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這樣洗澡,心血管很容易“崩潰”
冷天最舒服的事之一,就是洗個熱水澡。熱水淋在身上的一剎那,從頭到腳都暖和起來了。然而,冬天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期,洗澡方式不當也是誘發因素之一。
《生命時報》綜合多位專家觀點,總結暗藏健康隱患的洗澡習慣,並教你在冬天洗一個安全又舒服的澡。
冬天這樣洗澡,心臟易崩潰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積水潭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王佐巖表示,不良洗澡習慣可能誘發血壓波動、心律失常,嚴重者甚至會暈厥或心源性猝死,以下幾種常見的洗澡壞習慣要儘量避免。
水溫過高
水溫過高會令血管擴張、血流加快,心臟負擔增加,可能讓人感覺心慌,甚至誘發心律失常。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馬根山表示,浴室內溫度高,洗完澡出浴室溫度驟降,也容易誘發心梗。
建議:洗澡水溫保持在35℃~40℃,與體溫接近爲佳。
時間不當
錯誤的時間,如飯後、酒後、運動後或空腹時洗澡,會給心臟帶來壓力。
- 飯後立刻洗,消化時會分流一部分血液,導致心臟供血不足;
- 空腹洗澡時血糖往往偏低,讓人更易頭暈乏力;
- 劇烈運動或酒後立即洗,可能引發血壓、心率劇烈波動,嚴重時可導致心悸甚至暈倒。
建議:洗澡應與喫飯、運動至少間隔一小時,飲酒者最好等酒醒後再洗。
洗得太久
長時間洗澡會使皮膚血管持續擴張,大量血液湧向體表,腦部和心臟供血減少,從而引發頭暈、心慌,甚至心律失常或暈厥。
建議:儘量控制在10~15分鐘內,老人或心臟功能不佳者應酌情縮短。
洗澡過於頻繁
浙江省中醫醫院中醫經典病房醫療組長童霄娟表示,冬季氣候寒冷,人體腠理閉合,陽氣內斂收藏。若經常洗澡,會使腠理開泄,陽氣外越,衛外功能失職。這樣一來,風寒溼等外邪就容易乘虛而入,引發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
體質較弱、氣血不足的人本就陽氣不足,更經不起頻繁洗澡帶來的消耗,容易越洗越虛、越洗越易生病。
建議:冬季出汗少,一週洗2~3次即可。
浴室溼度過高
許多人洗澡時喜歡緊閉門窗,導致浴室內悶熱缺氧。人在這樣的環境中容易感到胸悶、心慌,心臟供氧不足會增加心血管事件風險。
建議:保持浴室通風,如打開排氣扇或留條門縫,避免長時間處於密閉潮溼的浴室中。
站立太久
長時間站着淋浴,會使下肢血管擴張,大量血液淤積在腿部,使腦部供血減少,導致頭暈目眩,甚至暈倒。
建議:尤其是心臟不好者、老年人,備一個防滑浴凳,感到不適時可坐下休息,避免發生意外。
天冷洗澡遵循幾個步驟
天氣寒冷,洗澡時很容易造成血壓波動,建議做到以下幾點。
1.洗前/後補充水分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張海澄建議,洗前喝杯溫水,幫助腹腔溫暖起來,抵禦一定程度的寒冷。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江海濤表示,洗完澡也應喝一些水,但不要大口喝,以免一次性大量飲水增加心臟負擔。
2.洗澡前先“體檢”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劉瓊表示,洗澡前要確保身體沒有任何不適。剛喫完飯、服完藥,或是感到睏倦、身體乏力、頭暈噁心時,應休息一會兒再洗澡,以免潮溼悶熱加重症狀。
3.身體和浴室都要“預熱”
江海濤建議,洗澡前15分鐘開暖風或提前5分鐘開浴霸,確保浴室溫暖,使溫度保持在25℃左右。洗澡前也最好先熱熱身,比如原地踏步、扭腰、搓腳。
4.洗澡時不要鎖門
長時間站立洗澡可能會感到力不從心,很容易暈倒、滑倒,尤其是老年人,不要鎖門,以免發生意外時影響及時救助。
5.正確的洗澡順序
張海澄建議先沖洗身體,幫助全身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直到身體完全適應水溫後再洗頭。這是因爲氣溫低時,脫衣後血液會集中在頭部和內臟,若立即洗頭,可能使頭部血液流動不暢。
6.洗完要注意保暖
剛洗完澡,室溫驟降會使血管受冷收縮,血壓升高,加重心腦血管的負擔。洗完澡立刻擦乾身體、吹乾頭髮,防止着涼感冒。披好浴巾,或在浴室裏提前換好衣服。
天冷洗澡防3種安全隱患
中華科普學會常委董曉秋表示,如果洗澡的方式不對,不僅容易突發疾病,還會發生一些意外。
一氧化碳中毒
燃氣熱水器燃燒時會消耗大量氧氣,如果洗澡時間過久,浴室內面積相對狹小,加上門窗緊閉,氧氣被消耗光,人就會發生缺氧或一氧化碳中毒等。
冬季使用燃氣熱水器一定要注意保持良好通風,每次使用前都應檢查安裝熱水器的房間窗戶或排氣扇是否打開。使用後,確認燃氣閥門是否關閉。
傷眼
浴霸發出的光線屬於強光,孩子長時間盯着,容易發生黃斑變性。儘量選擇風暖式浴霸。家長可以用身體阻擋浴霸的光線,避免孩子直視。
漏電
浴室裏使用的電熱水器、電吹風、電熱絲取暖器、油汀電暖氣都要接觸電源,而浴室中水源多,很容易漏電、觸電。一定要把它放在遠離浴缸、花灑、澡盆的地方,建議將插頭設在浴室外。如果是浴室內的插座,一定要有防水蓋。▲
本期編輯:鄧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