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三年,俄烏首次直接和談,澤連斯基卻壓根沒等來普京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點右上方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2025年5月11日,紅場閱兵剛落幕,送走中國貴賓沒多久,克里姆林宮便投下一顆外交“重磅炸彈”。
建議俄烏雙方於5月15日在伊斯坦布爾重啓無條件和談。
令人意外的是,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迅速回應。
但有一個條件,除了俄羅斯總統普京,他不會和俄方代表團的任何成員會談。
但15日普京缺席會談。
三年苦戰,是否終於迎來轉機?

俄羅斯爲何主動拋出“和談牌”
在戰爭進入2025年春天的泥淖之際,俄羅斯總統普京於5月11日主動提出恢復談判。
時間是5月15日,地點是伊斯坦布爾,口號則是“無條件”“嚴肅”“全面”。
從語言上看,這無疑是俄方近年來最“溫和”的一輪表態。
不過,普京的“和談”倡議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基於戰場現實的深刻判斷。
2025年5月時,俄烏戰事已進入第3年。
雙方在長達600英里的戰線上呈現全面膠着狀態。
儘管俄軍在頓巴斯方向取得局部進展,但總體上始終無法形成突破性勝利。
更關鍵的是,這種戰場消耗已讓俄羅斯難以承受長期戰爭的代價。
2024年春季,俄方共徵兵15萬人,這一數字從側面反映出人員儲備的緊張。
同時,烏克蘭使用低成本無人機對俄後方展開持續襲擾,雖然無法從根本改變戰局,卻成功消耗俄方的防空資源並拉長戰線疲勞。
換句話說,俄軍當前已經無法“再打一輪大勝仗”,繼續作戰的邊際收益遞減,若強行推進只會加劇資源消耗與國內不滿。
與此同時,紅場閱兵期間,普京高調展示“國家意志”與“勝利敘事”,但在閱兵場外,俄羅斯面臨的是愈發嚴峻的國內經濟與外交環境。

首先是制裁壓力。
儘管俄羅斯通過“繞道”貿易、石油折扣銷售等方式緩衝了部分損失,但關鍵領域如高科技設備、金融服務、航空航天仍受限。
此外,能源出口雖爲經濟支柱,但歐洲市場大幅縮水,亞洲市場增長也不足以完全彌補損失。
國內通脹壓力與財政支出緊張並行,民衆對戰爭的“激情期”早已過去。
在這種背景下,普京希望藉助“無前提重啓談判”的姿態,爭取外交主動權。
尤其是向歐洲釋放“和平誠意”,試圖瓦解西方陣營對烏援助的統一立場,推動部分制裁緩和。

而且,選擇伊斯坦布爾並非偶然。
2022年俄烏衝突初期,土耳其就曾承辦和平談判,此地既有外交傳統,也兼具中立氛圍。
而2025年5月12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主動提出願意主辦談判,也爲俄羅斯提供了一個理想的舞臺。
普京選擇此時出手,既利用土耳其與西方間的戰略張力,藉機打破歐美主導的談判格局。
又有望塑造出“和平締造者”的個人形象,爲接下來的外交斡旋贏得時間和輿論支持。
烏克蘭爲何願意赴約
表面上看,澤連斯基在回應普京提議時所展現的“主動出擊”似乎是戰略上的強硬,實際上卻是步步爲營、危機應對。
從2023年底開始,烏克蘭的“春季反攻”被寄予厚望,然而戰果極爲有限。
而根據2025年4月的戰報,烏軍在哈爾科夫州北部的反攻行動幾乎陷入停滯。
而此時烏軍不僅兵員枯竭、彈藥緊張,西方援助也明顯縮水。
例如,美國轉向“有償援助”,並將部分軍援延遲發放,德國則以保密方式悄然減少武器運輸。
在戰場失利的同時,澤連斯基政府在國內也陷入合法性危機。
2025年3月,其推動“戰時選舉”,意圖通過“再授權”重建政權基礎,但若反攻繼續失敗,這場選舉反而可能變成反對派攻擊的口實。
因此,2025年5月11日澤連斯基接受和談,不是戰略轉折,而是“以攻爲守”。
既向國內展示“和平選項”已被爭取,又對外釋放“理性與開放”的信號,爲自己贏得政治喘息空間。

