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衝突的最後底線,印巴兩國爲何同時成爲有核國家?

來源: 更新:

讓印巴雙方保持克制的理由,既不是大國威懾,更不是道德或者良心,印巴兩國幾乎在同一時間擁有的核武器,是阻止兩國擴大沖突的重要原因

有核國家在這個世界上雖然爲數不少,但只有印巴兩國,他們手中的核武,自開始研發的那天,就是僅爲對方準備的一份“大禮”

印度核武

1974年,印度在拉賈斯坦邦進行了代號“微笑佛陀”的核試驗,這是南亞地區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核試驗,同時也標誌着印度正式向有核國家發起衝刺

雖然很多人會聯想到,此舉是不是爲了回應中國在六十年代的核計劃,不過印度在覈武器上的嘗試,其實同中國沒有什麼關係

這倒不是因爲印度對中國的核計劃漠不關心,而是印度實際上根本沒想過擁有核武器就能戰勝中國

原因在於,印度雖然嘴上不服,但心裏早就認定中國是其無法戰勝的對手,時間回到1962年

當新中國在古巴導彈危機同期的對印自衛反擊戰中,狠狠教訓了印度之後,爲求自保,印度僅增強了常規軍事力量建設

他們暫時中斷了在中印邊境上的挑釁動作,並將精力完全轉移到與巴基斯坦的競爭上,印度在1965與1971年的印巴戰爭中,連續兩次獲得勝利,成功實現了肢解巴基斯坦的戰略目標

然而印度咄咄逼人的態勢,讓巴基斯坦感受到了存亡威脅,第三次印巴戰爭結束之後,只剩下半拉的巴基斯坦爲了虛張聲勢

在戰敗後臨危受命的新任巴基斯坦總統布托,公開表示巴基斯坦必須用核武器保衛自己的國家,“如果印度擁有核武器,我們即使窮到喫草也要獲得自己的原子彈”

印度聽到之後卻不願意了,剛剛獲勝的他們認爲,我們嚇不到中國,還嚇不到你?

於是在巴基斯坦強硬表態之後,女總理英迪拉·甘地指示相關研究人員加速推進印度核計劃

1974年5月18日,印度在印巴邊境拉賈斯坦邦的波卡蘭試驗場,成功進行了代號“微笑佛陀”的核試驗

此時巴基斯坦的核計劃只停留在總統的口頭,在印度的對外宣稱當中,這次核試驗“完全出於和平目的”

暗含的臺詞則是,如果巴基斯坦膽敢研發核武,那麼擁有壓倒性核力量的印度將會摧毀巴基斯坦

“微笑佛陀”試驗結束之後,英迪拉·甘地所屬的印度國大黨支持率節節高升,出於對項目的認可,她還親自授予了項目相關人員蓮花勳章

但她認爲經過這次實驗,印度不僅已經證明了其在覈領域相比於巴基斯坦擁有壓倒性優勢,同時應該也讓巴基斯坦沒有勇氣再與印度進行核競爭

因此印度的核計劃在這次實驗之後歸於平靜,此後的整整24年,印度都沒有進行下一次核試驗

在印度人心中,全世界都應該清楚印度有核能力並予以尊重,但當時間來到1996年,《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簽訂刺激到了印度

這份條約的本意是在全球範圍內防止核擴散,推動核裁軍,然而二十多年沒有進行過核試驗的印度突然意識到,各大國並沒有尊重印度的“核地位”

1974年的試驗只證明了印度人有能力研究核武器,沒有進一步證明印度人真的有核武器,爲了避免印度在條約生效後失去發展核武器的機會

當時的印度政府一邊以該條約是“歧視性條約”爲由,拒絕在第一時間簽署,另一方面快速指示相關部門,儘快重新進行核試驗,以完善印度的核能力

於是在1998年5月11日到13日,印度在老地方、拉賈斯坦邦的波卡蘭試驗場連續進行了五次核試驗

在印度進行核試驗的第一時間,以中美爲首的各大國就對印度進行了譴責與制裁,然而最讓印度人震驚的是

早已被他們踩在腳下的巴基斯坦這次沒有選擇放狠話,而是在印度五次核試驗之後僅半個月,就在俾路支省查蓋山區連續進行了六次核試驗

此次試驗之前,巴基斯坦從未進行過核試驗,就連美國中情局的情報,也在八十年代表示“巴基斯坦可能擁有製造核武器的能力,但尚未組裝或部署核彈頭”

