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指標一旦高了,心血管病風險飆升(不是壞膽固醇)

哪些指標能輔助判斷心血管疾病風險?很多人可能會看體檢報告裏的膽固醇、甘油三酯等血脂指標。
然而,你可能會忽略“脂蛋白(a)”,一項對我國280萬人的研究發現,這個指標高可能與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

《生命時報》邀請專家,解讀脂蛋白(a)的風險警戒線,並告訴你它與其他血脂指標的不同之處。
受訪專家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急診危重症中心主任醫師 賀曉楠
長春市二道區人民醫院內科副主任醫師 鄭淑娟
涉290萬國人研究:兩成人脂蛋白(a)高
近些年,體檢報告單中的一項血脂指標——脂蛋白(a)引發多方關注。《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新刊發的中國大規模研究顯示,近兩成成年人的脂蛋白(a)高於正常值。該研究樣本涉及我國30個省份近290萬名體檢人羣。

脂蛋白(a)(英文簡寫爲Lp-a)擁有獨特的複合型結構:
- 一方面,它的油脂核心由膽固醇酯構成,類似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會在血管壁堆積,像水管污垢一樣慢慢堵塞血管通道。這些油脂還會發生氧化反應,像鐵生鏽一樣加速動脈粥樣硬化。
- 另一方面,脂蛋白(a)的外層還裹着兩種特殊蛋白“外衣”,分別是載脂蛋白(A)、載脂蛋白B100,扮演炎症和凝血雙重角色。
- 當兩者聯手作案時,會激活血管細胞裏的警報系統,迫使血管平滑肌細胞瘋狂生長、到處遷移,進而加固斑塊、堵塞血管,引發心梗、腦梗等心血管事件。
研究數據顯示,脂蛋白(a)的最高“警戒線”爲30毫克/分升。
上述研究發現,我國成人脂蛋白(a)高於30毫克/分升的患病率爲18.67%;與脂蛋白(a)正常者相比,數值在30~50毫克/分升者、高於50毫克/分升者在以下疾病的風險分別上升:
30~50毫克/分升 | 高於50毫克/分升 | |
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增加 | ↑11% | ↑15% |
頸動脈斑塊 | ↑15% | ↑32% |
亞臨牀腦梗死 | ↑9% | ↑10% |
冠脈鈣化 | ↑11% | ↑19% |
全球多項研究發現,脂蛋白(a)不僅與動脈粥樣硬化、鈣化性主動脈瓣疾病等心血管疾病有關,還可能暗中推高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和癌症風險,甚至與2型糖尿病存在關聯。
脂蛋白(a)主要取決於遺傳基因
傳統血脂指標——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又稱壞膽固醇)已被公認爲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脂蛋白(a)有哪些不同呢?
脂蛋白是血液中負責轉運脂肪成分的蛋白脂肪複合體,其組成成分包括蛋白質、膽固醇、甘油三酯等。根據其中蛋白質種類和脂肪比例的不同,分爲低密度脂蛋白、中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
脂蛋白(a)作爲一種新發現的脂蛋白,和大家熟知的低密度脂蛋白一樣,都是富含膽固醇的脂蛋白,不過,其蛋白質種類與低密度脂蛋白略有差別。
脂蛋白(a)由肝細胞產生,能夠將脂肪轉移到肝外組織,包括血管壁在內,因此可能引起動脈粥樣硬化。
並且,與低密度脂蛋白相比,脂蛋白(a)與血管壁的結合更加牢固,造成的動脈粥樣硬化更加嚴重。

脂蛋白(a)是常規生化指標中的一項,通常與甘油三酯、膽固醇等一起檢測。
- 若水平低於30毫克/分升,則相對安全;
- 若處於30~50毫克/分升,需通過飲食控制等生活方式干預;
- 若高於50毫克/分升,存在較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即使壞膽固醇達標,也需遵醫囑進行他汀類藥物治療,並密切監測指標波動。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原玥表示,脂蛋白(a)就像血管裏的膠水,主要由肝臟合成,其水平主要取決於遺傳基因,受年齡、性別、飲食、環境、藥物等影響較小。
5類人要重點查脂蛋白(a)
2021年12月,北京心臟學會多位專家聯合發佈《脂蛋白a與心血管疾病風險關係及臨牀管理的專家科學建議》,提出以下幾類人應定期檢測血清脂蛋白(a):
1.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極高危人羣;
2.有早發心血管病家族史的人(男性<55歲,女性<65歲);
3.直系親屬血清脂蛋白a水平>90毫克/分升;
4.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或其他遺傳性血脂異常者;
5.鈣化性主動脈瓣狹窄患者。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劉健表示,由於脂蛋白(a)水平主要由遺傳基因決定,但部分非遺傳因素也會影響其水平,比如飲食、某些激素相關疾病(如甲亢、慢性腎病等)。
目前臨牀上還沒有降低脂蛋白a的針對性藥物。如果檢測發現脂蛋白a升高,更重要的是調整生活方式,飲食均衡(多喫蔬果、全穀物,少喫高脂肪、高糖、高鹽食物),規律運動,將血壓、血糖控制在合理範圍內。
血脂調控方面,需要在醫生指導下,對壞膽固醇進行強化治療。▲
本期編輯: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