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天再熱也不能讓這兩處受涼

來源: 更新:

夏日炎炎,人人都想着法兒防暑降溫,卻容易忽略寒邪的侵襲。其實,這夏天的寒邪比冬天更傷人。

《生命時報》綜合多位專家觀點,告訴你如何在防暑的情況下也防寒。

夏天的寒比冬天更傷人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周繼樸表示,外界的寒涼之氣,都屬於風寒邪氣。

人體的陽氣隨着四季氣溫的變化而變化。冬天氣溫低,萬物凋敝,陽氣活動遲緩,內收封藏。此時,天氣雖冷,但人們更加註重防寒保暖,不愛貪涼,陽氣反而不易爲寒邪所傷。

夏至以後,人體陽氣在一年中逐漸達到頂峯,血管處於擴張狀態,腠理開泄,一旦着涼,寒邪便容易趁機入侵。人們在夏季多喜食冷飲,愛吹空調,這些過度貪涼的行爲都可能讓身體在無形中被寒邪傷害。

此外,夏季寒邪還是慢慢累積病根的過程。中醫講“形寒飲冷則傷肺”,很多在夏天反覆發作的慢性咳喘、過敏性鼻炎、感冒、發燒,大多是由於進食寒涼而導致陽氣受損,或過於貪涼致外邪入侵所致。

不僅如此,寒邪還可能累積在身體中,由表入裏,慢慢侵犯到經絡、關節,導致風溼病、關節炎等,也可能讓慢性咳喘到冬天更加嚴重。因此,千萬不要小看夏天的寒邪,此時防寒甚至比防暑還重要。

夏季寒邪主要來自兩方面

一是受涼,如洗冷水澡、趟涼水、吹空調等;二是從飲食中來,主要是進食冰涼的食物,如冷飲、冰鎮水果等。

寒邪入侵最典型的信號是少汗、怕冷、頭生疼,輕則出現手足麻木、關節疼痛,重則可能導致風溼性關節炎、頸椎病等問題。

周繼樸表示,門診有這樣一個病例,一位30多歲的女性,夏季一天要喫5根冰棍,每天都要吹空調和風扇,兩年以後,她得了硬皮病,全身皮膚變硬變黑,並出現內臟損害,這就是寒邪由表入裏的嚴重後果。

首都中青年名中醫、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馮淬靈表示,中醫認爲,炎夏之際,外界暑熱驕陽,人體心火正盛,最易驅趕體內的積寒。《黃帝內經》記載,“春夏養陽”“長夏勝冬”,指出在夏季培補人體陽氣,到冬季就能阻遏風寒邪氣侵襲。

一份夏季防寒要點

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醫科主任隋晶表示,傳統醫學一直主張“越熱越要防寒”,不能因怕熱而過度貪涼,損傷陽氣,致使“虛邪賊風”侵入人體。結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其中特別要注意的是“人造風”(人爲因素導致的“虛邪賊風”)。

出汗不要吹涼風

此時吹風,無論是電扇風還是空調風,都易使風邪經大開的腠理入體爲患,傷及人體屬陽部位,如頭面、咽喉、肌表等,可見頭痛、咽癢咳嗽、面目浮腫、口眼歪斜等症狀。

應儘量避免吹風,先在常溫下待汗靜靜消退後,用毛巾擦乾,身心寧靜後再到電扇旁邊或空調房內。

出汗不要馬上洗澡

出汗時如衝冷水浴或游泳,寒邪溼邪會從張開的毛孔乘虛而入,侵襲肌表,凝滯氣血,使經脈受阻,出現惡寒發熱、無汗、鼻塞噴嚏、頭身肢體關節疼痛等症狀。溼邪爲病,可傷陽氣,阻滯氣機,出現頭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大便黏滯不爽等症狀。

出汗後不應立即下水,夏季儘量不要衝冷水浴,建議每天洗一次溫水澡,溫毛巾擦身也可以。出汗後想要游泳,同樣應在常溫下休息30分鐘以上,待擦乾身上的汗方可入水。

不要過分貪冷

不能多喫冷食,包括冰凍食品、冷飲等。喫多了會使寒邪直中脾胃,使脾陽受損,出現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的症狀。即便是喫冷飲,也別喫得太快太急。

特別提醒,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等解渴消暑湯,很多人喜歡冰鎮喝,其實也不太好,應當常溫飲用。

不要久穿汗溼衣服

夏日天熱多汗,衣服容易汗溼,等汗出完了,身上不熱了,或進入空調房內,溼衣服就會變得又溼又冷,因此久穿溼衣跟出汗時入水一樣,也會使寒邪溼邪入體致病。注意,衣衫汗溼了要勤洗勤換,出汗後要及時擦汗。

護好兩個部位

咽喉(頸部)和後心(背部中央區域)是人體最薄弱的地方,很容易受到風寒的侵犯。護好這兩個部位,有助於幫助身體緩衝低溫的寒氣。建議出門時帶件長袖上衣或坎肩,進入空調房間或較涼的地方時,立即穿上。▲

本期編輯:鄧玉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