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執着於變成“下一個蘇超”
“‘1元門票帶動7.3元周邊消費’的效應,重構了體育產業的商業邏輯——賽事不是目的,而是撬動全域消費的槓桿。”
文 / 巴九靈
13座城市,516名球員,85場熱門對決,歷時176天橫跨7個月——2025年,首屆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蘇超”,在泰州隊的奪冠下圓滿落幕。、
決賽現場有創紀錄的62329名觀衆。賽事累計吸引超240萬現場觀衆與超20億線上觀看人次。從首輪場均上座7745人,到淘汰賽場均4萬人,持續攀升的人氣印證了空前的號召力。
然而,“蘇超”的影響早已超越賽場。它以“業餘球員+城市對抗+全域聯動”的機制創新,證明了羣衆體育可成爲一種成熟的商業模式,併爲全國輸出了一套全新的賽事經濟範式。
在這場現象級的狂歡背後,還有哪些深層效應?
重構賽事商業:
江蘇經濟成大贏家
蘇超真正的勝利不止於賽場,還在江蘇經濟的賬本上。
傳統認知裏,票根是消費的終點;但在蘇超的玩法裏,票根纔是流量轉化的起點。“十三太保”的同步共識,讓一張小小的門票,裂變成了連接住宿、餐飲、交通、零售等場景的“通行證”。
每到比賽日,各主場城市通過在街區、商圈設置巨型屏幕、美食市集和文旅攤位,打造出衆多“第二現場”,承接主賽場外溢的觀賽熱情。配合多部門的協調策應,各景區門票免費、酒店折扣、“文旅+交通”聯票等措施,將觀賽人羣高效轉化爲旅遊消費羣體。“1元門票帶動7.3元周邊消費”的效應,重構了體育產業的商業邏輯——賽事不是目的,而是撬動全域消費的槓桿。
江蘇,市民在飯店內觀看蘇超直播
數據顯示,蘇超前六輪賽事在旅遊、出行、餐飲、住宿、體育五大場景中,合計實現服務營收近380億元,同比增長42.7%;1—8月,全江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1%,規模穩居全國第一。
四分之一決賽日,鹽城在發放400萬元消費券,聯動超過2000家商戶;國慶中秋期間,三場淘汰賽推動南京、徐州、南通三地主場的A級旅遊景區累計接待遊客達250萬人次,同比增長11.5%,其中外地遊客181萬人次,增長13.4%。
瘋狂的破圈效應,推動了賽事贊助思路的轉變。過去,區域賽事的贊助多由本土企業包攬,然而蘇超從最初的6家本土贊助商起步,迅速擴展至包含全國性大牌在內的30多個合作方,並形成了多元、開放、共存的贊助新生態。
最具象徵意義的是常州一家燒烤店,賽事未火時,它以1.5萬元低價贊助獲得了廣告位;賽事爆紅後,主辦方堅守契約精神,未漲價也未撤牌,讓小店與商業巨頭同臺亮相。這一案例也成爲蘇超商業倫理的經典美談。
流量的轉化還延伸至城市IP的塑造與產業機遇。電商平臺上,“蘇超”定製球衣、應援T恤持續熱銷;直播間裏,水蜜桃、“叫南哥”帆布包等特色產品銷量激增。賽事甚至拉動了產業鏈上游——有草坪供應商透露,今年7月訂單同比增長了20%。
蘇超文創銷量火爆
透過足球的影響力,蘇超還成了招商引資的柔性平臺。常州藉此組織“外企友人看蘇超”等活動,邀請來自20多個國家的250餘名外企高管,以“賽事觀摩+城市考察+合作洽談”的模式,將世界第一大運動的熱度轉化爲實實在在的合作機遇。
“外企友人看蘇超”
圖源:常州發佈
爲了將短期熱度固化爲長期動力,江蘇省在政策層面迅速跟進,已將“蘇超”納入《文化旅遊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從偶然的爆款事件升級爲穩定的政策紅利。
對其他省份而言,蘇超提供的不只是模板,更是一種方法論:以賽事驅動,將消費促進、產業聯動與城市招商融爲一體,構建區域經濟的特色內循環路徑。
從地方到全國,從業餘到專業
蘇超的一鳴驚人,源於它對兩件事的把握:既以“人情味”打破了體育的精英壁壘,又以“專業度”築牢了賽事順利推進的根基。
“人情味”首先藏在參賽陣容裏:65%的選手來自教師、學生、快遞員等各行各業足球愛好者,淮安39歲村支書戴虎替補登場打進第100粒進球,蘇州高二學生寇程僅用1分17秒創下最快進球紀錄。這些普通人的高光時刻,更易引發廣泛共鳴,爲賽事注入了貼近大衆的底色。
更有意思的是,直到賽事舉辦4個多月後的9月底,江蘇體育局發言人仍笑着表示,冠亞季軍的獎金數額還沒定,獎盃也還在設計中。如此有別於傳統賽事對冠軍榮譽或商業功利追求的“鬆弛感”,更凸顯了蘇超作爲羣衆體育的純粹性。
然而,僅靠人情味並不足以支撐“網紅”的長期價值。蘇超能夠節節攀升乃至品牌沉澱,還在於將職業標準系統性地融入了業餘賽事的運營框架。
比如,蘇超創下了多個標誌性的“第一次”:成爲國內首個獲得央視轉播的地方業餘聯賽,首個在淘汰賽啓用VAR(視頻助理裁判技術)的業餘賽事。移師職業體育場、邀請中超名哨執裁關鍵場次等舉措,共同打破了“業餘等於低標準”的固有認知。