如果說俄羅斯是“被戰場困住”,烏克蘭則是“被盟友拽上談判桌”。
普京提出談判當天,特朗普隨即通過社交媒體發佈明確指令,積極督促烏克蘭同意。
這一公開施壓姿態極其罕見,幾乎等於“命令澤連斯基出席”。
原因不難理解。
當前,美國財政赤字高企,國內對外援助的不滿聲日漸高漲。
特朗普本人正在重塑“和平締造者”形象,力圖在2025上臺後的全球舞臺上展開“大交易”。
烏克蘭戰爭正是他想“關閉”的地緣政治賬本。
更重要的是,美國判斷俄烏戰局短期內難有改變,繼續援助成本高昂,而以“停火換時間”反倒可能實現戰略止損。
因此,澤連斯基即便心有不甘,也不得不接受現實,在美國的強壓之下轉向談判。

除了美國,歐洲的態度也在悄然變化。
德、法、英、波四國聯合發佈聲明,呼籲俄羅斯在5月12日起實施爲期30天的停火,否則將考慮新一輪制裁。
但這其中隱含着另一層信號:西方正在構建“先停火、再外交”的新框架,而不再強調“徹底打贏”。
在此背景下,烏克蘭若再拒絕談判,恐將面臨“被邊緣化”的局面。
因此,澤連斯基此舉,某種程度上是“搶佔主動權”式的被動服從。

“凍而不解”仍是大概率結局
從表面看,2025年5月的這輪和談似乎具備一些積極條件,俄方主動示好,烏方明確赴會,土耳其提供平臺,美歐表達支持。
但問題在於,俄烏雙方在覈心議題上的立場幾乎沒有任何變化。
俄羅斯堅持“新現實”,要求國際社會承認其已控制的克里米亞與烏東四州領土歸屬,並要求烏克蘭“非軍事化”,更不要再提北約入盟。
烏克蘭則堅決主張恢復1991年邊界,不接受任何領土讓渡,也不願放棄與西方軍事合作。
可以說,真正的“底線”對撞,根本無從調和。
此外,澤連斯基要求“30天全面停火”作爲前提,而俄方僅表示“願在談判過程中達成停火協議”。
這意味着2025年5月15日的這場談判,恐怕也只是爲後續拉鋸做準備,而非真正進入實質性磋商。

而且,這次談判能否成功推進,還取決於美國的態度。
但特朗普政府的意圖極其現實,那就是不是爲烏克蘭爭取勝利,而是爲自己爭取形象。
這決定了即便停火達成,其內核也只是一次“暫時凍結”。
更爲重要的是,澤連斯基明確表示只和普京談,但是此次會談,普京缺席,談判結果能如雙方意嗎?
同時,歐洲雖然希望緩和局勢,但其軍援系統並未完全斷絕,且烏方與西方仍存在信息共享與遠程武器協作。
這對俄方來說,“你們在談判,我還在挨炸”。
至於監督機制,目前尚無可信中立第三方介入。
若無土耳其、聯合國等更明確監督協議落實,各方恐怕仍會在灰色地帶採取“策略性違反”,談判脆弱性極高。
最可能情形是衝突“冷卻”,但和平遙遙無期。
但這或許是各方當前都能接受的“最壞中的最好”方案。
對俄羅斯而言,可穩固已控領土,緩解制裁壓力。
對烏克蘭而言,贏得戰場修整時間,維繫國際支持。
對美國而言,塑造“調停形象”同時降低財政負擔。
對歐洲而言,控制局勢外溢,保護本土經濟安全。
但真正意義上的持久和平,還需要結構性妥協,而非戰術性暫停。
這,是未來更大的考驗。
參考文獻:
美國施壓烏克蘭談判,歐洲威脅俄羅斯停火,澤連斯基稱週四在土耳其等普京,環球網,2025-05-13
澤連斯基批准美烏礦產協議,稱願與普京直接會談,馬克龍:普京提議“只是第一步”,每日經濟新聞,2025年05月13日
普京缺席土耳其會談,澤連斯基這場“獨角戲” 如何談,上游新聞,2025-05-15
普京未赴土耳其與澤連斯基和談,新華社新媒體,2025-05-15
俄烏今天在土耳其談判,誰去?澤連斯基稱“只和普京談”,特朗普說“可能會去”,環球網,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