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部中外精品集結抵達,上海國際藝術節迎來“最忙首演周”

來源: 更新:

第二十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期間,海內外名家名團、精品佳作集中亮相。11月4日開始,6天13部首演作品,打造讓觀衆目不暇接的“最忙首演周”。本屆藝術節55臺主板演出中,境外項目佔比約六成,在滬首演率超九成,“最忙首演周”的出現,正是藝術節持續打造全球演藝資源集聚“新高地”的必然結果。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總裁李明表示:“上海不僅是全球演藝精粹的聚集地,也是國際頂尖藝術團體亞洲首演、中國首秀的首選舞臺。這些藝術精品不僅豐富了市民的高品質文化供給,也成爲吸引消費的流量入口。”

爲了“首演劇目”和“唯一一站”,不少外地觀衆和海外觀衆專程奔赴上海,開啓“看藝術+喫住行遊購娛”的一站式消費體驗。武康路、外灘、豫園、西岸等熱門街區客流持續增長:在武康路的轉角,有觀衆偶遇西班牙國家舞蹈團的舞者們城市漫步;在外灘輕紡面料市場,有外地觀衆看完演出後直接來選購旗袍……“看演出+游上海”模式已成爲藝術節期間的獨特風景。“觀衆在藝術節期間觀演消費兩不誤,在汲取藝術養分的同時,也有效推動了上海文旅商體展的融合發展,激活了城市消費動能。”李明認爲,藝術節引領的“演藝+”探索,已成爲行業新課題。

名團助陣豪華“首演菜單”

上海主場匯聚全球精品,世界名團紛至沓來。11月7日至11月9日,由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委約、聯合制作的皮娜·鮑什1978重現版——《交際場:迴響1978》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完成亞洲首演,上海也是中國唯一一站。多位初版舞者回歸原角,在舞臺上與記錄他們青春歲月的影像共舞。這不僅再現皮娜的先鋒藝術想象,更完成一場跨越近半個世紀的藝術對話。

同樣來上海首演且是中國唯一一站的,還有德國邵賓納劇院的作品——奧斯特瑪雅作品《理查三世》。名團攜手名導改編經典作品,重新詮釋“反派”理查三世,在戲劇張力中注入尖銳的社會隱喻,激發觀衆對社會現實的深度反思。同爲德國標杆性劇院的柏林劇團將帶着《三分錢歌劇》亮相上海西岸大劇院,完成該劇的亞洲首演。這部充滿黑色幽默的經典諷刺劇,交織着愛情、背叛與道德的主題,其犀利的批判內核與標誌性音樂令人震撼。

名家新秀接力登臺,共譜傳奇巔峯樂章。11月4日至11月5日,在指揮大師丹尼爾・加蒂的執棒下,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以純正德奧之聲續寫百年交響傳奇,更有肖賽冠軍劉曉禹傾情加盟,聯袂爲申城觀衆獻上音樂盛宴。11月6日,鋼琴家尼古拉·盧甘斯基以一場獨奏音樂會,引領觀衆漫步於貝多芬、舒曼、德彪西與瓦格納的音樂世界,盡顯俄派鋼琴的詩意與深邃。11月8日,2025第十七屆範·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金獎得主沈靖韜將帶來其獲獎後的上海首秀,申城舞臺將再現冠軍巔峯演繹。

經典作品煥新再出發

藝術節的舞臺星光璀璨,不僅有國際名家名團的傾情獻演,更有本土佳作於此爭相競豔,共同勾勒出中外藝術交融的生動圖景。上海,正以其開放包容的姿態,構築一個全球文化交流與競技的廣闊平臺。

經典歌劇創新表達,藝術創作融通古今。11月9日,許忠執棒的上海歌劇院、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節日樂團歌劇《女人心》半舞臺版中國首演,這也是上海歌劇院繼《費加羅的婚禮》和《唐璜》口碑與票房雙豐收後,在莫扎特歌劇作品半舞臺化呈現上的又一嘗試。“既保留古典肌理,又注入現代語感,讓旋律呼吸得更開,戲劇節奏更貼近當下審美。”上海歌劇院藝術總監許忠解讀說,“我們用當代審美解構經典,讓莫扎特的人性思考跨越語言壁壘,這也是上海作爲國際文化樞紐,推動東西方藝術對話的一次實踐。”

