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稱阿聯酋助華竊導彈技術,霹靂-15射程真相曝光,華爲莫名躺槍
一架殲-20隱身戰機悄然掠過雲端,機腹彈艙開啓,露出幾枚修長的導彈。這就是讓美國空軍將領公開表達擔憂的“霹靂-15”遠程空空導彈。它到底有多厲害?能讓美軍直言“必須抓緊研發新彈藥應對”?最近美國媒體卻拋出一個離譜說法:霹靂-15的先進技術,居然是華爲通過阿聯酋公司“偷”來的!

2025年印巴空戰中,巴基斯坦空軍的殲-10CE戰機發射霹靂-15E導彈,在160公里外精準擊落印度“陣風”戰機。這場對決讓霹靂-15一舉成名。導彈採用雙脈衝發動機,射程超過200公里,自用版甚至達到300公里以上,速度高達4馬赫。它在飛行初段靠數據鏈靜默引導,接近目標時才二次點火開啓雷達,讓敵機進入“不可逃逸區”再也無法擺脫。
其厲害之處就在於將長期以來空戰的傳統規則都顛覆了,突出了以機動速度戰的戰術爲主的空戰新形勢。
藉助了雙脈衝的發動機,這樣的導彈就如同“兩級的火箭”一樣,先在第一階段的加速中通過了最困難的空氣阻力的“山脈”之後就可以“順風滑翔”地將大部分的燃料都節省了下來,到最後的急轉直上的時刻再突然點火一口氣地衝上高空,自然就能大大地提高了射程了。

而傳統的導彈往往要麼以極高的速度犧牲了較長的射程,要麼以較長的射程就只能降低了速度,霹靂-15卻巧妙地將二者都實現了起來。其精準的制導系統不僅能完美的融合了北斗的導航、雙向的數據鏈和主動的雷達等高新技術的優勢,還內置了20餘種不同類型的高效的抗干擾的策略,無論是在惡劣的強電磁的干擾的環境下都能智能的切換出最合適的模式,從而使其在高強度的干擾的環境下也能保持着極高的命中率高達92%以上的超高的精度。
美國情報機構最近放風說,霹靂-15射程領先是因爲華爲通過阿聯酋人工智能公司G42竊取了美國技術,這個指控的邏輯鏈相當跳躍:先是咬定華爲與G42合作的數據中心項目“可能接觸美軍工技術”,又暗示中國通過這家公司獲取了導彈研發資料。可問題是阿聯酋的民營公司壓根不掌握美國空空導彈核心技術,這種指控連美媒都覺得牽強。

但不難發現,其所體現的霹靂-15的全部技術突破都源自中國自主的創新的成果,其配備的雙脈衝發動機均由國內的科研機構研製了先進的光纖陀螺儀,使其能精準的捕捉到導彈的飛行中的一些細微的姿態的變化,而且對電磁的干擾也具有超強的抗干擾能力。
通過對生產線的高效的自動化機械臂的廣泛的應用,實現了24小時不間斷的高效的量產,有效的保證了產品的質量的穩定可控。但這些實實在在的技術積累,都是通過不怕苦不怕累的努力才得來的,而不是靠“偷”就能得來的。

美軍爲何真正感到焦慮
霹靂-15的威脅不只是射程遠,更在於它改變了戰場平衡。這款導彈能掛載在殲-20、殲-16等多型戰機上,形成“空中三劍客”作戰體系。它的“光桿彈”設計優化了隱身性能,讓殲-20載彈量從4枚提升到6枚。更關鍵的是霹靂-15專打高價值目標,預警機、加油機這些空中關鍵節點在它面前異常脆弱。
美軍現役的AIM-120D導彈射程僅120公里左右,完全被霹靂-15壓制。雖然美國急急忙忙研發AIM-260想扳回一城,但這款號稱射程260公里的導彈至今還沒完成測試。霹靂-15在全球空空導彈領域的領先地位,短期內難以動搖。
所以美國炒作“技術盜竊”背後,更多是打壓中國科技發展的老套路。華爲作爲5G領域的領先企業,早已成爲美國重點針對目標。這次把霹靂-15和華爲強行關聯,既想抹黑中國軍工技術的自主性,又想脅迫阿聯酋等國家選邊站隊。不過這場鬧劇反而證明了中國軍工技術的實力——畢竟真正的強者,從來不需要靠偷技術來進步。

霹靂-15安靜地掛在殲-20彈艙裏,它不需要辯解什麼。實戰戰績和技術參數已經說明一切,而美國的焦慮反倒成了中國技術領先的最佳註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