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焦慮到淡定!肺結節治療全攻略,建議收藏
近年來,隨着體檢的普及和CT技術的進步,肺結節的檢出率越來越高。許多人在拿到體檢報告看到“肺結節”時,往往感到焦慮,迫切想知道該如何治療。以下將以分點形式詳細闡述科學的應對策略:
一、明確肺結節概念與分類
肺結節是肺部影像上直徑≤3釐米的類圓形或不規則形病竈。依據密度,可分爲以下三類:
實性結節:密度高,遮擋肺紋理,一般由纖維組織、鈣化等構成;
磨玻璃結節:密度淡,能隱約見肺紋理,可分爲純磨玻璃結節和混合磨玻璃結節,後者惡性風險相對更高;
部分實性結節:兼具實性與磨玻璃成分,在三類結節中惡性概率最高。
同時,結合結節大小、生長速度、影像學特徵(如分葉、毛刺、胸膜牽拉等),可進一步評估惡性風險。研究表明,直徑大於8毫米的結節,惡性可能性顯著增加。

二、採取隨訪觀察策略
若肺結節較小(一般小於8毫米)且惡性風險低,通常採用定期隨訪觀察:
磨玻璃結節:較小的磨玻璃結節,首次複查在3-6個月,若穩定,後續可延長至1-2年;
實性小結節:首次隨訪多在12個月左右。
通過定期胸部CT複查,監測結節大小、密度、形態變化,一旦出現增大、密度增高等惡性傾向,及時干預。一項長期隨訪研究顯示,約70%的小結節在隨訪過程中保持穩定。隨訪期間,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戒菸、避免有害氣體吸入、規律作息、均衡飲食等,有助於結節穩定。
三、選擇積極治療手段
當肺結節高度懷疑爲惡性,或在隨訪中出現明顯變化時,需積極治療:
(一)手術治療
手術是早期肺癌等肺結節的重要治療方式:
傳統開胸手術:創傷大、恢復慢,目前已較少使用;
胸腔鏡手術:通過1-3個小孔操作,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是當前主流術式;
機器人輔助手術:藉助機械臂精準操作,尤其適用於複雜部位結節切除。
手術方式依患者身體狀況、結節位置和大小等確定,旨在完整切除病竈同時保留肺功能。

(二)放療與化療
對於無法手術切除或術後有復發風險的患者:
放療:利用高能射線殺癌細胞,分體外照射和放射性粒子植入體內近距離照射;
化療:通過口服或靜脈注射化學藥物抑制、殺滅癌細胞。
但二者會損傷正常細胞,引發脫髮、噁心嘔吐、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
(三)靶向治療與免疫治療
靶向治療:針對腫瘤細胞特定基因突變或靶點精準用藥,副作用小、療效顯著,如EGFR基因突變肺癌患者使用對應靶向藥可抑制腫瘤生長;
免疫治療: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統,增強免疫細胞對腫瘤細胞的識別和殺傷能力,提升抗腫瘤效果。

四、重視術後康復與複查
治療結束後,患者需遵循醫囑進行康復護理和定期複查:
康復護理:康復期注意休息,適當進行呼吸功能鍛鍊,促進肺功能恢復;合理飲食補充營養,增強身體抵抗力;
定期複查:定期複查可及時發現復發或轉移跡象,早期干預以提高治療效果。複查項目通常包括胸部CT、腫瘤標誌物檢測等。
發現肺結節無需過度恐慌,科學認識肺結節,依據醫生建議選擇合適治療方案,並積極配合治療與康復,多數患者可獲得良好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