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月跑量高達300公里,還跑不完全馬?
這幾天燕子看到一個消息,一位跑者一個月跑了 300 公里,可卻沒能跑完全馬,這事兒讓不少人都覺得蹊蹺,乍一聽還挺違反直覺的。
燕子一直認爲提升跑步能力要遵循先跑時間,再跑距離,最後追求速度的規律。說白了,就是隻要堅持多跑,循序漸進地積累跑量,跑遠距離和提升速度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兒。
可爲啥每月 300 公里如此可觀的跑量,卻完成不了全馬呢?燕子仔細琢磨後分析,關鍵在於專項訓練的跑量不足。
就好比,倘若每天固定跑 10 公里,一個月下來累計 300 公里,這樣看似勤奮的訓練模式,卻很難支撐跑完一場全馬。
據相關研究數據顯示,成功完成全馬的跑者,其日常訓練中長距離訓練(單次 30 公里及以上)的佔比平均達到 20% - 25%,而僅進行每日 10 公里常規跑的跑者,這一比例近乎爲零。
這是因爲,要想順利完成全馬,賽前訓練得滿足兩個硬指標:
其一,比賽前至少三個月,單月累計跑量務必在 200 公里以上;
其二,賽前至少得進行兩次 30 公里以上的長距離拉練。
缺乏 30 公里的長距離歷練,身體的肌肉耐力僅僅適應 10 公里的強度,根本扛不住 42 公里全馬的考驗。全馬後半程,身體代謝、供能方式也截然不同,沒有針對性的長距離訓練,身體很難適應全馬的高強度需求。
所以,像這種每天雷打不動 10 公里的跑法,從跑馬的專業角度審視,屬於無效跑量,強度與全馬的嚴苛要求相差甚遠。雖說表面上跑量數字驚人,可對提升專項能力的助力卻微乎其微。
由此可見,跑量絕非一個簡單的數字,實則涉及有效跑量與垃圾跑量的甄別問題。唯有有效的跑量,才能達成相應的訓練成效,反之,即便有一定的鍛鍊效果,對跑步實力的進階作用也不大。
咱們普通跑者大可以憑藉自身的主觀感受,去評判每次訓練的成效。燕子分享起自己的親身經歷:
1. 剛起步跑步那陣兒,狀態欠佳,每次跑步都像是一場艱難的掙扎,好不容易纔跑完既定路程,身體累得不行。那種疲勞感不同於日常訓練後的疲憊,最明顯的是精神萎靡不振,跑完後絲毫沒有滿足感與愉悅感,純粹是爲了完成任務而跑。
2. 有時跑完步,身體感覺過於放鬆,甚至都體會不到運動後的興奮勁兒,出的汗也寥寥無幾。這就表明運動量太小,達不到理想的鍛鍊效果,身體幾乎沒得到什麼刺激。
3. 要是在受傷前的那段時間,跑量基本都可視爲垃圾跑量。比如說,訓練後的第二天,腿部、腳部或者膝蓋,總會有某個部位出現疼痛感和緊繃感,起步的時候還會有滯後感,不過跑個兩三公里後症狀會有所緩解。這其實就是受傷的預警信號,如果此時還盲目地加大訓練強度,後續等着的就是實實在在的傷痛了。就像燕子之前有一回,沒在意這些小狀況,繼續按原計劃跑,結果在一次 15 公里的常規跑中,跑到 10 公里左右,膝蓋突然劇痛,只能一瘸一拐地結束跑步,之後休養了近兩個月才恢復如初,得不償失,所以這種帶着隱患的跑量就是典型的垃圾跑量。
4. 受傷之後,耐不住性子、急於恢復而強行去跑的跑量,同樣屬於垃圾跑量。身體受傷後本就需要時間調養,強行開跑不僅不利於恢復,還可能加重傷勢,讓之前的努力白費。燕子有次腳踝扭傷,輕微骨裂,醫生叮囑至少臥牀休息 6 周,可她心急,才過了 3 周就試着慢跑,結果剛跑幾步,腳踝處就傳來鑽心的疼,腫得更厲害了,又得重新回醫院治療。
5. 還有一種情況,跑量沒有針對性,與專項目標不匹配,那對這個專項而言就是無效的垃圾跑量。如同前面提到的每天固定 10 公里,如果目標是完成全馬,那這跑量基本就是做無用功。
那麼,到底什麼纔算是有效的跑步量呢?
有效跑量,意味着運動強度達標,能夠切實增強跑步能力,每跑一次,實力就往上躥一點。燕子把有效跑量帶來的身體感受細分爲五個等級,隨着等級升高,強度遞增,運動效果也越發顯著。
一級:舒適。跑完步,渾身輕鬆自在,關節靈活,肌肉毫無不適,心情愉悅舒暢,感覺接着再跑個幾公里都不在話下。就像燕子上週日那次晨跑,沿着河邊小道跑了 5 公里,全程呼吸均勻,步伐輕盈,跑完後神清氣爽,還跟沒事兒人一樣哼着小曲兒回家,這就是典型的一級舒適感。
二級:略累。跑完步,身體稍顯疲憊,但精神頭十足,興奮感滿滿,洗完澡後身體還微微發熱,並且這種良好的狀態能持續挺長時間。有一回燕子參加了社區組織的 8 公里健康跑,結束後雖然腿有點酸,但心裏特高興,和跑友們交流心得時眉飛色舞的,回家後幾個小時都沉浸在那種運動後的暢快裏,這便是二級略累的狀態。
三級:痠痛。關節和韌帶沒啥異樣,肌肉卻傳來隱隱的疼痛感,不過別擔心,只要按摩拉伸到位,立馬就會舒坦許多,而且一般第二天疼痛就會大幅減輕甚至消失不見。燕子記得備戰半馬期間,有次進行了 15 公里的拉練,跑完後大腿肌肉痠痛不已,趕緊按照教練教的方法拉伸按摩,第二天起牀,痠痛感就只剩下一點點了,身體也恢復了大半,不影響後續的日常訓練。
四級:疲勞。經歷高強度長距離訓練或者高強度間歇跑之後,身體極度疲憊,肚子餓得咕咕叫,只想大快朵頤一番。只要喫得好、睡得香,第二天就能滿血復活,重新找回精神狀態。像燕子挑戰全馬前的最後一次 35 公里模擬跑,跑完後累得癱倒在沙發上,一口氣喫下兩個大蘋果、三根香蕉,倒頭睡了一覺,第二天又活力滿滿地出門晨跑了,這就是四級疲勞的真實寫照。
五級:想飛。這一級,但凡跑過長距離、挑戰過極限的人都深有體會。雖說身體累到極致,可心裏卻湧動着一股難以言表的暢快,彷彿下一秒就能騰空而起。燕子跑完人生第一個全馬的時候,衝過終點線的那一刻,雙腿幾乎沒了知覺,整個人疲憊不堪,但內心卻無比激動,那種想要振翅高飛、征服一切的感覺至今難忘,這便是五級 “想飛” 的奇妙境界。
這一個個等級,就跟遊戲裏打怪升級似的,每進階一級,跑步能力就上一個臺階。
所以啊,咱們得依據自身的身體狀況以及跑步目標,科學合理地安排跑步計劃。一旦感覺身體不在狀態,無論是精神萎靡還是出現受傷的苗頭,明智之舉就是停下來歇歇,千萬別硬撐。
與此同時,得時刻明確跑步的目的。要是爲了參加比賽,那就必須增加針對性的專項訓練,不能毫無策略地傻跑,畢竟只有精準發力,才能在賽場上跑出好成績,實現自己的跑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