一系列紮根傳統文化,映照現實生活的作品成爲“最忙首演周”一大亮點。

11月7日至9日,舞劇《龜茲》在上海文化廣場全國首演,舞劇以龜茲樂舞爲基礎,融匯古典舞、芭蕾舞、現代舞等多種舞蹈語彙,講述鳩摩羅什從龜茲神童到一代譯經大師的歷程,展現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緊接着,上海舞臺將迎來一張厚重的“天津名片”。

11月8日至11月9日,天津人民藝術劇院以話劇《大飯店》在舞臺鋪展開近代中國的風雲長卷,該劇通過深挖津派文化和津門歷史,頌揚心懷家國的天津人文精神,展現天津城市魅力。此外,多部傳統戲曲作品則用不同聲腔書寫中國故事。

11月4日至11月5日,寧夏演藝集團秦腔劇院帶來秦腔現代劇《攢勁女人》,以“攢勁”秦腔唱響鄉村振興女性自強讚歌,以創新演繹書寫現實主義舞臺新篇;11月8日至9日,上海評彈藝術傳習所(上海評彈團)的中篇評彈《菜肉餛飩》於11月8日至9日在蘭心大戲院溫情上演,以細膩的“說噱彈唱演”勾勒海派市井風情;晉城市上黨梆子劇院上黨梆子《大漢母子》由梅花獎、文華獎、白玉蘭獎“大滿貫”得主陳素琴領銜,再現兩千年前驚心動魄的權力博弈;江蘇省演藝集團錫劇團《英雄兒女》則改編經典作品,以錫劇藝術講述朝鮮戰場上志願軍戰士的英雄史詩。

“觀演+逛喫”消費新範式

因爲一部戲,奔赴一座城。藝術節期間,越來越多的觀衆因藝術而來,爲上海停留。數據顯示,本屆藝術節大量觀衆來自外省市,更有美國、德國、俄羅斯等多國樂迷專程奔赴上海。這不僅是上海文化活力的生動註腳,更成爲拉動文旅消費、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引擎。

去年,皮娜·鮑什版《春之祭》令人驚豔;今年,皮娜·鮑什舞蹈劇場的《交際場:迴響1978》也成爲“首演周”大熱門。憑藉亞洲首演且僅此一站的稀缺性,該劇開票後迅速售罄,其中有大批觀衆來自長三角地區。

蘇州觀衆韓雨辰有幸搶到《交際場》的票子,11月7日晚下班後,她打算直接坐高鐵到上海,隨後開啓週末觀演和“逛喫”之旅。“之前還搶到了演展聯票,我打算週六上午去西岸看展,中午去江邊喫貝果套餐,晚上再到舞蹈中心看演出,週日再去看《龜茲》——這樣的安排,完美!”

江蘇觀衆楓葉則陷入了抉擇的“煩惱”,儘管《交際場》開票後迅速搶到了11月9日下午場票子,但因爲工作原因當天無法成行,正在苦心求換11月8日晚的票子。“9位1978年初版舞者時隔47年重返舞臺,年長舞者會與屏幕上年輕的自己‘共舞’,單單想象這個畫面就覺得無比震撼。我不想錯過唯一一站的觀演機會,如果沒換到票就只能請假去看演出了。”

在藝術節,觀衆們不僅有機會與名家名團面對面,更在一次次觀演中積累審美經驗、實現自我成長。而他們的熱情與專業,也常常爲藝術家帶來驚喜與靈感。

德國邵賓納劇院《理查三世》在藝術節的演出是全國唯一一站,因出演電影《波斯語課》、電視劇《巴比倫柏林》被中國觀衆熟知的演員拉斯·艾丁格擔綱該劇主演,他對中國觀衆印象深刻:“這是我第三次造訪上海,上次的經歷簡直令人難忘。最讓我感動的是演出結束後在後臺與觀衆互動,發現他們幾乎都看過我拍過的所有電影。這羣觀衆思想開放、興趣濃厚、熱情高漲,我特別好奇他們對《理查三世》的反應會如何。”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