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個特徵的年輕人,“心梗”風險更高

心梗並非老年人“專屬病”,近年來,年輕人突發心梗的病例有所增加,但因爲忽視了日常防護,或無法及時識別預警信號,可能延誤了治療。

一項新研究顯示,在導致中青年心梗的衆多風險因素中,“肥胖”憑實力位列榜首。
《生命時報》綜合專家觀點,分析胖是怎麼摧毀心臟的,並總結除了減肥之外的護心方法。
“胖”成中青年心梗首因
在誘發中青年急性心梗的“黑名單”上,肥胖已力壓吸菸、高血壓,成爲首要風險因素。這是近日《歐洲心臟雜誌》子刊上一項新研究得出的結論。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等機構學者還發現,45~59歲人羣是急性心梗的高發羣體,74.8%的中青年急性心梗患者至少有一種危險因素。

在我國,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率近些年也有上升趨勢。2023年《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顯示,35~55歲心梗患者中,超重或肥胖佔比高達68.5%,超過高血壓(52.1%)和吸菸(49.7%)。
世界心臟病聯盟2024年發佈的《青年心血管病預防指南》強調,肥胖可通過多重機制直接損害血管,是“最易被低估的代謝性危險因素”。
胖是怎麼誘發心梗的
心肌梗死是由於給心臟供血的主要血管冠狀動脈發生嚴重堵塞,導致心肌缺血、壞死,從而引起胸痛、呼吸困難、暈厥甚至猝死等臨牀表現。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陳志衝介紹,近日該院心內科救治了一名28歲的心肌梗死患者,體重122公斤,飲酒後突發胸痛,伴大汗淋漓1小時,家屬緊急將其送到醫院。

陳志衝表示,在十餘年臨牀生涯中,遇到的因心梗死亡的最年輕患者僅26歲,罪魁禍首也是肥胖導致的多支冠狀動脈閉塞。
肥胖之所以能“促成”中青年心肌梗死,和以下幾個因素密切相關:
- 肥胖可導致脂肪細胞釋放遊離脂肪酸,抑制胰島素信號通路,引發糖脂代謝異常,加速動脈粥樣硬化。
- 內臟脂肪分泌的炎性因子,如白細胞介素6(IL-6)等,會促進血管內皮損傷和斑塊不穩定。
- 肥胖者心臟輸出量一般會增加30%~50%,使心臟長期處於高負擔狀態,久而久之導致心室肥厚,增加猝死風險。
- 肥胖者多合併夜間睡眠呼吸暫停,可增加夜間缺氧發生率。
除了減肥還能怎麼護心
男性腰圍超過85釐米,女性超過80釐米,體重指數[BMI=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大於23.9即爲超標。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林傑建議,腰圍和BMI超標的人,應儘快改變生活方式,管住嘴邁開腿,通過科學方法控制體重。
除了減肥,以下生活習慣也能幫助養護心臟。
調控飲食
少攝入精製糖和反式脂肪,如蛋糕、奶茶;多喫燕麥、蔬菜、豆類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降低膽固醇吸收;適量多喫含優質脂肪的食物,如深海魚、堅果。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陸浩表示,肉類可提供優質蛋白質,要喫但要控制總量,每天不超過120~200克,首選魚肉,然後是禽類,最後是紅肉。

增加運動
日常運動採取“高強度間歇訓練+抗阻訓練”的方式,前者比單純有氧運動更能燃燒內臟脂肪,後者包括深蹲、硬拉等複合動作,可提升肌肉代謝率。
提供一個方案可參考:每週3次抗阻訓練,配合2次高強度間歇訓練(如30秒衝刺+1分鐘慢跑交替),這種模式能在12周內減少15%的內臟脂肪。
管好習慣
中青年心肌梗死的危險因素不只肥胖,生活中建議戒菸限酒,加強對高血壓、糖尿病等可改變風險因素的管理。
睡個好覺
林傑表示,若每晚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會導致高血壓、冠心病、心梗等疾病風險大增。晚上11點前上牀睡覺,睡足7小時,睡前閱讀輕鬆書籍,代替玩手機、看電視。
保持心態
負面情緒也會影響到心臟健康。心情不好時,可通過深呼吸、冥想、音樂療法、八段錦、太極拳和瑜伽等手段減少壓力激素的分泌,治癒自己的情緒。
如果體重指數不低於27且合併血脂異常,2023版《中國肥胖防治指南》建議,在生活方式干預3個月無效後,遵醫囑考慮使用藥物或代謝手術等來減重。▲
本期編輯:王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