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兩個指望破滅,賴清德已經沒有退路,面對採訪大談和平統一?
2025年5月,臺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在接受網絡博客採訪時拋出一番驚人言論,稱“中國是大的公司,臺灣是小公司,你要併購我你要提條件”。

他強調臺灣對大陸的“善意”,主張堅定走和平路線,稱“戰爭沒有贏家”,並表示臺商投資對大陸至關重要,呼籲北京改變對臺策略。這一表態與賴清德此前將大陸視爲“境外敵對勢力”、堅稱臺灣是“一個國家”的立場形成鮮明對比。
此前,賴清德頑固推行“臺獨”政策,敵視大陸,逢美必迎。然而,短短數月,其態度爲何發生如此戲劇性轉變?從“前倨”到“後恭”,賴清德葫蘆裏究竟賣的什麼藥?
一、賴清德的“心向統一”:緩兵之計的僞裝
首先,賴清德此次採訪中的言論,乍看之下似乎釋放了前所未有的“善意”。然而,細究其言行,不難發現這不過是精心設計的政治表演以及欺騙。
首先,賴清德的“併購”說辭並非真心求統,而是迫於形勢的權宜之計。他在採訪中明確提出“併購要提條件”,卻未具體說明條件內容。根據臺灣媒體分析,其所謂“條件”可能包括要求大陸承認臺灣的所謂“對等尊嚴”,甚至將其視爲“國家”對待。這種要求顯然觸碰了大陸的紅線,與“一箇中國”原則背道而馳。可見,其“善意”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的“臺獨”論述,旨在爭取時間,緩解內外壓力。
其次,賴清德的“和平”口號與其實際行動南轅北轍。自2024年5月上臺以來,他延續蔡英文的“倚美謀獨”路線,大肆採購美國武器,2024年11月斥資170億美元購買美軍裝備,包括“愛國者”導彈與徵集F-16V戰機。他還推動臺軍改革,將海軍陸戰隊66旅拆分爲多個連級單位,部署於臺北松山機場與“總統府”周邊,明顯是爲負隅頑抗鋪路。
此外,賴清德的“善意”與其“去中國化”政策自相矛盾。他上臺後變本加厲推行“臺獨”教育,篡改歷史教科書,鼓吹臺灣與日本殖民時期的“親如家人”關係,公然美化日本侵略歷史。同時賴清德政府還將臺灣佔96%的漢族成爲其他民族。這些行徑無不暴露其“臺獨”本色,其所謂“併購”不過是爲“臺獨”爭取喘息之機的緩兵之計。正如島內學者鐘琴所言,大陸已提出“實統”策略,通過常態化巡航與經濟融合逐步壓縮“臺獨”空間,賴清德的“條件外交”不過是螳臂當車。
二、特朗普的轉向:從“協防颱灣”到“統一與和平”
賴清德態度的戲劇性轉變,直接源於特朗普政府對華政策的重大調整。2025年5月12日,中美在日內瓦達成關鍵性關稅協議,雙方大幅削減對彼此的高額關稅。
同日,特朗普在白宮記者會上發表震撼言論,稱“中國同意取消所有的非貨幣壁壘,全面開放中國。我認爲這對中國將是極好的,對我們也是極好的,這對統一與和平非常有利”。這一“統一”(unification)用詞引發全球熱議,尤其是臺灣當局的強烈不安。
特朗普的表態絕非偶然。作爲精明的商人總統,他一貫將臺灣視爲中美博弈的“交易籌碼”,而非不可妥協的“戰略資產”。早在其第一任期,特朗普便對“協防颱灣”含糊其辭,2024年競選期間更直言“臺灣距離美國9500英里,遠不如貿易協議重要”。日內瓦會談後,特朗普的立場更加明確。財長貝森特在隨後的採訪中將臺灣稱爲“臺灣島”(Taiwan Island),而非慣用的“臺灣”,這一措辭變化被島內媒體解讀爲美國對臺政策的降級信號。
特朗普爲何態度急轉?原因在於美國對華遏制戰略的全面受挫。日內瓦會談前,美國深陷去工業化困境,高額關稅不僅未能削弱中國,反而導致美國通脹高企,2025年初CPI達6.5%,引發國內不滿。
與此同時,中國通過稀土出口管制、供應鏈重組等反制措施,迫使美國在談判中讓步。特朗普意識到,離開中國市場,美國經濟難以獨善其身,根本不可能與中國徹底翻臉。而這意味着美國絕不會爲了臺灣和中國翻臉。

