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藝術從不黑暗

來源: 更新:

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中世紀的歷史相比之下總是缺乏足夠的關注,這種現象的產生與一種固有印象——“黑暗的中世紀”有着密切的關係。很少有讀者願意回到一個看上去沒什麼亮點,充滿“宗教式”愚昧、暴力和殺戮的時代,也自然不會產生什麼好奇心。身處在希臘羅馬和歐洲近代史之間,中世紀既缺乏古典時代那種文化藝術哲學的恢宏感和羅馬的光榮,又缺乏近現代所代表的文明進程。前者很容易喚醒我們精神的共鳴,後者引發的是對我們現代處境的歷史追尋。被夾在中間的中世紀則被“遺棄”了,即使是那些壓線出生在1492年之前的中世紀人物,他們做出成就也往往是在中世紀之後:達芬奇、馬基雅維利、哥白尼、莫爾、馬丁·路德……這是一個在想象中與我們格格不入的時代,它的黑暗,是黑死病,是宗教世界,是黑色的甲冑……這個時代的文化離我們太過遙遠,以至於讓我們失去了興趣。

而近年來,隨着歷史學和通俗寫作領域對中世紀的逐漸正名,黑暗的標籤逐漸退場,無論是《刺客信條》之類涉及中世紀的主機遊戲,還是從哲學思想、科學史等諸多角度,中世紀都在當代人眼中不斷煥發新的生機。

加拿大歷史學家齊布爾斯基創作的《中世紀人自有生活妙計》是一部面向大衆的通俗作品。與講究宗教與政治的作品不同,作者致力於挖掘中世紀人日常生活和其生活觀念的方方面面,來打破我們對於中世紀的諸多偏見。如同本書“引言”中“中世紀人懷有的夢想、願望與期待差不多與我們無異,而通過日常習慣、建議與休閒活動,他們也向我們表明了他們自己的情況”。這裏沒有教會和世俗的對立,有的只是溶融於生活經驗的“共有妙計”。對普通讀者來說,甚至只需要運用21世紀的日常生活經驗,就足以共情中世紀的人們。

《中世紀人自有生活妙計》,[加]達妮埃爾·齊布爾斯基 著,歐陽瑾 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5年出版

故事從著名的“中世紀人寧死也不洗澡”的謠言開始,無論是貴族、教士還是平民,其實都有對個人衛生的追求,只是因爲所處生活條件的不同,纔會呈現出不同的洗澡頻率和形式。平民無法找到足夠的用來燒熱水的柴火,所以只能選擇在河流中洗澡,而中世紀歐洲的河流實際上也並不是那麼潔淨。比如現代生活中代表浪漫和小資情調的塞納河,在中世紀是整個巴黎垃圾和污水排放的聚集地,在這樣的河流裏洗澡無異於“乾了這碗恆河水”,洗完澡的人體氣味可想而知。貴族和教士則要面對不同的社會規則。由於十字軍東征以及伊斯蘭文化在歐洲的傳播,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熱衷洗浴、變着花樣洗浴的生活深刻地影響了貴族甚至教士,豪華整潔的公共澡堂在後羅馬時代重新復興,加熱蒸桑拿和特色按摩都成爲了時尚,大爲流行。

由於公共洗浴場所可能的“藏污納垢”,教會對於公共洗浴大加譴責,但這並不代表着教士們的衛生狀況是令人擔憂的,就如同現代人在一些不錯的、不怎麼出汗的天氣選擇簡單洗臉洗腳就可以休息一樣,他們也會用類似的方式進行洗漱處理。在齊布爾斯基筆下,肥皂的製作、香料作爲牙膏的處理甚至牀鋪的薰香,都惟妙惟肖地表達了中世紀人和當今人們共同的追求,無論信仰,也無論地位。

馬其頓泰託沃的貝斯土耳其浴場。 圖源:視覺中國

同時,生活的實踐並不以修道與否而消失,雖然修道生活在中世紀的歐洲被看作是“最完美”的生活方式,但我們不能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完全隔離世俗和修道生活。很多“基層”修道院的教士無論從飲食、作息、勞動等方面看,都與一個受封建莊園支配的農民無異。西歐中世紀的教士們普遍認爲辛勤勞作是對上帝最好的祈禱——“人們無需遵從教會指令,靠自己辛勤勞作也可獲得救贖。”爲此,修道院都強調通過勞動來提高個人修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田地生活和保持修道院整潔的“家務活”就成爲了很多教士的習慣。也許他們可以享用到灰塵更少的麪包和雜質更少的葡萄酒,但宗教的限制讓他們很少能喫到肉食。

在德國學者施皮茨萊所編的《親吻神學:中世紀修道院情書選》中,數位在修道院中學習神學文化、當抄書書吏的修士,他們看上去枯燥的生活背後是純真的友誼,與齊布爾斯基筆下充滿生命力的修士修女們共同彰顯着中世紀的日常。即使是教會這樣充滿規則的地方,生活的妙計也時常填充着規則的縫隙。

至於那些“不夠完美”的民間社會,流血的傷口可以用蜘蛛網、苔蘚和蜂蜜進行包紮,即使這看上去充滿了宗教禁忌的巫術元素,但它們事實上非常有效。蜘蛛網和蜂蜜都具有充足的黏性,有助於將傷口黏合在一起;苔蘚則具有吸水性,可以防止血水過於迅速地滲透亞麻布繃帶。異端的思想可以藉助《十日談》《曼德維爾遊記》和各種對教會、貴族的流言蜚語進行傳播,有無數的類似於梅諾基奧這樣的磨坊主進行着生活之外的思考,如同麪粉中混着的沙礫,挑戰着教皇的“牙口”。社會的暗流和情緒,就如同中世紀烤爐烘製的麪包,上面光鮮亮麗,下面沾滿灰塵。

古土耳其浴室的屋頂和牆壁。 圖源:視覺中國

在以往對於中世紀的研究中,思想和政治往往是主流,但一個社會豐富的日常生活並不會因爲人們的研究方向而失去自己的歷史。隨着西方新文化史、微觀史領域的勃興,我們已逐漸關注到中世紀與後世在社會層面的連續性。法國年鑑學派第三代代表人物雅克·勒高夫在《阿西西的聖方濟各》中重塑了一個在城市中活動的聖徒形象,通過以他爲核心的一系列社會運動展現了一個充滿活力的中世紀。微觀史巨擘卡洛·金茨堡則在《奶酪與蛆蟲》中展現了一個磨坊主的閱讀和思想世界,在日常生活的吉光片羽中,一股嶄新的力量即將從中世紀破土而出。

就在人們的諸多日常行爲中,中世紀一步步走向了終結。也許我們會把時間點定在1492年或1500年,但真正被體驗到的時間,全部都在那些玄妙的日常生活中。無數的“生活妙計”匯聚成了齊布爾斯基這本有趣的小書,也帶領我們重溫了一個不一樣的中世紀。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