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火繩槍的八旗軍打不過用機槍的淮軍,東南互保背後的軍力對比
寫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寫稿,只是爲了養家餬口,希望各位觀衆老爺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廣告解鎖,觀看5秒後便可以免費閱讀全文啦,感謝各位觀衆老爺的理解與支持哦~~~
文|心態放好
編輯|t
引言
清朝末年,八旗軍的火繩槍在面對裝備了機槍和現代火炮的淮軍時,顯得格外喫力。就在這一年,東南互保的條約悄然簽署,地方大員與洋人勾結,繞過了滿清朝廷的權威,甚至在一場爭奪的背後,上演了一出“背叛”的戲碼。
張之洞、曾國藩這些地方大員,面對中央腐化的統治,早已不再依賴慈禧或光緒的支持,而是通過軍事和經濟手段,在南方建立起自己的龐大勢力。
當滿清朝廷還在擔憂八旗軍是否能抵抗外敵時,淮軍的現代化武器和訓練,早已讓它們在戰場上穩佔上風。此時的清朝,已經無法控制的局面正悄然展開。
清朝晚期的軍事格局
清朝建立初期,八旗軍作爲滿洲的精銳部隊,風光一時。那時候,八旗軍的優勢在於裝備、戰術和兵員的訓練,尤其在騎兵的應用上,幾乎無敵於天下。但隨着清朝步入晚期,八旗軍的軍力卻逐漸消退。這一切,源於兩方面原因。
一是裝備的落後。八旗軍早期使用的火繩槍,在清朝中期已經顯得過於陳舊,無法應對日益複雜的戰場環境。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方國家的武器技術發展迅速,機槍、步槍等現代化武器已經開始投入使用。曾國藩所領導的淮軍,便是在這一背景下,通過學習西方軍事技術和引進現代化武器,逐漸發展壯大。
二是訓練和戰術的滯後。雖然八旗軍在戰術上有自己的優勢,但隨着戰場形勢的變化,傳統的戰術已經不能應對新型的戰鬥形式。
相比之下,淮軍在曾國藩的領導下,不僅注重兵員的訓練,更強化了軍隊的作戰能力。通過先進的戰術和訓練,淮軍迅速將自己的軍力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而這一切,恰恰是八旗軍無法承受的壓力。當曾國藩的淮軍在清朝內部逐漸壯大,併成功壓制太平天國的力量時,八旗軍的優勢變得越來越不明顯。
以傳統火繩槍爲主的八旗軍,在面對機槍、步槍等現代化武器的淮軍時,根本無法佔到便宜。儘管兩者的兵員人數相差無幾,但武器裝備上的差距卻決定了戰場上的勝負。
東南互保
1900年,清政府在義和團運動的壓力下,向英、美、法、德、俄等十一國宣戰。面對清政府的宣戰決定,東南地區的一些官員,包括兩廣總督李鴻章、湖廣總督張之洞等,決定不遵從清廷的命令,而是與列強達成協議,即“東南互保”。
協議的主要內容是:上海租界由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由各督撫保護,雙方互不干擾。
要了解東南互保的真正背景,必須先從清朝的政治格局說起。清朝的政府體系,雖然看似中央集權,但隨着太平天國、鴉片戰爭等一系列內外壓力的增加,中央政府的控制力逐漸減弱。
在這種情況下,地方大員開始藉助自己的軍力、政治影響力,逐漸脫離中央的管控,甚至採取對抗中央的態度。
而在這個過程中,最爲典型的便是張之洞和曾國藩等人。他們代表了地方的強勢勢力,並在清朝統治日益衰弱的情況下,通過“東南互保”這樣的協議,確保了地方的安全與利益。
實際上,東南互保協議背後隱藏着深刻的政治博弈。地方大員與洋人簽訂協議,實際上是放棄了中央的權威,達成了一種“利益交換”。換句話說,張之洞和曾國藩等人寧願藉助外力來保衛自己的利益,也不願再依賴腐化的中央政府。
這一協議的簽訂,不僅意味着地方大員與中央之間的裂痕進一步加深,更意味着清朝政權的名存實亡。
慈禧太后雖然知道這些協議的存在,卻無力干涉,甚至選擇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爲她明白,滿清朝廷早已失去了足夠的兵力來維繫控制。而這時候,地方軍的崛起和強大,成爲了維繫地方安全的重要力量。
軍事技術與戰術的差距
八旗軍和淮軍的差距,首先體現在武器裝備上。火繩槍,這種傳統武器在戰爭的初期曾大顯身手,但在進入晚清時期後,它已經變得不再適應現代化戰場。
相比之下,曾國藩的淮軍不僅引進了現代化步槍,還配備了機槍等先進武器。這些武器的出現,使得淮軍在戰場上能夠壓制八旗軍,形成鮮明的對比。
另外,淮軍的戰術遠勝八旗軍一籌。八旗軍的戰術,雖然在早期的戰鬥中取得過不少勝利,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傳統戰術的侷限性逐漸顯現。
而淮軍則通過引進西方的軍事理論和戰術,迅速適應了新的戰鬥環境。更重要的是,淮軍的士兵訓練非常嚴格,能夠迅速掌握新型武器的使用方法。這一切,使得淮軍在與八旗軍的對抗中,佔盡了優勢。
如果說八旗軍代表的是傳統的滿洲式軍隊,那麼淮軍則是清朝晚期中國式現代化的象徵。淮軍的崛起,標誌着清朝的軍事改革雖遲,但最終是以地方勢力的形式展開的。
而地方軍的崛起,也讓清朝的中央政府在軍事上的依賴性逐漸增加,尤其是在面對內外壓力時,地方軍的作用變得不可忽視。
八旗軍的衰敗和淮軍的崛起,代表了清朝軍事格局的一次重大轉折。從一個傳統的軍事體系,到引進西方武器、戰術的轉變,清朝的衰敗在這一時期達到了頂峯。地方大員的崛起,不僅加速了清朝的解體,也意味着中央集權的徹底崩潰。
在這場博弈中,地方勢力的軍事力量不斷壯大,最終形成了與中央政府相抗衡的態勢。東南互保協議的簽署,雖然表面上看是爲了地方的安全,但實質上是地方勢力在日益嚴重的內外壓力下,爲了自保所作出的政治妥協。而淮軍的崛起,則是這一轉變的重要體現。
這場八旗軍與淮軍的較量,不僅僅是一場簡單的軍事對抗,更是清朝歷史上中央與地方博弈的縮影。而這一切,最終也註定了清朝的命運——在地方勢力的崛起和外來壓力的雙重作用下,中央政府的衰弱,成爲了這個國家走向崩潰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