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軍防空網要崩盤?央視公開ASN-301巡飛彈,瞬間產生7000枚破片
央視《國防軍事》欄目近日播出的一段畫面顯示,東部戰區某旅在實戰化訓練中發射了多枚ASN-301反輻射巡飛彈,這款被譽爲“雷達殺手”的武器能夠瞬間釋放7000多塊預製破片,足以將敵方雷達站變成馬蜂窩。
公佈新飛彈
10月下旬,央視軍事頻道罕見地展示了東部戰區某部隊進行的一次特殊實彈訓練,畫面中,多輛機動發射車快速部署,隨即一枚枚ASN-301巡飛彈衝出發射箱,如同蜂羣般撲向目標區域。
這款被稱爲“中國版哈比”的巡飛彈並非首次亮相,但此次央視節目詳細展示了它的實戰化訓練過程,並特別強調其戰鬥部可產生超過7000枚破片,這一細節引發了外界廣泛關注。
在央視播出的畫面中,ASN-301巡飛彈從一輛普通的6x6戰術卡車上發射,這種看似不起眼的車輛實際上是一個移動導彈庫,可攜帶多達18枚巡飛彈。
ASN-301巡飛彈體型小巧,機長僅2.5米,翼展約2.2米,重量約135公斤,相當於兩個成年人的體重。
但它卻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性能參數:最大飛行速度220公里/小時,作戰半徑約300公里,最長滯空時間達4小時。
美媒《陸軍認可》網站專門發文分析,指出這款巡飛彈實則是外貿型ASN-301的解放軍自用版本,其作戰半徑可能遠超外貿型的288公里,甚至達到500公里,足以覆蓋臺島全境。
更讓軍事專家們關注的是它的複合導引頭系統,ASN-301配備了寬頻反輻射與光電覆合導引頭,既能自主搜尋並打擊敵方雷達目標,也可通過“人在迴路”模式由操控人員精準控制。
ASN-301的核心定位是“雷達殺手”,其特製的高爆破片彈頭重達30公斤,引爆後能釋放約7000塊預製破片,不僅能將雷達天線與後端設備徹底摧毀,還能最大限度殺傷操作人員。
ASN-301的被動雷達導引頭覆蓋2-16GHz的寬頻段,可探測25公里內的絕大部分敵方雷達信號,包括了大多數預警雷達和火控雷達的工作頻率。
這意味着,無論臺軍使用的是美製“愛國者”還是自產雷達,只要開機,就可能被ASN-301鎖定。
飛彈產生的影響
由於ASN-301採用被動雷達工作模式,不主動發射信號,就像個隱形偵探,敵方根本不知道自己在什麼時間被盯上了。
臺軍防空系統因此陷入一個無解的兩難境地,雷達開機就意味着可能被摧毀,關機則會使整個防空網絡變成“瞎子”。
美國智庫“防務優先”在去年的一項模擬研究就指出,若遭遇連續蜂羣打擊,臺軍防空雷達若選擇保持工作狀態,首輪即可能癱瘓40%以上高頻搜索節點;若選擇關機避彈,則整體空情認知能力在6小時內將降爲不足30%。
ASN-301的另一大優勢在於其低成本特性,使其能夠實施飽和攻擊。
央視畫面顯示,一輛發射車可搭載6個發射箱,每個箱子能藏3架ASN-301,總共18架排得整整齊齊。
相比於傳統反輻射導彈一枚可能幾百萬美元,ASN-301估計也就幾十萬人民幣,並且能大規模生產。
根據統計數據,臺灣全島比較重要的雷達站點大約有80多個,如果ASN-301以1000枚爲單位進行集羣發射,平均每個站點分到10枚都還富裕。在這樣的飽和攻擊下,即便對方的雷達關機保命,相應已經暴露的外部設施也難逃被摧毀的命運。
ASN-301的發展歷程,是中國軍工領域“從仿製到自主研發”的典型成功案例。
上世紀90年代,我國從以色列引進哈比反輻射巡飛彈,因性能優異計劃送回以色列升級,卻遭到美國以“技術擴散”爲由干涉,最終升級計劃夭折,原版裝備被原封不動退回。
這次“毀約”讓我國深刻意識到關鍵軍事技術自主可控的重要性,也加速了國產化版本的研發進程。在最初的JWS-01型號基礎上,中國科研人員不斷改進,最終成功推出ASN-301及自用型號。
值得一提的是,ASN-301是企業和學校合作模式下誕生的經典軍工產品,西北工業大學提供了該巡飛彈的氣動和電子技術,生產則由專門的軍工企業完成。
央視的報道顯示,ASN-301並非孤立作戰的平臺,而是已經融入我軍網信、網電網絡,提升了體系綜合作戰能力。
從戰術層面看,它能提供三大核心支撐,開戰初期集中發射實施飽和打擊,摧毀臺軍“強網”系統下的雷達站與防空導彈陣地,爲後續戰機、導彈突防“踹門破防”。
憑藉4小時滯空能力持續巡邏,一旦發現臺軍雷達重啓便立即攻擊,讓其陷入“開機即被打、關機即失明”的兩難境地。
與電子戰飛機、東風導彈等裝備配合,構建“電子干擾+硬殺傷+火力覆蓋”的立體作戰體系。
在央視演訓畫面中,ASN-301與戰區常規導彈部隊、電子戰平臺同時被展示,暗示其並非孤立平臺,而是聯動體系中的一環。
從解放軍近年來的戰術演進來看,戰區層級的電子壓制打法已形成“干擾—穿透—壓制—毀傷”四段式節奏。
ASN-301巡飛彈對臺軍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實際摧毀能力上,同樣重要的是其產生的心理威懾效應。
臺軍雷達兵可能剛開機,就發現屏幕上一堆目標,全是ASN-301在晃悠,最終只能被動挨打,而臺軍之前依賴的所謂“強網”系統,是需要雷達實時提供數據的,一旦ASN-301打掉所有關鍵節點,整個指揮鏈就會瞬間斷掉,導彈也就變成了廢鐵。
有分析認爲,ASN-301通過長時間滯空,還能製造心理壓力,從而讓臺軍雷達兵時刻都提心吊膽,開機怕被打,關機又成瞎子,從而直接削弱防空效率。
對臺威懾
對臺灣而言,ASN-301的威脅並不止於打擊,更在於其製造的“系統不確定性”。無法預測何時來襲、無法判斷哪些是實彈、何處是佯攻,對一個以“系統聯動反應”爲基礎的防空網而言,這正是最大噩夢。
央視選擇在臺海局勢敏感的時期公開ASN-301巡飛彈的實戰訓練畫面,其信號意義遠超技術層面。
這款被稱爲“雷達殺手”的武器系統,以其低成本、長航時、蜂羣戰術的特點,正在改寫傳統防空作戰的規則。
對臺軍而言,面對這種能讓雷達操作員“開機即死”的武器,其賴以生存的防空體系確實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但縱觀歷史,從當年被迫從以色列退回哈比無人機,到今天研發出性能更優的ASN-301,中國軍工的發展歷程本身就印證了一個道理:核心技術買不來,自主創新是王道。
隨着ASN-301等一批新型裝備的列裝,臺海地區的軍事平衡正在悄然改變,但最終的勝利,永遠屬於那些掌握核心技術並具有堅定意志的一方。
參考信源:
臺軍防空“全面導彈化”受質疑:有關做法可能不合時宜
2025年05月20日 06:35 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