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又“鬧脾氣”?幾招簡單操作,讓它乖乖聽話

來源: 更新:

肚子疼是生活中極爲常見的不適症狀,、飲食不當、腹部着涼等多種原因。不同原因引發的肚子疼,緩解方式也有所不同。盲目處理可能無效甚至加重症狀,因此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採取針對性措施。以下從常見誘因出發,介紹實用的緩解方法。

一、飲食不當引發的肚子疼:調整飲食+溫和護理

(一)消化不良導致的脹痛

喫太多油膩、辛辣或生冷食物,容易加重腸胃負擔,引發消化不良,表現爲腹部脹痛、有飽脹感,有時還伴有噯氣。此時應立即停止進食,讓腸胃得到休息。可以順時針輕柔按摩腹部,每次5-10分鐘,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

也可適當飲用溫熱水或淡茶水,稀釋胃內食物濃度,緩解脹痛。避免喝碳酸飲料、咖啡或喫甜食,這些會刺激胃酸分泌,加重不適。若症狀較輕,休息1-2小時後通常會緩解;若脹痛明顯,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健胃消食片、多潘立酮等促消化藥物。

(二)食物中毒引起的痙攣性疼痛

食用變質食物後,細菌或毒素刺激腸道黏膜,會引發腹部痙攣性疼痛,常伴有腹瀉、嘔吐。此時應暫停進食,避免加重腸胃刺激。可少量多次飲用溫開水或淡鹽水,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防止脫水。

不要盲目使用止瀉藥,輕度腹瀉其實是身體排出毒素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若嘔吐、腹瀉頻繁,出現口乾、尿少等脫水症狀,需及時就醫,通過靜脈補液等方式治療。

二、腹部着涼導致的肚子疼:驅寒保暖+溫和調理

腹部受涼後,腸道平滑肌會因寒冷刺激收縮痙攣,引發陣發性疼痛,痛感多爲絞痛,有時伴有腹瀉。此時首要措施是保暖,可穿上保暖衣物或用熱水袋熱敷腹部(溫度控制在40℃左右,避免燙傷),熱敷能促進腹部血液循環,緩解平滑肌痙攣。

也可飲用生薑紅糖水,生薑的溫熱屬性能驅散寒氣,紅糖則補充能量,適合受涼後輕微肚子疼的情況。同時注意休息,避免再次受涼,一般保暖後1-2小時疼痛會逐漸減輕。

三、腸道功能紊亂引發的肚子疼:調節腸道+穩定狀態

(一)腸易激綜合徵導致的疼痛

腸易激綜合徵患者常因情緒緊張、壓力大或飲食刺激,出現腹部隱痛、墜脹感,伴有排便習慣改變(如腹瀉或便祕)。這類疼痛多與腸道敏感性增加有關,緩解重點在於調節腸道功能和情緒。

可嘗試深呼吸或冥想,放鬆身心,減輕腸道痙攣。飲食上避免誘發食物(如乳製品、豆類等易產氣食物),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麪條。症狀明顯時,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解痙藥(如顛茄片)或益生菌,調節腸道菌羣,改善不適。

(二)便祕引發的腹部脹痛

長期便祕會導致糞便堆積在腸道內,引發腹部脹痛,按壓時痛感明顯。緩解關鍵在於促進排便,可先嚐試順時針按摩腹部,力度適中,每次10分鐘,刺激腸道蠕動。

也可適當增加飲水量,每天喝1500-2000毫升溫水,潤滑腸道。若便祕較嚴重,可使用開塞露輔助排便,但不宜頻繁使用,以免產生依賴。日常應多喫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糧,預防便祕復發。

四、疾病因素導致的肚子疼:及時就醫+規範處理

(一)腸胃炎引發的疼痛

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腸胃炎,會出現腹部持續性疼痛,伴有噁心、嘔吐、腹瀉、發熱等症狀。此時應避免自行用藥,尤其是抗生素,需就醫明確病因後再治療。

患病期間以清淡流質飲食爲主,如米湯、麪湯,減輕腸胃負擔。若伴有發熱,可採用物理降溫(如溫水擦浴),體溫超過38.5℃需遵醫囑服用退燒藥。

(二)其他器質性疾病引起的疼痛

闌尾炎(右下腹轉移性疼痛)、膽囊炎(右上腹疼痛,可放射至右肩)、尿路結石(腰部或下腹部絞痛,伴有尿頻、尿痛)等疾病,也會引發肚子疼。這類疼痛通常較爲劇烈,且持續不緩解,還可能伴有發熱、黃疸等症狀。

出現此類情況必須立即就醫,通過血常規、B超等檢查明確診斷,必要時需手術治療。切勿自行服用止痛藥,以免掩蓋病情,延誤治療時機。

緩解肚子疼的關鍵在於明確誘因,針對性處理。飲食不當或着涼引發的輕度疼痛,可通過調整飲食、保暖、按摩等方式緩解;疾病導致的肚子疼則需及時就醫。若肚子疼持續不緩解、伴有發熱、嘔吐、便血等症狀,務必儘快就診,以免延誤病情。記住,緩解肚子疼不能盲目硬扛,科學應對纔是關鍵。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