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腦機接口研發湧現“寫腦派”,治療厭食抑鬱,幫助盲人復明

來源: 更新:

一家上海腦機接口企業在展示他們的技術如何幫助癱瘓病人進行肢體功能恢復訓練。(文匯報記者 袁婧攝)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前瞻佈局未來產業”,同時點名“腦機接口”作爲未來產業六個方向之一,要成爲新的經濟增長點。在這條未來產業的重點賽道,上海正加速探索新應用,拓展新場景。

如果說此前幾家代表性企業聚焦“讀腦”——通過植入電極“探聽”和解碼大腦信號,推進臨牀研究;近期新亮相的一批成果,則將關注點轉向“寫腦”——不僅能讀取腦電信息,還能向大腦輸入信號,以治療抑鬱、厭食等腦病或爲失明者重建視力。

日前,在新虹橋國際醫學園區,上海腦機接口未來產業集聚區首棟空間載體落成,並以一場高規格的產業聚會完成對外“首秀”。用上海國投公司總裁戴敏敏的話說,就是要讓最懂技術、臨牀、政策和投資的人坐在一起,“多點發力”推動顛覆性技術轉化爲新質生產力。這場“腦機智匯”沙龍吸引了產業鏈上下游的衆多生態夥伴,其中包括多個在新賽道上取得新突破的腦機創新團隊。

上海腦機接口未來產業集聚區正在加速從沙盤藍圖變爲現實。(文匯報記者 范家樂攝)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正在嘗試利用腦機接口來治療腦疾病,包括難治性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神經性厭食症等。通過在腦皮層下部植入柔性電極或是非侵入式腦機接口,相關團隊開展了神經調控的臨牀試驗。瑞金醫院腦機接口及神經調控中心主任孫伯民表示,此前,這類腦疾病研究往往只能靠動物模型,效果不佳。但通過腦機接口,團隊得以深入腦組織,尋找大腦異常的生物標記物,進而通過輸入特定的電信號進行治療。關於療效,孫伯民用“立竿見影”形容。其中,針對治療神經性厭食症,總體有效率達90%,對難治性抑鬱症也超過60%。

腦機接口研究有兩大方向:一是讀取大腦信息並解碼,從而瞭解“大腦裏發生了什麼”;二是通過深部腦刺激等,主動調控腦功能,治療腦疾病。這兩個方向被複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王守巖分別稱爲“讀腦”和“寫腦”。他認爲,“讀腦”研究了近50年,相關技術日趨成熟;而在“寫腦”方面,近年來也開始出現突破,包括孫伯民團隊的工作。未來,“讀腦”和“寫腦”的融合將爲腦疾病治療開啓新的可能。

事實上,過去一年,上海圍繞國家戰略,全力推動腦機接口技術創新和產業培育,博睿康、階梯醫療、腦虎科技等成爲第一批交卷的企業。博睿康的半侵入式腦機接口在全國率先進入創新通道,幫助高位截癱患者恢復肢體運動功能;階梯醫療開展了國內首例侵入式腦機接口臨牀試驗,讓失去雙手的患者玩起了電腦遊戲;腦虎科技在全球首次實現語言和運動信號雙解碼……總體上,這些“讀腦”成果都是爲患者重建了通向外界的神經信號通路。

上海一家企業展示腦機接口動物實驗成果。(文匯報 聚合部記者攝 )

與此同時,在相對低調、但同樣前景廣闊的“寫腦”領域,上海的佈局也已有所斬獲。除了腦疾病治療試驗,還包括複雜的感覺重建。上海明視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劉冰透露,他們剛剛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複雜圖形疊加顏色的視覺重建ITT(研究者發起的臨牀研究),利用腦機接口對大腦特定位點進行電刺激,不僅在意識中生成一個“幻視”光點,還能較精確地控制其色彩。劉冰表示,和採集腦電信號相比,“寫入”的算法更難,對精度要求更高,此前只有馬斯克旗下的Neuralink公司對視覺重建有所涉獵。作爲一家創業企業,明視醫療計劃在明年完成一例盲人植入手術,讓患者重新“看到”彩色圖形;而遠期目標則是用腦機接口和攝像頭,幫助摘除眼球的患者重建大約0.3到0.5的視力。

上海市腦機接口臨牀試驗與轉化重點實驗室主任吳勁松透露,他們正和相關企業一道,對“言語想象”進行解碼和編碼,希望能讓人與人的交流無需開口,靠類似“心靈感應”的方法就能完成。復旦大學也圍繞“寫腦”集聚資源,組建了神經調控與腦機接口研究中心,聚焦疼痛、帕金森病、癲癇、睡眠障礙等的神經治療研究。

“讀”“寫”並進,這是當前上海腦機接口發展的一條重要線索。市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全市正按照項目經理團隊主責、重點任務清單突破、未來產業基金賦能、未來產業集聚區支撐的“四位一體”機制,落實腦機接口和未來產業相關頂層設計,力爭到2030年後,將上海腦機接口的產業規模從目前的10億元左右提升到百億甚至千億量級,成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支柱之一。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