚未能發揚火力參加炮擊。作戰結果表明,現代局部戰爭,炮兵火力的突擊作用是至關重要和毋庸置疑的。
1969年珍寶島戰鬥的56式表現不錯,卻表現出老態。
同時代的蘇軍基本淘汰56式的原尊D-44型,不作爲現役火炮使用。
此戰中,56式多次擊中T62坦克,卻根本無法擊穿。
客觀來說,T62坦克裝甲厚度還是有限的,車體正面不過100毫米左右的傾斜裝甲,而最容易中彈的炮塔正面最厚處則有214毫米,側面最後爲161毫米。炮塔爲鑄造的弧形,使得裝甲傾斜角度很大,炮彈射中很有可能出現跳彈。
關鍵在於,T62可不是什麼高端坦克,蘇軍制造了近2萬輛。試問,如果作爲解放軍部隊反坦克骨幹武器的56式都打不動一輛T62,面對成千上萬輛又會如何?
由此,56式開始走下坡路了。
到了中越戰爭時期,56式仍然大規模參戰,只是作爲複雜地形的輕便榴彈炮使用。
在戰爭初期,解放軍甲種步兵師下轄3個步兵團和1個炮兵團。炮兵團下轄1個加農炮營(18門56式85毫米加農炮)、2個榴彈炮營(每營12門54式122毫米榴彈炮)、1個火箭炮營(18門63式107毫米火箭炮)。
到了戰爭中後期炮兵火力升級,如老山戰役中,56式85毫米火炮已經下放到步兵團一級。
中越戰爭的地形很特殊,相對輕便的56式仍然發揮很大的作用,尤其在攻堅中發揮巨大作用。
1984年老山戰役期間,56式就是主力攻堅火炮之一。56式是唯一可以在前線快速機動的直瞄火炮,老山戰役打響前被委以重任。
當時越軍在這裏修建了很多堅固工事,大部分碉堡都在地下,地上部位不到一米,以降低被炮彈擊中的概率。碉堡基本都是半永久性的,大多分爲四層。碉堡最下面一層是土木框架然後蓋上一層鋼板,中間一側曾是三排碗口粗的木材加上一層鋼板,上層是二三米厚的泥土覆蓋中間還有鋼板和原木,最上層則是多層的沙袋。
經過測試,解放軍122毫米榴彈炮採用曲射,也難以將其摧毀,必須使用152毫米榴彈炮,還要儘量直接命中。這談何容易,就算選擇精確制導炮彈也有數米的誤差,很難將其摧毀。
解放軍應對的方法是,使用56式在近距離直瞄炮擊。
戰役開始前,第40師炮兵團將56式火炮拆卸後,靠人力趁着夜色摸黑運到陣地組裝,保證同敵人碉堡距離只有500米左右。
4月28日戰鬥打響以後,56式立即近距離炮擊。這種距離叫做火炮上刺刀,基本就是一炮一個,摧毀了大量越軍碉堡。
諷刺的是,當年我們援助給越軍不少56式火炮,他們經常用該炮直瞄炮擊我軍陣地。
在戰役開始前的4月2日,解放軍曾同越軍313師457炮團加農炮12營炮戰。在8分鐘殲滅一個越軍85加農炮營。越軍承認炮戰中死亡20餘人,被擊毀85加農炮11門、汽車11輛、炮彈1060發殉爆。
遭到炮擊後,久經戰陣的越軍也迅速開炮還擊,解放軍炮兵也有一定傷亡,但還是很快壓制住了敵人。
在著名的老山戰役的越軍松毛嶺反攻戰(7月12日)中,56式仍然發揮一定作用。
此戰解放軍主要依靠火炮殺傷進攻越軍:戰鬥打響後,我軍迅速判明瞭越軍的主攻方向,隨即調整部署,以 3個榴彈炮營分別對164號至169號、140號至146號、110號至90號、92號至647高地一線前沿實施火力壓制;以1個85加農炮營和1個130火箭炮連封鎖清水口子,阻止越軍增援;以1個85加農炮營、1個152加榴炮營和1個130火箭炮連重點打擊清水河以北地域的展開越軍;以2個130加農炮營壓制坂滿、坂興方向的縱深越軍炮兵,1個152加榴炮連打擊敵觀察所;以1個122加農炮營和1個高炮營打擊634高地、146號高地、漢揚地區的越軍衝擊步兵和觀察所,並壓制坂興方向的縱深越軍炮兵。
另外,還有62式坦克1個連祕密佔領陣地,逐次分批集火射擊,壓制 395高地、423高地、561高地、634高地、漢揚、清水樑子、150號、169號高地的越軍火力點。
正是因爲我軍準備周密,部署正確,炮兵及時迅速反應,火力準確猛烈,有力支援了一線步兵戰鬥。越軍遭到我炮火輪番攔截打擊,步兵衝擊隊形被打散,前方後無法銜接,攻又攻不上去,退也退不下來,士兵狼奔豕突,損失慘重,屍橫遍野。
可惜,這就是56式的絕唱了。
時代不同了,且不談56式性能的高低,這畢竟是二戰期間設計的火炮,到40多年後肯定過時了。
中越戰爭結束以後,56式就迅速從解放軍退役,一代名炮就此謝幕。
有趣的是,90年代以後爆發的很多戰爭中,包括俄烏戰爭都出現了56式或者D-44火炮的身影,真是老當益壯!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