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冷爲什麼容易尿頻?

來源: 更新:

秋冬氣溫驟降,很多人可能發現一個現象:水沒喝多少,跑廁所的次數反而多了。爲什麼天冷後容易尿頻?哪些情況需要引起注意?

《生命時報》邀請專家,解讀氣溫降低和尿頻之間的關係,並提醒你秋冬要養好兩個泌尿器官。

受訪專家:

浙江省人民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 祁小龍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腎病科主任醫師 徐建龍

天冷尿頻,身體的“平衡機制”

天冷了排尿次數增多,其實是身體爲了維持體內系統平衡所做的“努力”。

應激反應

天氣寒冷時,人們的喝水量不如夏天那麼多,尿量減少後尿液濃縮,濃度較高的尿液會刺激膀胱產生尿意。在寒冷的刺激下,神經張力提高,興奮性高,受到一點刺激就想排尿,這屬於應激反應。

維持體液平衡

在飲水量不變的情況下,夏季可以有汗液蒸發和排尿兩種方式排出水分,冬季汗液蒸發減少,尿量就會相應增多。

代謝加快

天氣冷會導致機體分解代謝加快,脂肪、糖原、蛋白質等被分解,體內相應的內生水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尿量。同時,低溫會刺激皮膚感受器,機體爲了維持體溫而增加代謝,導致腎臟產生了更多尿液。

此外,秋冬季節人們可能會更傾向於喝熱飲,比如熱茶、熱咖啡、熱可可等,這些飲品本身具有利尿作用,會進一步促進尿液生成。

什麼樣的尿頻可能是病了?

正常成年人每天的排尿量大多在1000~2000毫升之間,超過2500毫升屬於多尿。日間平均排尿4~6次,夜間就寢後0~2次,超過上述次數,一般認爲是尿頻,具體可諮詢醫生具體判斷。

引起尿頻的原因很多,包括泌尿系感染、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等。如果在尿頻的同時,還伴有疼痛、尿急、尿液外觀改變(發紅、有泡沫)、氣味刺鼻等,就需要排查是否是病理性尿頻。

其中,天冷後更容易發生的是“起夜”,即夜尿增多,尤其是老年人。

在臨牀上,“夜尿症”指的是夜間不得不醒來排尿的情況,相關共識中的判斷標準爲“夜間因尿意醒來,排尿≥2次”,但不包括入睡前最後一次和晨起後第一次排尿。

不過,通過次數估算夜尿量往往不夠準確,還可採用另外兩種標準,只要滿足任意一條,便可認爲是夜尿增多:

  • 夜尿尿量大於白天的1/4或大於500毫升(約1瓶礦泉水);
  • 夜間尿量(毫升)與體重(千克)的比值大於10。比如,體重50千克的人,夜間尿量大於500毫升,就可算作夜尿多。

夜尿增多可能是病理性原因,通常與泌尿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因素相關,還有以下常見原因:

男性患良性前列腺增生

對於中老年男性來說,前列腺增生可引起膀胱流出道梗阻,造成膀胱容量下降、穩定性降低,儲尿排尿能力隨之下降,導致頻繁起夜。

女性患尿路感染

常伴有尿頻、尿急、尿痛症狀,部分女性患有膀胱過度活動症,也可出現夜尿增多。

此外,盆底肌肉鬆弛、糖尿病、慢性腎功能不全、腎小管間質疾病、高血壓性腎病、心功能不全、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的患者都會出現夜尿增多。

即使發現自己夜尿增多,也不必驚慌,先排查是否是以下原因造成:

  • 飲食過鹹、攝入過量液體(每日>40毫升/千克)、睡前大量喝水,以及服用咖啡、酒精等有利尿作用的液體;
  • 長期服用利尿劑、黃嘌呤、β受體阻滯劑等藥物。

生理性因素引發的夜尿增多,只要注意改善生活習慣,如清淡飲食、糾正睡前過量飲水的習慣、調節緊張情緒,往往都能得到有效控制。

中醫:天冷尿頻,養好腎和膀胱

中醫學認爲,小便的產生依賴於津液正常生成、輸布和排泄。尿液的生成過程是諸多臟腑相互協調、密切配合完成的,但其中與腎和膀胱關係最爲密切。

腎與膀胱表裏相關,爲一整體。如果腎氣不固,膀胱虛寒失約,就會出現尿液清長、尿頻。“腎氣衰弱,不能制於津液,胞內虛冷,水下不禁,故小便利也。”

另外,人與大自然相適應,天冷時陽氣潛藏,人體不能借用大自然陽氣,尿頻就會更明顯。

對於尿頻患者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做好以下幾點:

1.注意保暖,避免嗜食冷飲,以防損傷人體陽氣。

2.避免熬夜,以防耗傷陽氣。

3.平時飲食可多喫一些核桃、枸杞、韭菜等補腎的藥食同源食物。

4.每天起牀前和睡前按摩關元穴、腎俞穴、湧泉穴。

關元穴↑

腎俞穴↑(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湧泉穴↑(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

具體方法:自然深呼吸數次後,閉息片刻,隨後將兩手搓熱,以雙手掌推摩關元穴或兩側腎俞穴20次左右,或推搓、指壓按摩湧泉穴。▲

本期編輯:張宇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