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來源: 更新: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而精神凝聚力則是這種力量最爲核心的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要“不斷髮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堅持思想引領,築牢精神凝聚的理論根基

一種文化是否具有強大的精神凝聚力,首先取決於其內核的思想力量與理論深度。能夠凝聚人心的文化,必然建立在具有高度真理性與解釋力的思想體系之上。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它之所以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就在於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譜寫了新的時代篇章;既立足於中國實際,又放眼世界大勢;既繼承了歷史經驗,又引領了未來方向。堅持用這一科學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實質上是在社會意識層面構築共同的思想基石,爲精神凝聚力提供最根本的導向和支撐。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是增強文化精神凝聚力的本質要求。歷史經驗表明,意識形態工作是極端重要的工作。在當前深刻變革的社會環境和複雜國際形勢下,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唯有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纔能有效辨析、整合多元社會思潮,確立價值共識,實現精神層面的有機團結。

加強理論武裝需要創新方式方法。要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要注重理論傳播的通俗化、大衆化,把深邃的理論轉化爲通俗易懂的語言,把抽象的邏輯轉化爲生動鮮活的故事,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

深植文化根脈,夯實精神凝聚的歷史底蘊

文化的精神凝聚力具有深厚的歷史縱深感,它源於一個民族獨特的歷史命運與文明積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增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精神凝聚力,必須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寶貴資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是形成民族認同和價值共鳴的深層文化心理“基質”。這些文化基因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爲維繫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精神紐帶。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進步的要求,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傳統文化進行科學分析,對其中適合調整社會關係、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使其成爲連接歷史與當下、滋養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

我們黨領導人民在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同樣是精神凝聚力的寶貴財富。這些精神財富,集中體現了黨的堅定信念、根本宗旨、優良作風,凝聚着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鬥、犧牲奉獻、開拓進取的偉大品格。要深入開展紅色教育,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

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融合,是增強文化精神凝聚力的有效途徑。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薰陶、實踐養成等,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爲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社會主義文化,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強化價值導向,鑄就精神凝聚的價值內核

價值觀是文化的精神內核,是維繫社會團結、協調社會行動的精神紐帶。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增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精神凝聚力的鑄魂工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承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同時還吸納了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它是在個體與集體、國家與社會、傳統與現代等多重維度中尋求的“最大公約數”,爲多元中立主導、多樣中謀共識提供了根本遵循。

要使核心價值觀真正深入人心,需要將其融入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轉化爲具有剛性約束力的法律規定,用法律來推動核心價值觀建設。完善激勵機制,褒獎善行義舉,實現治理效能與道德提升相互促進,形成好人好報、德者有得的正向效應。通過法律法規、公共政策、社會治理等多重手段,將“軟性”倡導轉化爲“剛性”規範,爲社會成員提供清晰的價值導向和行爲準則。

強化教育引導和實踐養成,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路徑。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做到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要建立和規範禮儀制度,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紀念慶典活動,傳播主流價值,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要廣泛開展羣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要注重在日常管理中體現價值導向,使符合核心價值觀的行爲受到鼓勵,違背核心價值觀的行爲受到制約。

創新實踐路徑,拓展精神凝聚的載體渠道

精神凝聚力不能僅停留在觀念層面,它需要有形的載體、生動的敘事和廣泛的傳播才能落地生根、深入人心。增強文化的精神凝聚力,必須創新實踐路徑,拓展載體渠道,使抽象的精神價值具象化、生活化。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創作導向,是增強文化精神凝聚力的源頭活水。那些深刻反映時代變遷、生動塑造人民形象、深情謳歌奮鬥精神的優秀作品,之所以能夠引發共鳴,正是因爲準確把握了時代脈搏,傳遞了人民心聲。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保障人民羣衆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舉措。要縮小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差距,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通過構建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有效保障人民羣衆的基本文化權益。

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能夠通過優質文化產品的供給,增強人民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

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是增強文化精神凝聚力的內在要求。要深入開展文化交流合作,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通過深化文明交流互鑑,推動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產生更廣泛、更深遠的影響。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精神凝聚力,源於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沃土,淬鍊於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鬥實踐,昇華於新時代的偉大變革。我們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以高度的歷史主動持續增強全民族的精神凝聚力。

(作者爲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基地研究員、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