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一頭霧水!心臟檢查5項的“隱藏技能”全公開
心臟作爲人體的“動力核心”,其健康直接影響生命運轉。當出現胸悶、心悸等不適,或定期健康體檢時,醫生常會建議進行心臟檢查。而心臟檢查5項,就像守護心臟健康的“五道防線”,從不同維度評估心臟狀態。接下來,就讓我們詳細瞭解這五項檢查的具體內容與作用。
一、心電圖(ECG):捕捉心臟的“電信號密碼”
心電圖是心臟檢查中最基礎也最常用的項目。它通過在人體皮膚表面放置電極片,收集心臟在每次跳動時產生的電活動信號,並將其轉化爲可視化的波形圖。這些波形蘊含着豐富的信息,能直觀反映出心臟的節律是否正常、心跳速度是快是慢、心臟各腔室的電活動有無異常等情況。
比如,若波形顯示心跳節律不規整,可能提示心律失常;若特定波段出現異常抬高或壓低,則可能與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嚴重問題相關。心電圖操作簡便、檢查時間短,能夠快速發現心臟電活動的異常,是篩查心臟疾病的“排頭兵”。

二、心臟超聲(超聲心動圖):心臟的“3D透視眼”
心臟超聲就如同給心臟做了一次“3D透視”,它利用超聲波的反射原理,實時、動態地展示心臟的結構和功能。在檢查過程中,醫生會將超聲探頭放置在胸部不同位置,超聲波穿透胸壁後,遇到心臟各結構會產生反射,儀器將這些反射信號轉化爲圖像,我們便能清晰看到心臟的各個腔室(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瓣膜(二尖瓣、三尖瓣、主動脈瓣、肺動脈瓣)以及心肌的形態、大小和運動情況。
通過心臟超聲,醫生可以評估心臟的收縮和舒張功能,判斷瓣膜是否存在狹窄、關閉不全等病變,還能發現心臟內是否有異常的血栓、腫物等。它就像心臟的“健康體檢報告”,爲醫生準確診斷心臟疾病提供關鍵依據。
三、動態心電圖(Holter):24小時的“心臟保鏢”
動態心電圖,也被稱爲Holter監測,它與普通心電圖不同之處在於,能夠連續記錄患者24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心臟電活動情況。患者只需在身上佩戴一個小型記錄設備,就能在日常生活狀態下(包括活動、休息、睡眠等)持續監測心臟的電信號變化。

有些心臟疾病的症狀發作具有偶發性,普通心電圖可能因檢查時間短而難以捕捉到異常。而動態心電圖可以長時間“貼身守護”,不放過任何一個異常的心電信號,幫助醫生髮現短暫發作的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問題,尤其適用於那些症狀不典型、發作不規律的患者,是診斷心臟疾病的“時間放大鏡”。
四、心臟CT血管造影(CTA):血管的“高清掃描儀”
心臟CTA主要用於檢查心臟的血管狀況。檢查前,患者需要通過靜脈注射造影劑,使冠狀動脈在CT掃描下顯影,隨後CT設備對心臟進行多角度、高分辨率的掃描,生成冠狀動脈的清晰圖像。通過這些圖像,醫生可以觀察冠狀動脈是否存在狹窄、堵塞、鈣化等病變,以及病變的位置、程度和範圍。
冠狀動脈是爲心臟供血的重要血管,一旦出現狹窄或堵塞,就可能導致心肌缺血,引發心絞痛、心肌梗死等嚴重後果。心臟CTA能精準定位血管病變,對於評估冠心病的風險和制定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意義,堪稱心臟血管的“高清掃描儀”。

五、心肌酶譜檢查:心肌損傷的“警報器”
心肌酶譜檢查是通過採集血液樣本,檢測血液中心肌細胞內特定酶的含量。當心肌細胞因各種原因(如心肌梗死、心肌炎等)發生損傷或壞死時,細胞內的酶會釋放到血液中,導致血液中這些酶的濃度升高。心肌酶譜檢查通常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脫氫酶(LDH)、α-羥丁酸脫氫酶(α-HBDH)等項目,不同的酶在心肌損傷的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變化趨勢。
通過檢測這些酶的水平,醫生可以判斷是否發生了心肌損傷,以及損傷的嚴重程度和大致時間,是診斷心肌梗死等心肌損傷性疾病的重要輔助手段,如同心肌損傷發出的“警報器”。
這五項心臟檢查各有側重、相輔相成,從電活動、結構功能、血管狀態到心肌損傷等方面,全方位地評估心臟健康。心電圖快速篩查電活動異常,心臟超聲展現結構功能全貌,動態心電圖捕捉偶發問題,心臟CTA聚焦血管病變,心肌酶譜檢測心肌損傷。在實際檢查中,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症狀、病史和個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檢查項目或組合,爲心臟健康保駕護航。所以,瞭解心臟檢查5項,就是爲自己的心臟健康多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