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促癌”實錘了!5個表現說明你該減壓了

如果說突發事件是急性創傷,那長期的慢性壓力就像“溫水煮青蛙”,會不知不覺改變人的免疫功能,甚至爲癌症鋪路。
5月26日,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研究團隊發表於《自然·細胞生物》的研究提示,壓力或是腫瘤的重要幫兇,並揭示了壓力誘發癌症的機制。

對此,記者採訪醫學專家,告訴你壓力是如何促癌的,並教你給心理“泄洪”。
受訪專家
北京回龍觀醫院臨牀心理科副主任醫師 孫春雲
高級心理教師 曹大剛
本文作者 |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牛雨蕾
壓力大,如同在餵養癌細胞
在這一研究中,研究團隊在小鼠模型中模擬了人類常見的持續壓力源:束縛刺激、慢性不可預測應激、疼痛刺激。

結果發現,這些壓力都會激活交感神經,釋放去甲腎上腺素(NA)。而這種神經信號可以“關閉”RNA去甲基化酶Alkbh5基因的表達,進而導致癌細胞中m⁶A(一種重要的RNA化學修飾)水平異常升高。
這些被錯誤標記的RNA會被癌細胞打包輸送給腫瘤周圍的神經,反過來刺激交感神經的生長和重塑,爲腫瘤的擴張“鋪路搭橋”。
簡而言之,壓力是腫瘤的“幫兇”。
慢性壓力,傷害身體每一個角落
北京回龍觀醫院臨牀心理科副主任醫師孫春雲告訴記者,壓力可分爲急性壓力、慢性壓力兩種。
急性、短期的壓力會對人們有所幫助,而慢性、長期的壓力則會給身心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慢性壓力初期易被忽視,但其危害不只侷限於癌症,而是方方面面的。

1導致「心理」警報
包括緊張、恐懼、煩躁等焦慮情緒,以及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睡眠差、精力不足、記憶力下降等抑鬱症狀。
2帶來「身體」警報
長期的壓力可導致失眠、內分泌紊亂、血糖血壓波動、女性月經失調,削弱免疫系統,引發全身性慢性炎症反應等。
3引發「行爲」警報
如過度依賴某些行爲(如沉迷遊戲、暴飲暴食、酗酒)或拒絕社交、嚴重拖延等。
出現哪些信號,需要警惕可能處在慢性壓力中?
孫春雲提醒,如果持續兩週以上出現①睡不好覺、②胃口差、③煩躁易怒、④悲觀無力感、⑤行爲顯著改變等信號,就應警惕慢性壓力,需及時就醫排查是心理問題還是器質性疾病。
5個方法給壓力“泄洪”
面對壓力“過載”,高級心理教師曹大剛建議大家“主動出擊”。
No.1
正念呼吸,專注當下
盤腿靜坐,肩頸放鬆,閉目專注於呼吸時腹部的自然起伏,每次練習至少45分鐘,幫助思緒沉澱。
No.2
先做60分,迭代前進
一定要摒棄“一步完美”的執念,用70%精力先達到60分,再用剩餘時間逐步優化至80或100分,讓每個階段壓力可控。
No.3
動起來,釋放多巴胺
跑步、拉伸、擴胸等運動能刺激多巴胺分泌,有效沖刷焦慮。即使散步或辦公室走動,也能緩解緊張。
No.4
想哭就哭,釋放情緒
悲傷痛苦時彆強忍淚水,哭泣雖不能解決問題,卻是釋放壓力激素、調節神經遞質的“天然解藥”。
No.5
培養輸出型愛好
比起看書、看電影等輸入型愛好,輸出型愛好如寫日記、畫畫、彈琴、打球、做手工等,都可以通過某種形式表達內心自我。
尤其是如果你身邊沒有可靠的人能傾訴時,這些愛好就能用來宣泄情感,給心理“按摩”。
偶爾的壓力和心理負擔在所難免,我們要做的是避免壓力持續累積。科學認識其“助癌”風險,學會管理情緒和壓力,就能將“慢性毒素”轉化爲可控挑戰。
當自我調節效果不佳時,記得及時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