巴基斯坦在一夜之間跨過核門檻,在覈武問題上與印度平起平坐,讓整個印度都感到震驚

但當我們把視角轉換到巴基斯坦角度,就能意識到他們的核武,是被極限威脅下的必然結果

威脅

對於巴基斯坦來說,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不僅是他們的戰略失敗,同時也讓巴基斯坦人感受到了亡國危機

在東巴基斯坦獨立之後,印度的整體國力對巴基斯坦徹底形成了碾壓態勢,同時西巴基斯坦本身複雜的民族構成,也暗示其有可能被印度進一步肢解

戰爭導致葉海亞·汗政府徹底倒臺,前外交部長阿里·布托臨危受命,爲了給戰敗找補,壓制巴基斯坦俾路支省、信德省內部的獨立勢力

他在對外表態上極其強硬,不僅聲稱將對印度進行報復,同時還揚言要發展核武器維護國家安全

1972年1月,布托任命穆尼爾·艾哈邁德·汗爲巴原子能委員會,並要求後者在三年內獲得可用於核武器的核裝置

但核武器的研發談何容易,布托本人的這一系列動作,在當時只是爲了維持巴基斯坦國內穩定,可是印度在1974年搶先一步進行核試驗之後

布托實際上就被架在了烤架上,如果巴基斯坦不推進核武計劃,那麼就證明他們全面落後於印度

但如果巴基斯坦繼續推進核武計劃,一方面會招致嚴厲的國際制裁,另一方面他們也缺乏研發核武所需要的核技術,而一個天才的出現,爲巴基斯坦帶來了追趕乃至超越印度的機會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的核武並非中國的技術,從結論上講,巴基斯坦的核武技術源頭是歐美的“管理不嚴”,再說直白點,就是蓄意放縱

1970年,英國德國荷蘭爲了發展民用核能工業,簽訂《阿爾梅羅條約》,並開始建設一個用於生產鈾濃縮分析機的集團“尤倫科公司”

尤倫科公司的技術頭腦,則是爲蘇聯提供過服務的前納粹科學家格諾特·齊佩,雖然此人是無可爭議的技術大牛

但尤倫科公司的民用背景,讓這家公司在招聘時的門檻相當寬鬆,於是,來自巴基斯坦的技術員卡迪爾·汗

在布托公開放話研究核彈的同一年,莫名其妙地進入了尤倫科公司,又在在尤倫科公司深造了四年之後

莫名其妙地因爲布托的邀請,再次回到了巴基斯坦,實際上在印度進行核試驗之後,所有人都知道巴基斯坦必然試圖發展核武器

但當初極力阻止錢學森回到中國的美國,此時卻像瞎了一樣,放任卡迪爾·汗從歐洲回到巴基斯坦

卡迪爾·汗的到來爲巴基斯坦帶來了一位核技術領軍人物,同時他在“尤倫科公司”的任職經歷

爲巴基斯坦通過祕密渠道獲得鈾濃縮設施打開了口子,1982年,卡迪爾·汗就在旁遮普省的卡胡塔研究實驗室成功生產了濃縮鈾

兩年後,他在與巴基斯坦軍政府總統齊亞的通信中,又表示已經具備利用高濃縮鈾製造核彈的能力

但爲了避免來自境外的制裁與干涉,巴基斯坦並沒有貿然進行核試驗,也在公開場合始終否認擁有核武器,巴基斯坦的核武器自一開始就是爲印度準備的,他們的所有下一步行動,也都取決於印度在覈武器上的行動

1998年印度突然進行的核試驗,不僅讓印度瞬間跨過了有核國家的門檻,也讓三十年磨一劍的巴基斯坦,意識到他們終於可以將雪藏已久的核武器公之於衆

巴基斯坦在印度進行核試驗的幾乎同一時間,連續六次進行核試驗,南亞地區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突然冒出來兩個有核國家

然而詭異的是,核武器的出現,反而減緩了印巴兩國衝突的劇烈程度,就在覈試驗發生一年之後

印度出動大批戰機,對印控克什米爾境內的巴基斯坦滲透者進行了打擊,這次衝突短期內造成雙方近千名士兵身亡,約兩千名士兵受傷

可是在巴基斯坦滲透者撤回境內後,印度除了在媒體上宣傳他們的成功之外,並沒有進一步擴大沖突的動作與想法

與之類似的事情還發生在2001年新德里議會大廈襲擊事件,以及2008年孟買恐怖襲擊事件之後

印巴之間的核平衡爲兩國之間的衝突劃上了一條底線,但這個前提,實際上建立在更大的印度相對於更小的巴基斯坦的戰略優勢之上

如果印度的常規能力全面落後於巴基斯坦,那麼爲了大國的尊嚴是否會使用核武器,就是值得所有人都擔心的一個問題了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