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傷血管的5個習慣,很多人經常做

氣溫不斷攀升,全國各地接連發布高溫預警,空調房裏的冰飲、大汗淋漓後的冷水澡,成了不少人的夏日標配。

但有些解暑的習慣,可能給心腦血管帶來負擔。《生命時報》邀請專家解讀,教你怎麼在夏天護好血管。
受訪專家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東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 陳忠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 楊進剛
高溫給血管帶來負擔
流行病學證據表明,氣溫與心血管疾病關係密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脈耕教授等研究人員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發佈的一項覆蓋中國272個主要城市的調查顯示:
- 在心血管疾病死亡病例中,與氣溫變化有關的死亡比例爲17.49%;
- 以冠心病爲例,極端寒冷天氣(平均-1.4℃)對死亡風險的影響呈延遲效應,與之相比,極端炎熱天氣(平均29.0℃)對死亡風險的影響迅速而短暫,當天就會立刻顯現;
- 75歲以上的女性、接受教育少於9年或生活在城鎮化程度較高地區的人羣,受氣溫影響更明顯。

高溫、高溼是一對夏日“雙煞”,在它們的互相影響下,人體全身血管擴張、大量出汗甚至脫水,高溼則會使空氣含氧量低,讓人胸悶氣短、喘不上氣。
人體的這些變化可能導致血液黏稠、血氧含量下降、心跳變快、心肌耗氧量增加,進而增加心臟泵血負荷,引起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甚至心肌梗死。
5個習慣很傷血管
夏季室外氣溫高,人的全身血管均處於擴張狀態,如果身體突然遭遇寒冷刺激,心臟和大腦的血液供應會明顯減少,血液供需嚴重不平衡,就會出現胸悶、胸痛等不適症狀。以下5個行爲要儘量避免。
1對空調直吹
從熱氣騰騰的室外進入空調房,雖然身體一時會感覺舒爽,但血管和心臟很難適應過大溫差,易突發疾病。
室內外溫差不要太大,將空調調至26℃左右。若在室外大量出汗,回到室內應先擦乾再吹空調,而且不要對着空調直吹,以免溫差變化太快誘發心臟和腦血管收縮異常。

2大口喝冰飲
夏天出汗多,容易渴,很多人端起杯子就猛灌水。適當補水能降低血液黏稠度,但如果喝水太快,水分會快速進入血液,造成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臟負擔。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會出現胸悶氣短等症狀,嚴重的可能導致心梗。
夏天喝水不能一次喝太多太快,要少量且多次,每次喝100~150毫升。
3出汗後洗冷水澡
很多人一從外面回家,便用涼水洗臉、沖澡。這種突然的冷刺激不僅會造成外周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有時甚至會誘發冠狀動脈嚴重痙攣、斑塊破裂,形成血栓,造成急性心梗。
建議大家先擦乾身上的汗,休息10~15分鐘再用溫水洗澡。

4高溫下劇烈運動
高溫下鍛鍊會給心臟施加壓力,體溫每升高1℃,心臟每分鐘就會多跳10次。
夏季運動應避開高溫、悶熱的時段,最好在早上6~9點或下午16~19點,氣溫在27℃~30℃爲宜,運動時間控制在半小時至1小時。可選擇游泳、騎車等較涼爽的運動,過程中要及時補水。
5長期熬夜
夏季晝長夜短,加上天氣悶熱,很多人睡眠不足,爲心腦血管疾病埋下隱患。
建議每晚保證7~9小時睡眠,以下是幾個夏季助眠小竅門:
- 白天出門前拉上窗簾,隔絕紫外線,使房子保持涼爽,傍晚太陽下山再開窗通風;
- 晚餐不要攝入太多蛋白質和辣的食物;
- 儘量不要過晚運動,防止體溫過高影響入睡;
- 睡前1.5小時洗澡,溫水淋浴更易降低體溫。
夏天如何護好血管
要想在炎炎夏日護好心腦血管,一定要降溫有方,此外最好做到以下幾點。
喫“血管友好”食物
適當增加蔬菜、水果、粗雜糧、瘦肉、魚類或低脂乳製品的攝入。少喫香腸、熱狗、火腿等加工肉類,煙燻、燒烤肉食也要儘量避免。注意飲食衛生,以免發生腹瀉,導致電解質紊亂,誘發心臟不適。
注意補充水分
夏天溫度高,人體大量出汗,機體常處於不同程度的缺水狀態。如果沒有及時補充水分,會導致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緩慢,甚至血管痙攣,誘發中暑及血栓形成。

健康人羣每天補充2000~2500毫升水,年老體弱和有心臟病、腎臟病的人應諮詢專科醫生,根據自身的健康狀況控制每日飲水總量。
選對衣服做好防曬
儘量選擇輕薄、色淺、透氣和吸汗的衣服,高溫天尤其是太陽比較毒時,建議穿寬鬆的長衣長褲,衣服太緊會阻礙血液循環,使血壓升高,還不利於散熱。
如需外出,可戴上遮陽帽和墨鏡,出門前塗抹防曬霜,在戶外應每隔兩小時重新塗抹一次。
遵照醫囑服藥調藥
需要調整藥物時,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有心絞痛發作史的患者可預防性用藥;長期使用藥物的人,若沒有特殊情況不能隨意停。
一般而言,夏天血壓會偏低。服用心臟病藥物的患者要注意血壓問題,有任何疑問應徵求醫生意見。
凡事樂觀不生氣
不良情緒會使激素水平發生變化,最直接的反應就是血壓急劇升高、心律不齊等。
心情平靜,交感神經張力就會下降,血壓、心率、代謝、體溫也隨之下降,從而遠離心血管病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