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溼困擾?這些中成藥助你輕鬆“趕走”壞狀態

來源: 更新:

在中醫理論中,寒溼是一種常見的致病因素,當人體正氣不足,外界寒溼之邪入侵,或自身脾胃虛弱導致水溼運化失常,就容易出現寒溼重的情況。表現爲身體困重、關節痠痛、食慾不振、大便黏膩等。此時,合理選用中成藥可以起到溫散寒溼、調理身體的作用。下面就爲你詳細介紹針對不同情況適用的中成藥。

一、脾胃寒溼:溫中散寒,健脾祛溼

脾胃是後天之本,主運化水溼。當脾胃受到寒溼侵襲,就會影響其正常功能,出現胃脘冷痛、喜溫喜按、口淡不渴、嘔吐清水、大便溏薄等症狀。針對這種情況,可選用以下中成藥進行調理。

(一)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由附子、黨蔘、白朮、乾薑、甘草等中藥組成。其中,附子大辛大熱,能溫腎助陽、祛寒止痛;乾薑溫中散寒;黨蔘、白朮健脾益氣;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具有溫中健脾的功效,可有效改善脾胃虛寒、寒溼內盛引起的腹痛、腹瀉、手足不溫等症狀。它就像是給脾胃增添了一把溫暖的小火,驅散其中的寒溼之氣,恢復脾胃正常的運化功能。

(二)小建中顆粒

小建中顆粒以飴糖爲君藥,搭配桂枝、白芍、生薑、大棗、炙甘草等。飴糖甘溫質潤,溫中補虛、緩急止痛;桂枝溫陽散寒;白芍養血斂陰。全方具有溫中補虛、緩急止痛的作用,適用於脾胃虛寒導致的脘腹疼痛、喜溫喜按、嘈雜吞酸等症狀,尤其對於脾胃虛弱、寒溼凝滯引起的腹部不適有較好的調理效果。

二、寒溼困脾:燥溼運脾,行氣和胃

寒溼困脾,是指寒溼之邪內盛,困阻脾胃陽氣,導致運化功能障礙。常見症狀有脘腹脹滿、頭身困重、噁心嘔吐、口膩不渴、舌苔白膩等。針對這種證型,可選擇以下中成藥。

(一)藿香正氣水(膠囊/丸)

藿香正氣系列中成藥是大家較爲熟悉的,主要由藿香、紫蘇葉、白芷、白朮、陳皮、半夏等多味中藥組成。藿香爲君藥,芳香化溼、解表散寒;紫蘇葉、白芷解表化溼;白朮、陳皮、半夏等理氣和中、燥溼運脾。全方具有解表化溼、理氣和中的功效,不僅可用於外感風寒、內傷溼滯引起的感冒,對於寒溼困脾導致的胃腸道不適,如嘔吐、泄瀉、腹痛等,也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二)平胃散(丸)

平胃散由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組成。蒼朮燥溼健脾,爲治溼要藥;厚朴行氣燥溼、消積除滿;陳皮理氣和胃;甘草調和諸藥。該方燥溼運脾、行氣和胃之力較強,適用於溼邪較重,脾胃運化失常所致的脘腹脹滿、噯氣吞酸、噁心嘔吐、肢體沉重等症狀,能有效改善寒溼困脾的狀態。

三、寒溼下注:溫腎散寒,祛溼通絡

寒溼下注多表現爲下肢關節疼痛、沉重、腫脹,或婦女白帶清稀量多等症狀。此時,需要選用能溫腎散寒、祛溼通絡的中成藥。

(一)金匱腎氣丸

金匱腎氣丸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了附子、桂枝。附子、桂枝溫補腎陽;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全方溫補腎陽、化氣行水。對於腎陽不足,寒溼下注引起的腰膝痠軟、下肢冷痛、小便不利等症狀有調理作用,通過溫補腎陽,增強腎臟的氣化功能,促進水溼代謝,從而驅散寒溼之邪。

(二)獨活寄生丸

獨活寄生丸由獨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細辛等多味中藥組成。獨活祛風除溼、通痹止痛;桑寄生、杜仲、牛膝補肝腎、強筋骨;細辛散寒止痛。諸藥配伍,具有養血舒筋、祛風除溼、補益肝腎的功效,適用於風寒溼痹,腰膝冷痛,屈伸不利等症狀,尤其對寒溼下注導致的關節問題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面對寒溼重的問題,不同證型對應着不同的中成藥調理方案。脾胃寒溼可選擇附子理中丸、小建中顆粒;寒溼困脾適合藿香正氣系列、平胃散;寒溼下注則可考慮金匱腎氣丸、獨活寄生丸。但需要注意的是,中成藥的使用應在中醫的辯證指導下進行,根據個人體質和具體症狀合理選擇,才能更好地發揮其調理身體、驅散寒溼的作用,讓身體恢復輕盈健康的狀態。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