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量子雷達量產引爆外網,B-2隱形神話終結?

來源: 更新:

基於“空中幽靈”的美軍B-2隱形轟炸機可能即將“裸奔”的一幕幕近在眼前,近日西班牙《理性報》及多家外媒的集體爆料更是將這隻“幽靈”轟炸機的隱形之“幽”徹底地“揭穿”了:中國已開始大規模的量產了全球首款四通道的超低噪聲的半導體單光子探測器。

這就相當於給了雷達一雙“量子級的透視眼”,哪怕是如今的F-22、F-35這些裝了最先進的隱形技術的戰機在它的面前也都可能變成“透明人”一樣的隱形了。

通過對電磁波的碰運氣的碰撞後再等待其所反射的信號的回彈才能對目標的基本位置及其運動的狀態等有所初步的判斷。但其身披的高密度的吸波材料更像一具滑溜的泥鰍,巧奪天工的機身設計使得它不僅能把外界的雷達波往別處一一偏轉,而且將回波的信號都弱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基於幾十年的發展,這套複雜的“隱身掛”也讓隱形戰機在防空的網眼裏來去自如,幾乎到了“神隱”般的境界。

可謂量子雷達的“神奇”之處就體現在這裏:它的每一發的光子都能被“貼上”一份獨一無二的“二維碼”,這使得它的“目標識別”能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無論隱形的飛機如何巧妙的躲避,只要它的飛行過程中都不能完全的脫離這些微小的光子,它的量子態就都會被其所引起的微小的量子力所打擾,從而在雷達的掃描下就能將其所留下的微小的痕跡一一的鎖定出來。

但更爲絕的就是量子信號的不可複製性和不可干擾性了,如果敵方真能用假的量子信號來糊弄我們,那我們就真不行了!

這款引爆關注的單光子探測器,出自安徽量子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探測效率飆到93%,噪聲低到每秒僅1次暗計數。

與雷達的“近視度數”一樣,其所能探測的目標的最遠距離越大,其所能獲得的對目標的信號的清晰度也就越高,所能發現的目標的越多。而四通道集成設計,相當於同時睜開四隻“量子眼”,探測距離比傳統雷達提升3倍,連800公里外的目標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量產更是關鍵一步。但作爲一款尚處於起步的新興技術,量子雷達的前世就是那些曾經在實驗室中苦苦掙扎的、成本高、穩定性差的初版產品。現在中國打通產業鏈,成本大跌的同時性能反升,直接能批量裝備部隊。

而外媒更是將其一語以至,稱之爲“從實驗室到戰場的跨越”,這不僅意味着中國的量子傳感領域已實現了從自主可控到全球的可控的重大跨越,而且在這一領域也已與美國等先進國家相差了一條街。

別看B-2飛得高、隱身強,它其實有個尷尬短板——基本只能夜間出動。但白天由於其高空的飛行高度被光學的各種設備都容易被捕捉到,而且一旦被米波的雷達逮住就連殲擊機的機炮都能把它揍的粉碎。如今量子雷達連夜色這層“遮羞布”都掀了,B-2的夜間優勢也跟着懸了。

不說B-2的隱身技術就不合適,它的隱身塗層就用上世紀80年代的那一套了,維護都快要“燒錢”了,每架F-35年均維護費超過千萬美元,B-2的塗層還得定期修補龜裂。但隨量子雷達的量產,美軍堆出的幾十億的隱身技術可能就瞬間貶值了,也難怪五角大樓最近的急切之舉了。

隨量子雷達的上線,戰場的節奏也悄然地全變了,不再是以炮彈的轟鳴、坦克的隆隆作戰的原始的“打打打”、“撞撞撞”的粗暴的作戰方式,而更趨於以雷達的“嗡嗡嗡”、“滴滴滴”作戰的“隱隱隱”、“靜靜靜”的高超的“打打打”、“撞撞撞”。

量子雷達的不斷升級同時,原本能“貼着”防空網的隱身戰機也開始“溜”起了大片的攔截窗口,但一旦F-35的編隊就潛入了東海的“視野”,量子雷達就能對其實時的生成軌跡的數據直接將其引導的導彈就“點名”了,甚至太空裏的衛星、高超音速武器,也逃不過量子探測的法眼。

這場較量早已超出“矛與盾”的簡單博弈。中國從“十三五”規劃就開始押注量子科技,墨子號衛星、九章計算機一步步鋪路,如今量產量子雷達,等於把反隱身的“殺手鐧”握在了手裏。而美軍還在實驗室階段折騰,工程化慢了一拍。

技術迭代從不等誰,隱形技術稱霸天空三十年,如今量子雷達撕開這道口子,背後是大國科技耐力的較量,當中國的“量子眼”織成天網,美軍依賴的隱身神話,或許真要到翻篇的時候了。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