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囊腫:身體裏的“良性小水泡”軍
簡單來說,多發性囊腫就是身體某個器官或多個器官裏同時長出多個囊腫。這些囊腫就像一個個“小水泡”,外層是薄薄的囊壁,裏面包裹着液體或半固體物質。與單一囊腫相比,多發性囊腫的特點是“數量多”,可能分散在器官的不同部位,也可能集中成簇。值得慶幸的是,90%以上的多發性囊腫都是良性的,不會像腫瘤那樣瘋狂侵犯周圍組織,惡變的概率極低。但這並不意味着可以完全忽視——如果囊腫長得太大或位置特殊,可能會壓迫周圍組織,引發不適甚至影響器官功能。
一、多發性囊腫愛“盯”哪些部位?
1.肝臟:無聲的“囊腫窩”
肝多發性囊腫很常見,尤其在中老年人中高發。多數人一輩子都不會有症狀,往往是體檢做B超時偶然發現。囊腫小時(直徑<5釐米)幾乎不影響肝功能,但若囊腫扎堆長大(直徑>10釐米),可能會壓迫肝臟或周圍器官,出現腹脹、右上腹隱痛。
2.腎臟:可能“遺傳”的囊腫羣
腎多發性囊腫分兩種:一種是單純性腎囊腫,隨年齡增長髮病率上升,與遺傳無關;另一種是多囊腎,屬於遺傳性疾病(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爲主),囊腫會隨年齡逐漸增多、增大,可能破壞腎功能,嚴重時會導致腎衰竭。

3.卵巢:育齡女性的“小麻煩”
卵巢多發性囊腫在育齡女性中多見,常與激素波動有關。比如“多囊卵巢綜合徵”就會出現多個小囊腫,可能伴隨月經不調、排卵異常等問題;而生理性的濾泡囊腫則可能隨月經週期自行消失。
二、爲啥會得上多發性囊腫?
1.先天性因素:基因在“搞事”
部分多發性囊腫與遺傳相關,比如多囊腎、多囊肝,往往家族中會有類似病例。這類囊腫在出生時就已存在,只是初期很小,隨着年齡增長逐漸顯現。
2.後天性因素:生活習慣與環境影響
感染:器官發生慢性炎症時,黏膜或組織受損,可能形成囊腫,比如慢性胰腺炎可能引發胰腺囊腫。
外傷:器官受到撞擊、手術等創傷後,局部組織出血或滲出,可能包裹形成囊腫。
激素紊亂:女性卵巢囊腫常與雌激素、孕激素波動有關,長期熬夜、壓力大可能加重激素失衡。
老化:隨着年齡增長,器官組織退化,腎小管、肝內膽管等結構異常,可能形成單純性囊腫。

三、身體出現這些信號,可能是囊腫在“提醒”
1.腹脹、腹痛
囊腫長大後壓迫周圍組織,比如肝囊腫壓迫胃腸道會腹脹,腎囊腫牽拉腎包膜會腰痛。
2.器官功能異常
多囊腎可能導致夜尿增多、高血壓;卵巢囊腫可能引發月經紊亂、不孕。
3.局部包塊
少數情況下,囊腫長得太大,能在腹部摸到軟軟的包塊,按壓時可能有輕微痛感。
4.併發症信號
若囊腫破裂,會突發劇烈腹痛;若合併感染,可能出現發熱、寒戰。
四、怎麼確診多發性囊腫?
1.超聲(B超)
最常用的初步檢查,能快速發現囊腫的位置、數量和大小,價格便宜且無創傷。
2.CT或磁共振(MRI)
比超聲更清晰,能明確囊腫與周圍組織的關係,判斷是否有惡變風險(如囊壁增厚、有實性成分)。

3.實驗室檢查
懷疑腎功能受損時,會查尿常規、血肌酐;懷疑卵巢囊腫時,可能查性激素六項、腫瘤標誌物(如CA125)。
五、多發性囊腫該怎麼治?不是所有都要“一刀切”
1.無症狀、小囊腫:定期觀察即可
如果囊腫直徑<5釐米,且沒有任何不適,只需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超聲複查,監測大小變化,無需特殊治療。
2.有症狀、大囊腫:對症處理
穿刺引流:囊腫較大(直徑>5釐米)且有壓迫症狀時,可通過穿刺抽出囊內液體,再注入藥物使囊壁閉合,創傷小、恢復快。
手術治療:若囊腫反覆增大、穿刺效果差,或懷疑有惡變可能,需手術切除(如腹腔鏡下囊腫去頂術)。多囊腎若發展到腎衰竭,可能需要透析或腎移植。
3.別信偏方!這些行爲要避免
有人聽說“中藥能消除囊腫”,盲目服用含不明成分的藥物,可能損傷肝腎功能;也有人試圖通過按摩、熱敷“消除”囊腫,反而可能導致囊腫破裂。囊腫一旦形成,藥物無法徹底消除,不要輕信非正規治療。
總的來說,多發性囊腫更像身體裏的“良性居民”,多數時候相安無事。只要定期監測、科學應對,不用過度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