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說:焦慮和抑鬱battle,贏的從不是它們,而是及時治療的你

來源: 更新:

在心理諮詢室裏,常有來訪者問:“醫生,焦慮症和抑鬱症,到底哪個更嚴重?”這個問題像問“發燒和咳嗽哪個更可怕”——看似簡單,卻藏着對兩種心理障礙的深層困惑。事實上,焦慮症和抑鬱症作爲全球最常見的兩種精神障礙,既有着本質區別,又常相互糾纏,它們的“嚴重程度”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而是需要從多個維度拆解的複雜命題。

一、從症狀內核看:兩種“心靈枷鎖”的不同傷害模式

1.焦慮症

焦慮症更像一場“過度預警的警報系統”。患者常被無明確對象的擔憂籠罩,比如“明天會不會出錯”“身體不舒服是不是大病”,伴隨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失眠等軀體反應。這種“持續緊張”像個不停響的鬧鐘,讓人時刻處於“備戰狀態”,時間久了,人會被耗得精疲力盡,但核心是“害怕壞結果發生”。

2.抑鬱症

抑鬱症則更像“心靈的能量抽乾機”。患者被低落情緒困住,對曾經喜歡的事提不起興趣,甚至喫飯、洗澡都覺得費力。他們常覺得“活着沒意義”,思維變得遲緩,像隔着一層霧看世界。如果說焦慮是“過度活躍的恐懼”,抑鬱就是“失去活力的絕望”——前者讓人“坐立難安”,後者讓人“動彈不得”。

單從症狀體驗看,兩者的痛苦形式不同:焦慮的痛苦是“尖銳的、持續的煎熬”,抑鬱的痛苦是“沉重的、瀰漫的窒息”,很難直接比較“誰更痛”,就像無法說“刀割和針扎哪個更難受”。

二、從社會功能影響看:兩種“生活攪拌機”的不同破壞路徑

1.焦慮症

焦慮症的“破壞”多是“慢性消耗”。比如社交焦慮者會因害怕被評價而回避聚會,久而久之疏遠朋友;廣泛性焦慮者會因過度擔憂工作細節而效率下降,甚至頻頻出錯。這種“因恐懼而回避”的模式,會慢慢壓縮生活空間,但患者往往還能維持基本的工作和家庭責任,只是活得很累。

2.抑鬱症

抑鬱症的“破壞”常是“急性癱瘓”。中度以上抑鬱患者可能連起牀、喫飯都成問題,更別說上班或照顧家人。有患者形容:“像被按在水底,想掙扎卻沒力氣,眼睜睜看着生活往下滑。”這種“失去行動力”的狀態,可能直接導致失業、家庭關係破裂,短期內對生活的衝擊更明顯。

但這不是絕對的。長期未治療的焦慮症可能發展成“驚恐障礙”,頻繁發作時患者會以爲“自己要猝死”,反而比輕度抑鬱更難維持生活;而有些輕度抑鬱患者仍能正常上班,只是內心痛苦。

三、從自殺風險看:抑鬱症的“致命性”更突出,但焦慮是“助推器”

據臨牀數據,約15%的重度抑鬱症患者會走向自殺,而焦慮症單獨存在時,自殺風險雖高於普通人,但遠低於抑鬱症。這是因爲抑鬱症的核心是“對生命的絕望”——患者覺得“痛苦永無止境,活着不如死去”,而焦慮症更多是“害怕死亡”,本質是想擺脫痛苦而非終結生命。

但要警惕“焦慮+抑鬱”的組合拳。約60%的抑鬱症患者會同時伴隨焦慮症狀,這時自殺風險會飆升。焦慮帶來的“坐立難安”會放大抑鬱的“絕望感”,讓患者覺得“既熬不過當下,也看不到未來”,更容易衝動行事。

四、從共病情況看:“雙病纏身”時,嚴重程度會“1+1>2”

焦慮和抑鬱很少“單打獨鬥”。約80%的焦慮症患者會在病程中出現抑鬱症狀,50%的抑鬱症患者會伴隨焦慮問題。這種共病狀態,會讓病情更復雜、更難治療。

比如,一個人先有焦慮,長期失眠、緊張,慢慢變得情緒低落、興趣喪失,發展成抑鬱;或者先有抑鬱,因“覺得自己沒用”而過度擔憂未來,引發焦慮。共病時,患者既受“持續擔憂”的折磨,又被“情緒低落”困住,社會功能受損更嚴重,治療週期也更長。

焦慮症和抑鬱症,就像心靈的兩種“創傷模式”,無法簡單判定“誰更可怕”。有人因焦慮反覆發作而崩潰,有人因抑鬱的“無意義感”而絕望;有人單獨患病就能被擊垮,有人即使共病也能通過治療迴歸生活。

真正重要的是:別糾結“誰更嚴重”,而是關注“信號”——當你持續兩週以上睡不好、喫不下、情緒低落,或總被莫名的恐懼包圍,影響到工作生活時,及時尋求專業幫助(心理諮詢師、精神科醫生)。就像身體生病要喫藥,心靈“感冒”了也需要治療,早干預,才能少受折磨。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