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長元師長拎槍親自上陣,鐵原阻擊戰後,11顆彈片留在他身體裏
寫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寫稿,只是爲了養家餬口,希望各位觀衆老爺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廣告解鎖,觀看5秒後便可以免費閱讀全文啦,感謝各位觀衆老爺的理解與支持哦~~~
文|張潤晨
編輯|t
引言
1951年5月,朝鮮半島的戰局發生了關鍵性的變化。在這時,聯合國軍的美軍、加拿大軍以及南朝鮮軍以壓倒性的兵力向鐵原地區發起了猛烈進攻。
鐵原,作爲朝鮮半島北部的重要戰略節點,連接着漢城和平壤,是志願軍後勤的生命線,掌控鐵原就意味着對整個戰場的戰略優勢。美軍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將鐵原作爲進攻的重中之重。然而,面對的是志願軍第63軍第189師的防線。
兵力不足!
此時的志願軍在兵力和裝備上已經處於極爲劣勢的狀態。美軍兵力約有四個師,另有數十輛坦克和空軍的強大支援。而志願軍第63軍,僅僅是由2.4萬餘人的兵力,且裝備遠遠落後於敵軍。這樣的兵力差距本身就註定了這場阻擊戰的艱難與嚴峻。
爲什麼美軍的目標如此明確地鎖定鐵原?因爲鐵原不僅是朝鮮半島的交通樞紐,還承載着志願軍的重要後勤補給線。佔領鐵原之後,美軍可以切斷志願軍的補給來源,進一步壓制志願軍的作戰能力。而這對於志願軍來說,意味着不得不爲“鐵原”這一地盤,拼盡全力。
蔡長元的戰術創新:“分散兵力”與“拔碎牙”
面對敵軍的強大壓力,志願軍並沒有選擇正面硬拼,而是決定採取靈活機動的防禦策略,採用“分散兵力”的方法,在敵軍進攻的每一個方向上都設立強有力的抵抗點。這一戰術也被後來的人們稱爲“拔碎牙”戰術。
簡單來說,就是把整個師分散成數百個小戰鬥小組,每個小組堅守一個獨立的陣地,將敵人拖住,並逐步消耗敵軍的進攻力量。蔡長元的這一戰術並非輕鬆決定的,畢竟,美軍的機械化裝備,坦克、火炮和空中支援都讓他們的進攻極具壓制性。
然而,蔡長元憑藉對敵軍戰術的敏銳觀察,發現美軍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心理慣性,那就是,他們不會輕易地冒險突破敵人側翼和後方。
在這個戰術觀察的基礎上,蔡長元決定“化整爲零”,將189師的兵力分散到200多個小陣地上,每個陣地的防守小組以老兵、黨團員爲核心,再加上一些新兵,通過高度的團結和毅力,堅守這些陣地。
這種分散兵力的戰術,乍一看,似乎會讓志願軍的防線變得極其薄弱,無法形成有效的合圍火力。但實際上,正是這300多小陣地,構成了一個一個敵軍必須攻破的“堅固堡壘”。每個陣地的戰鬥力都不容小覷,因爲無論美軍如何突破,都無法輕易找到真正的突破口。
這場戰鬥的每個陣地,都如同一顆拔不掉的“碎牙”,對敵軍來說,啃下來一顆,下一顆依舊堅硬。敵軍雖然裝備精良,戰術上也依賴機械化的強大火力,但每突破一個陣地,都會遭遇到志願軍的頑強反擊,繼續前進的速度就會減慢。
這一戰術的成功,極大地拖延了美軍的進攻節奏,併爲志願軍後續部隊的撤退爭取了寶貴時間。正是通過這種創新戰術,志願軍一度讓美軍陷入了進攻的困境。
不懼戰鬥,英勇負傷
在鐵原阻擊戰的最緊要關頭,蔡長元的表現堪稱英勇。在連續的戰鬥中,志願軍的傷亡極其慘重,很多陣地失守,但志願軍依舊頑強抵抗。
面對如此惡劣的局面,蔡長元沒有選擇站在指揮所指揮作戰,而是親自拎起槍,帶領警衛人員、通訊員以及其他非作戰人員,奔赴最前線。蔡長元的這一舉動,無疑是對士氣的一種極大激勵。
身爲師長,平時負責全局的指揮和決策,但在這個關鍵時刻,他並沒有選擇遠離戰場,而是親自上陣,與士兵並肩作戰。蔡長元的做法也顯示了他對於戰士們的關懷與鼓舞,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親自上陣,帶領部隊打一場有意義的阻擊戰。
戰士們看到師長親自帶隊,也都倍感鼓舞,紛紛誓死守住陣地,儘自己最大努力爲撤退的部隊爭取時間。然而,戰場是殘酷的。在這場激烈的戰鬥中,蔡長元不幸遭到敵軍炮火的直接打擊,重傷倒地。
由於戰場情況極其複雜,醫療條件也極其有限,蔡長元受傷後未能立刻得到及時救治。結果,他的傷口非常嚴重,11顆炮彈碎片深深嵌入了他的身體,最終未能取出,直至他去世。
儘管重傷,但蔡長元依然沒有放棄,他繼續指揮部隊作戰,直至任務完成。戰後,他的傷痛成爲了他英勇事蹟的一部分,也成爲了鐵原阻擊戰中的象徵之一。
戰術取得成功,志願軍成功拖延敵軍
經過整整三天三夜的血戰,189師堅守陣地,成功延緩了美軍的進攻進程。美軍本計劃通過鐵原一帶,迅速突破志願軍防線,但由於志願軍的頑強阻擊,敵軍的進攻受到了極大的阻礙,計劃不得不暫時放緩。
隨着美軍的進攻滯緩,志願軍的後續部隊得以順利撤退。鐵原的防線雖然最終被突破,但志願軍成功完成了戰略目的:爲其他部隊的撤退爭取了寶貴時間,並挫敗了美軍佔領鐵原的企圖。
鐵原阻擊戰的勝利,體現了志願軍指揮官和戰士們的智慧與頑強,尤其是蔡長元親自上陣,帶領部隊付出的巨大代價,更是展現了他們無畏的決心和英雄氣概。
鐵原阻擊戰的最終結果雖然無法避免美軍的全面進攻,但卻爲中國人民志願軍帶來了巨大的戰略價值。志願軍的頑強抵抗讓美軍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也讓國際社會見識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強大決心和作戰能力。
蔡長元的英勇不僅體現在戰術上的創新,更在於他與部隊同甘共苦,親自上陣的精神。戰後,蔡長元的事蹟被傳頌開來,他不僅是軍事指揮員,更是志願軍英勇精神的象徵。他的傷痕、他的犧牲,成爲了鐵原阻擊戰中永不褪色的一部分。
總的來說,鐵原阻擊戰雖然結束,但它留給人們的卻是永恆的記憶,尤其是蔡長元師長不畏艱難、親自上陣的決心與智慧,成爲了無數後人追求英勇、堅韌與智慧的楷模。
而在這場戰爭中,蔡長元的11顆彈片,成爲了他與整個189師爲保衛鐵原、爲阻止美軍進攻所作出的巨大犧牲的見證。
參考資料:
鐵原阻擊戰 中國軍網 2024-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