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 | “虛擬伴侶熱”背後:青年情感慰藉需與現實重建聯結
在某地一所高校的班級裏,約三成男生成了一款AI伴侶類遊戲的“常客”,每日與虛擬角色互動樂此不疲。另有一名大三女生的經歷更引人關注——她已與遊戲中的虛擬角色“相戀”8年,不僅每天雷打不動地和對方“聊天”,每年還會專門拿出至少2000元,用於購置該角色的手辦、周邊等產品,將這份虛擬情感具象化。
據《半月談》報道,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迭代發展,越來越多以乙遊(女性向遊戲)、AI伴侶爲代表的產品,正以“虛擬伴侶”的形態在青少年羣體中廣泛滲透。中研普華髮布的報告預測,2025年AI伴侶行業規模將達到360億元。值得關注的是,不少青年羣體已逐漸沉迷其中,甚至出現厭學、不願與現實中的人交流等傾向,對正常生活與成長節奏造成影響。
作爲AI技術落地現實的應用產物,虛擬伴侶類產品所衍生的法律爭議、道德困境與倫理難題,已引起有關部門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025年6月,某互聯網大廠推出的一款虛擬人物聊天互動App,就因存在低俗擦邊等不良內容被監管部門約談,隨後平臺批量下架了多款存在問題的語聊智能體。隨着監管力度不斷收緊,不少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經歷——因喜愛的智能體因違規被下架,不得不面臨“賽博失戀”的失落場景。
從行業趨勢來看,針對虛擬伴侶類產品的監管政策正日趨嚴格。當下,大部分AI平臺多采取“事前監管”與“事後再審”結合的審覈模式:一方面通過屏蔽違禁詞提前規避風險,另一方面持續對已上線角色進行“再審”,及時下架可能違規的內容。即便如此,仍有部分開發者選擇將產品“遷徙”至監管相對寬鬆的平臺,一些“小作坊式”地下運營的AI陪伴產品也在網絡空間中暗流湧動。由此可見,監管能夠堵住技術應用中的漏洞,卻難以徹底填滿部分人對虛擬情感寄託的慾望溝壑。
自互聯網誕生以來,關於虛擬世界與現實生活的爭議就從未中斷。不可否認的是,虛擬社交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現實中許多人的“社交恐懼”,也暫時彌補了現代社會里部分人的情感缺失。但即便身處AI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虛擬世界傳遞的溫暖,終究替代不了現實中一個真實擁抱的溫度;屏幕裏的“陪伴”,也無法復刻面對面交流時的真誠與共鳴。如何在虛擬慰藉與現實聯結之間找到平衡,已然成爲每個受此影響的人,尤其是青年羣體需要補上的一堂人生必修課。
對青年羣體而言,主動參與並構建線下公益社交活動,迴歸真實的感情世界,不僅有益於維護自身心理健康,更能在實踐中提升社交能力,進而培養健康、包容的心態。與此同時,學校與社會也應主動發力,爲青年羣體搭建更多高質量的線下社交平臺。無論是主題沙龍、志願活動,還是文體聚會,都能讓青年在真實的交往中感受人性的溫度,在面對面的互動中收穫成長與溫暖,真正走出虛擬情感的“舒適區”,擁抱更鮮活的現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