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時評|警惕打賞亂象中的“情緒陷阱”“情緒獵手”

來源: 更新:

近日,中央網信辦部署開展“清朗·整治網絡直播打賞亂象”專項行動,聚焦娛樂性團播、私域直播等重點領域,從嚴打擊低俗團播引誘打賞、虛假人設誘騙打賞、誘導未成年人打賞和刺激用戶非理性打賞等四方面突出問題。

一段時間以來,直播打賞持續引發爭議。有老人掏光養老金、看病錢爲主播打賞;有孩子拿着父母辛苦掙來的工資給主播刷貴重禮物;有不少“榜一大哥”不惜揮霍重金,與他人競爭,只爲維護所謂的面子;還有不少主播,爲了吸引更多的打賞,突破公序良俗的底線,或在低俗擦邊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或編造炮製劇本、人設,實施情感詐騙。屢禁不止的亂象,反映出直播打賞的當前生態、現行機制亟需整改。

有網友認爲,直播打賞是“你情我願”的事情。觀衆對主播的主觀認同、情感投射難以準確估價,因此沒有辦法、也沒有必要進行管理或引導。

這話只說對了一半。直播打賞確實是一種情緒消費。主播通過才藝表演、知識輸出或沉浸式陪伴等形式,給觀衆提供情緒價值。觀衆通過打賞,與主播進行直接而專屬的互動,同時也在社羣內獲得認同感、歸屬感,進而得到多維度的情緒價值。

然而,某些主播打着“供應情緒價值”的幌子,實則是爲消費者設置“情緒陷阱”。無論是以低俗表演強行刺激原始慾望,還是以虛構人設、編排劇本欺騙情感,抑或是以刻意渲染的競技氛圍勾起攀比心、虛榮心,這些行爲本質上都是將觀衆作爲“情緒獵物”,實施精心設計的圍獵。老人、兒童等辨別能力較弱的羣體,特別容易深陷其中而難以自拔,往往因此蒙受不小的損失。可見,消費者的“情緒失控”,並非完全由“你情我願”所致。從這個意義上講,整治直播打賞亂象,就要從識破“情緒陷阱”、清理“情緒獵手”出發。

與此同時,平臺本身難辭其咎。直播間的“情緒陷阱”,建立在直播平臺鋪設的底層邏輯之上。唯流量論的推薦算法與運行規則,默許、助長了主播們的誘導行爲。對此,只有督促平臺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對規則機制整改糾偏,纔能有效遏制“一切向錢看”的直播間風氣,規範直播打賞的秩序。

當然,也有必要在消費端織起一張安全網。對於特殊觀衆羣體,應完善身份認證,限制其在直播間打賞的權限,也應進一步健全打賞追回機制,暢通退款渠道,保障其合法權益。此外,還應對直播觀衆加大提醒力度,引導其增強理性消費的意識,切莫“入戲太深”,以免在情緒泡沫破滅、頓感踩入陷阱後追悔莫及。

整治亂象,歸根結底是讓打賞不再淪爲算法與套路合謀下的一時衝動,而真正迴歸基於欣賞與共鳴的良性反饋。唯有如此,網絡直播間才能風清氣正,網絡直播行業才能行穩致遠。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