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後有這3個表現,說明你該「祛溼」了

來源: 更新:

臨近入伏,氣溫顯著升高,雨水增多,悶熱感進一步增強,溼氣容易侵襲人體。當溼氣入侵身體並紮根後,就會出現一些典型症狀。

《生命時報》綜合多位專家觀點,教你識別體內有溼氣的症狀,並給出應對方法。

晨起後3個表現,體內有溼氣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王兵表示,溼氣分外溼和內溼,外溼多因氣候潮溼、涉水淋雨、居住環境潮溼等外在的溼氣侵襲人體所致;內溼則是由於脾胃虛弱、脾失健運、水溼停聚所致。

因此,防止溼氣侵襲人體必須將外溼拒之體外,同時還需強健體魄,防止溼自內生。那麼,如何知道自身體內有沒有溼氣,可從以下方面判斷。

起牀時的狀態

早晨起牀時候身體困重,感覺頭有東西裹着,或覺得身上有東西包着。中醫講“溼重如裹”,這種被包裹着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溼氣的感受;小腿發酸、發沉,也是體內有溼氣的典型特徵。

大便的狀態

大便都很黏膩、不成形,容易粘在馬桶上,不易衝乾淨,是體內有溼的表現。大便正常,一張手紙就可擦乾淨,但體內有溼的人,要3~5張才能擦淨;如果大便不暢且不成形,說明溼氣很重。

舌苔的狀態

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溼潤,則說明體內有寒溼;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則說明體內有溼熱。

不同部位“溼”,症狀不同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一歌表示,溼邪還有一個可怕之處,就是剛侵犯人體時不易被察覺,很多人直到出現多種病變才意識到它的存在。

其實,溼藏在不同部位症狀不同,瞭解具體表現,有助及早揪出這個“危險分子”。

溼在脾胃

容易食慾不振、腹脹腹痛、打嗝泛酸、大便不成形、身體困重、皮膚溼疹等。

建議:注重健脾和胃、化溼和中,可以適當食用山藥、薏米、紅豆、紅棗、扁豆、冬瓜、山楂、雞內金、豌豆芽等。同時,還要避免過度進食辛辣油膩、生冷高糖的食物。

溼在肝膽

會導致失眠多夢、暴躁易怒、出汗增加、關節腫痛、易抽筋、口苦口臭、頭髮油膩等症狀。

建議:注重疏肝利膽、清熱化溼,可以適當食用玫瑰花、薄荷、酸棗仁、薺菜、黃花菜、綠豆等。同時,要避免過度飲酒和食用辛辣食物。

溼在肺

會出現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

建議:注重宣肺化痰、止咳平喘,可以適當食用金桔、梨子、百合、杏仁等。同時,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清新,避免吸入有害氣體和灰塵,沙塵暴或霧霾天氣時,出門最好佩戴口罩。

溼在腎

多表現爲小便混濁、尿頻尿急、腰膝痠軟、手腳冰涼、夜尿多等。

建議:注重補腎利水、溫陽化氣,可以適當食用枸杞、豇豆、栗子、核桃、黑大豆、桑葚、覆盆子等。同時,避免過度勞累和房事過度。

溼在心

典型症狀是焦慮煩躁、嗜睡、健忘、記憶力差、頭重腳輕、心慌心悸等。

建議:可採用中醫傳統療法來祛溼安神,如拔罐、艾灸、刮痧等。同時,減少攝入高糖高油食物,多喫蔬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適量運動,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過度勞累。

夏天最忌盲目祛溼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風溼病科副主任醫師杜麗妍推薦一些簡便祛溼法:

飲食調理

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冷飲等,減少脾胃負擔。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祛溼功效的食物,如薏仁、芡實、白扁豆、山藥、茯苓等。

調整生活習慣

居住和工作環境要保持良好通風,如果過於潮溼,可以使用除溼機或放置乾燥劑。保證充足的睡眠,堅持適量運動,以促進氣血運行,增強脾胃功能,幫助身體排出溼氣。

中醫干預

因脾胃溼熱而口臭的人,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清胃散、黃連溫膽湯等方劑,清熱利溼、和胃降濁;對於肝膽溼熱引起的腋下臭,可選用龍膽瀉肝湯清利肝膽溼熱;對於溼熱下注的腳臭,常用四妙丸清熱利溼。

還可每晚泡腳祛溼,建議在泡腳水中加點有祛溼功效的中藥,如艾葉、花椒、生薑等,效果更佳。每次泡15~20分鐘,以微微出汗爲宜。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主任醫師李帷表示,“祛溼”是中醫養生的高頻詞彙之一,但有些人並不適宜祛溼。

  • 手足心發熱、口乾舌燥的陰虛體質人羣,使用溫燥祛溼的藥物或食物,會進一步傷陰,導致虛火更旺,出現煩躁、失眠等症狀。
  • 月經量少、面色萎黃、脣甲色淡等血虛體質的人,要慎用祛溼之法,盲目祛溼可能會耗傷氣血,使血虛加重。
  • 妊娠期女性不能祛溼,老年人和小孩因爲臟腑功能較弱,也不能盲目祛溼,以免傷及正氣。▲

本期編輯:鄧玉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