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證據:這個習慣真能抗癌,效果堪比藥物

「運動有益健康」「運動能提高生活質量」「運動能防癌抗癌」……
類似的話你可能已經聽到耳朵磨出繭子了,但有個問題,或許一直藏在心裏沒有問出來:
都說運動有用,到底多有用啊?特別是癌症,運動能頂多大事兒?
(不能是蘭博基尼 10 元代金券吧?)

圖源:網絡
這個問題,科學上講,確實……不太好回答。
但是!這次真有醫學家把臨牀研究做出來了,醫學頂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前不久發佈了一項跨度近 15 年、覆蓋 889 名結腸癌患者的大型臨牀試驗[1],答案令人振奮:
運動能大大減少癌症患者的死亡風險
研究人員甚至給出評價:「運動的效果,可能堪比一些抗癌藥物。」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是個什麼研究,憑啥敢這麼誇運動!?
運動是一種「抗癌處方」
死亡風險降低近 30%
「運動抗癌」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但——
以前大多是觀察性研究:比如「愛運動的人活得更久」,聽起來很美對吧?
但有個問題——愛運動的人,也可能喫得更健康、作息更規律、有錢有閒身體好……

這就很難說明白,到底是運動有用,還是有些人本來就更健康。所以,這類研究往往只能說明「可能存在關聯」(limited suggestive evidence),卻難以確立明確的因果關係。
新研究不一樣,這是全球首個運動與癌症治療的 III 期隨機對照試驗(RCT)。RCT 是公認的醫學研究的「金標準」,意味着結果更具說服力、更接近真實因果。
規模大、標準嚴、時間長就不說了,更關鍵的是:
✅ 參與者是明確的癌症術後患者(基礎患病情況相對更一致);
✅ 儘量控制只有運動這一個變量;
✅ 最硬核的終點:癌症有沒有復發?人還在不在世?
這次,終於可以拍着胸口說一句:運動不是「看上去有點用」,是真的很有用!

圖源:網絡
889 名結腸癌術後患者被隨機分爲兩組:
● 一組拿到「健康建議」小冊子,由患者自主發揮;
● 一組進入爲期 3 年的「定製運動計劃」,配套有行爲指導、專業督促和跟蹤。
第一年:每兩週一次面對面帶練 + 個性化指導;後兩年:每月線上或電話隨訪;全程還有設定目標、制定計劃、解決障礙等行爲支持工具,幫助建立起「能堅持的運動習慣」。
這套「由密到疏」「從陪練到放手」的結構化設計,是打破「知道運動好但動不起來」魔咒的關鍵。
只要堅持運動,就會逐漸愛上運動

圖源:YouTube
項目和強度也不復雜,快走、騎車、慢跑都可以,每週中等強度有個幾小時就夠。
三年堅持、八年追蹤後,運動的抗癌答卷非常亮眼:
✅ 運動組癌症復發、死亡風險降低 28%;
✅ 運動組活得更久的人,多了 37%;
對於癌症這個醫學老大難問題,能把復發和死亡風險降低近 30%,是非常厲害的效果了。

運動組的無病生存率更高,且差距在術後一年後開始逐漸拉大
即運動可以降低腫瘤復發風險

運動組存活比例更高,越到後期,差距越明顯
即運動可以降低死亡風險
除了活得更久,運動組患者在身體狀態上也明顯更好。
而且研究人員還發現,兩組在體重和腰圍上沒有什麼變化,說明抗癌不是靠減肥帶來的副效果。
也就是說:只要動起來,身體就能真的變強!
不妨礙咱們喫

圖源:網絡
這項研究讓「運動」成爲手術、化療、放療外,值得認真考慮的第四種癌症干預方式。
而且它的副作用非常小,除了少數患者出現肌肉骨骼不適外,幾乎沒有嚴重不良事件。
運動,是一種有效的抗癌處方!
有些朋友可能要問了:研究說的是術後癌症患者,跟我這種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