面對初期用戶“搶票難”的反饋,組委會啓用了全省統一的“預約+搖號”購票平臺,用公平機制解決體驗痛點;嚐到節日辦賽的甜頭後,又馬上決定把下屆賽程提前至5月,充分覆蓋“五一”“十一”兩個黃金週。這一系列高效響應,也對應了蘇超是盤活區域文旅生態升級的樞紐。
蘇超購票平臺
圖源:網絡
設定商業規則時,蘇超也展現出清晰的邊界意識。據港媒報道,蘇超有“商業合作三不原則”:不允許城市符號被商業化捆綁、拒絕博彩類贊助干預比賽、嚴格控制廣告時長。這些規則看似是限制,實則是“雙重保障”——既不讓商業利益破壞“普通人蔘與”的純粹性,也不讓“鬆弛態度”變成“無序運營”的漏洞。
實際上,雖名爲業餘,但職業聯賽的四大收入支柱——轉播權、贊助、周邊開發與比賽日收入,蘇超都已搭起了初步的解決方案。
從某種程度上說,蘇超的崛起,還標誌着“主辦方”角色的階段性覺醒。過去,地方政府在體育賽事裏多是輔助,承擔成本卻難分享核心收益,投產比倒掛,導致體育發展沒得到足夠重視;如今他們發現,繞開傳統體系後,完全能開闢獨立的產業通道,把稅收、消費、城市品牌價值等核心收益留在本地。
這一轉變的深層動力,來自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後,大衆對體育需求的升級——它倒逼了辦賽者“良性內卷”:必須創新、廉潔、服務到位,否則就將被市場淘汰。這也是對過去壟斷模式下“混日子、換湯不換藥”狀態的顛覆。
歸根結底,“人情+專業”模式的起點與歸宿,均是真實的公衆需求。蘇超的實踐印證了,精準對接並服務於“球迷至上”,一項賽事才能找到可持續的生命力。正是看似矛盾特質的融合,成就了全國性傳播、品牌影響力提升與聯賽模式雛形構建的多重突破。
大屏顯示球賽觀看人數
每個省市都想擁有一個“蘇超”
蘇超的成功,掀起了全國性的羣衆體育賽事熱潮。據不完全統計,浙江、江西、內蒙古、四川、重慶、河南、湖南等省份乃至數十個地級市,均推出了各自的“某超”“某BA”賽事。遼寧甚至提出了“推動舉辦東北地區城市足球聯賽”
在借鑑江蘇模式的基礎上,各地賽事均注重本土化創新與市場化實踐,圍繞社交傳播、票根經濟、品牌贊助與市場運作等核心展開。
從實際效果來看,“贛超”與“浙BA”的表現相對良好。數據顯示,“贛超”首輪場均現場觀衆達1.3萬人,直接門票總收入約50萬元;進入淘汰賽階段,單場觀衆數更是突破5萬人,接近“蘇超”單場6.1萬人的紀錄,顯示出強勁的羣衆基礎與市場吸引力。
相應地,首輪開賽後,“贛超”聯動江西全省景區接待遊客量突破12萬人次,帶動的綜合消費收入達門票收入的40倍以上。其中,滕王閣景區憑球票提供八折優惠,客流量環比上漲27%;鷹潭鄉村民宿預訂量激增300%,效應顯著。
江西開行球迷觀賽專列
不過,效仿容易,紮根難。蘇超的成功,離不開江蘇各地相對均衡的經濟發展水平、便捷的高鐵網絡,以及出圈的“十三太保”熱梗。而其他省份在推進類似賽事時,普遍面臨區域經濟不平衡、商業價值持續激活難度大等現實挑戰。
比如,“豫超”曾因轉播效果與場地條件受到觀衆吐槽;“川超”則因籌備時間緊張、地區間經濟與足球基礎差異等問題一度延期。尤其是地理與交通限制,更成爲不少地區的“硬傷”,比如四川的阿壩賽區,地處高原,從成都前往需4小時車程;廣東粵東西北地區的高鐵覆蓋率亦不及蘇南。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爲一場球,赴一座城”的跨城觀賽體驗。
儘管存在挑戰,但區域性賽事依然展現出另一重深遠價值:不止於消費拉動,更在於夯實足球運動的本土根基,爲年輕球員和青訓成果提供了寶貴的“半職業”成長環境與檢驗平臺。
以南通隊爲例,這支蘇超常規賽冠軍隊伍,平均年齡僅20歲,陣中35名球員均來自同一家本土青訓俱樂部,創始人爲圓足球夢,曾數次變賣房產堅持投入青訓,歷經十餘年耕耘,終爲南通點燃了足球的星火。類似效應也出現在“贛超”中:513名參賽球員平均年齡23歲,60%爲學生身份,多數人持有國家一、二級運動員證書。
由此可見,區域賽事要想找到自己的“爆款基因”,不能僅停留在復刻“蘇超的樣子”,更需在市場化運營中找準經濟、交通與文化的結合點,依託賽事體系反哺本土足球人才培養,形成經濟與體育“雙向奔赴”的可持續生態。
最後:
或許我們不必執着於尋找“下一個蘇超”,更應着力讓包括蘇超在內的地方賽事,跳出“網紅週期”的侷限,沉澱爲可持續的區域發展引擎。
數據顯示,“十四五”規劃的全國體育場地總面積已達42.3億平方米,較“十三五”末期顯著增長36%,公衆日益多元和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正匯聚成一股強勁的內生動力。
當賽事不再是單純的商業符號,而成爲連接人心、聯動產業的紐帶,我們便能看到更具活力,也更貼近民生的體育經濟圖景。
本篇作者 | 袁一音 | 責任編輯 | 徐濤
主編 | 何夢飛 | 圖源 | V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