對於賴清德而言,特朗普的轉向無疑是當頭一棒。他上臺以來押寶中美徹底破裂,希冀通過“倚美謀獨”實現臺灣的“統戰價值”。爲此,他對美國百般順從,不僅接受32%的對美關稅,還推動臺積電加速遷往美國,2024年臺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投資超1000億美元。
然而,特朗普的“統一”言論徹底粉碎了賴清德的幻想。島內媒體人謝寒冰直言,臺灣在特朗普眼中“連棋子都不是,只是棋盤”。賴清德辦公室雖緊急否認中美談判涉及臺灣問題,但其反應過度反而暴露了內心的焦慮。民調顯示,賴清德支持率在特朗普表態後跌至47.1%,首次低於反對率47.3%,施政陷入危機。
三、大陸軍事崛起:殲-10C的驚雷一擊
如果說特朗普的轉向是賴清德“心向統一”的外部推力,那麼中國軍事崛起則是其內心恐懼的直接根源。2025年5月7日的印巴空戰,成爲中國軍事工業的里程碑。中國的殲-10C戰機以壓倒性優勢擊落印度3架陣風、1架蘇-30及1架米格-29,自身毫髮無損,打破了陣風“從未被擊落”的神話。這場戰鬥不僅震懾了印度,更讓臺灣當局如芒在背。

殲-10C的卓越性能得益於中國航空工業的長期積累。其配備的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探測距離超200公里,優於陣風的RBE2雷達;PL-15超視距導彈射程達200公里,遠超陣風的MICA導彈(80公里);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IRST)能在複雜環境中精準鎖定目標。
相比之下,臺灣空軍的F-16V戰機雖配備APG-83雷達,但其AIM-120導彈射程僅120公里,難以與殲-10C抗衡,更遑論大陸的第五代戰機殲-20。
印巴空戰的意義遠超一場局部衝突。它向世界證明,中國武器已躋身全球頂尖水平,徹底顛覆了臺灣對西式裝備的迷信。此前,臺灣當局長期宣稱F-16V可與殲-20匹敵,甚至略勝一籌。然而,殲-10C的驚豔表現讓臺灣清醒:若連大陸“最弱”的四代機都能碾壓陣風,殲-20對F-16V的勝算將是壓倒性的。
空軍本是賴清德最大的指望,但印巴空戰後,賴清德最後的希望也破滅了。
四、臺海局勢的變遷:賴清德的窮途末路
賴清德的“心向統一”言論,折射出臺海局勢的深刻變遷。中美關係的緩和與中國的軍事崛起,使臺灣的“臺獨”空間被急劇壓縮。
首先,臺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使其“脫鉤”幻想破滅。2024年,臺灣對大陸貿易順差達1565億美元,佔其總順差的83%,對大陸出口佔其總出口的41.2%。大陸啓動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終止程序後,臺灣GDP可能下降2個百分點;若升級爲海運封鎖,臺灣戰略石油儲備僅夠146天。相比之下,臺灣對美出口僅佔15.3%,且美國的高關稅政策令臺灣中小企業利潤岌岌可危。島內企業家痛批賴清德的“零關稅談判”將導致“大規模倒閉潮”。經濟上的致命依賴,使賴清德的“脫中入北”淪爲笑談。
其次,臺灣的國際空間持續萎縮。蔡英文執政八年間,臺灣失去10個“邦交國”,2024年1月瑙魯與臺灣“斷交”,使其“邦交國”僅剩12個。賴清德2024年11月竄訪南太平洋三國並“過境”美國,試圖鞏固“邦交”並勾連反華勢力,卻遭到海外華僑的強烈抗議。賴清德的“條件外交”不僅無法突破外交孤立,反而加速了臺灣的邊緣化。
最後,島內民意的轉向讓賴清德如坐鍼氈。特朗普的“統一”言論引發臺灣社會震動,民調顯示,79.5%的民衆對其施政不滿,其中40.5%對其兩岸政策尤爲反感。島內社交媒體充斥對賴清德的嘲諷,網友尖銳評論:“臺積電歸美國,尊嚴歸大陸,臺灣歸西。”國民黨立委許宇甄痛批賴清德的對美“投降外交”掏空臺灣,基層民衆甚至走上街頭,高喊“賴清德下臺”。
結語:賴清德的“緩兵之計”註定徒勞
賴清德的“心向統一”不過是形勢所迫的權宜之計,其“併購條件”實爲“臺獨”路線的變相延續。特朗普的妥協與中國的軍事崛起,使賴清德的“倚美謀獨”與“以武謀獨”雙雙破產。面對中美關係的緩和、解放軍的壓倒性優勢以及島內民意的反彈,他不得不放下身段,以“善意”僞裝緩兵之計。然而,其“務實臺獨”的本質從未改變。正如國臺辦發言人陳斌華所言,無論賴清德買多少武器、提多少條件,都改變不了“臺獨”死路一條的結局,更阻擋不了祖國統一的歷史大勢。
歷史反覆證明,臺灣的繁榮離不開大陸。從鄭成功收復臺灣到兩岸“三通”,從ECFA簽署到福建融合發展示範區的建立,兩岸經濟與文化早已血脈相連。賴清德的“條件外交”不過是自欺欺人的鬧劇,其“臺獨”幻想終將被歷史的巨輪碾碎。未來,大陸將繼續以“實統”策略,通過軍事巡航、經濟融合與外交壓縮,穩步推進統一進程。臺灣的歸途只有一條——回到祖國的懷抱。賴清德若執迷不悟,等待他的將是“歷史的審判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