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胃疼別硬扛,分清“小毛病”和“大問題”,看完不慌

來源: 更新:

“餓到胃疼”是很多人都有過的經歷:加班到深夜,肚子餓得咕咕叫,緊接着小腹上方傳來一陣絞痛;早上賴牀沒喫早飯,臨近中午胃就像被手攥住一樣疼。有人覺得這是“餓過勁了”,喫點東西就沒事了,但其實,餓了胃疼可能不只是“肚子空了”那麼簡單。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讓人坐立難安的“小毛病”到底是怎麼回事,以及該如何應對。

一、餓了胃疼,到底是誰在“搞事情”?

1.胃酸在“搞破壞”

胃裏一直會分泌胃酸,幫助消化食物。當肚子空了的時候,胃裏沒有食物中和胃酸,胃酸就會直接刺激胃黏膜。就像沒有東西緩衝的強酸,直接“腐蝕”胃壁,從而引起疼痛。這種疼痛通常是隱隱的燒灼感,喫點東西后,食物中和了胃酸,疼痛就會緩解。

2.十二指腸潰瘍在“發出警告”

這是導致飢餓痛最典型的原因之一。十二指腸就在胃的出口處,當它出現潰瘍時,飢餓時胃酸會直接流入十二指腸,刺激潰瘍面,引發疼痛。十二指腸潰瘍引起的飢餓痛有個特點:多在空腹時發作,比如飯前、深夜,喫點東西后疼痛會明顯減輕,但下次餓了又會重複出現,就像設定好的“疼痛鬧鐘”。

3.胃炎在“搗亂”

胃黏膜發炎時,本身就比較敏感脆弱。飢餓時,胃酸增多會進一步刺激發炎的黏膜,導致疼痛。胃炎引起的飢餓痛可能還會伴有胃脹、反酸、噁心等症狀,而且疼痛程度可能時輕時重。

4.不良生活習慣在“推波助瀾”

經常暴飲暴食、節食減肥、喫飯不規律,會讓胃的“生物鐘”紊亂。胃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喫到東西,就會亂分泌胃酸,時間久了,胃黏膜受到損傷,餓的時候就容易疼。另外,長期熬夜、精神緊張也會影響胃的功能,讓飢餓痛找上門。

二、哪些情況需要警惕?別把“大病”當“小痛”

1.疼痛越來越有“規律”

如果每次餓了都會準時胃疼,比如每天凌晨3-4點疼醒,或者飯前半小時必定發作,喫了東西后緩解,這種有規律的疼痛可能是十二指腸潰瘍的典型表現,需要及時檢查。

2.疼痛越來越“劇烈”

原本只是輕微的隱痛,後來變成劇烈的絞痛,甚至疼到冒冷汗、直不起腰,可能是潰瘍加重,甚至出現了出血、穿孔等併發症,必須馬上就醫。

3.伴隨其他“不對勁”的症狀

比如胃疼時伴有黑便(像柏油一樣又黑又亮)、嘔血、貧血(頭暈、乏力、面色蒼白),可能是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出血,這時候千萬別拖延,要立即去醫院。

4.疼痛持續時間越來越長

以前喫點東西10分鐘就不疼了,現在喫了東西半小時還在疼,或者疼痛次數越來越頻繁,從偶爾發作變成每天都疼,這可能意味着胃黏膜的損傷在加重,需要及時干預。

三、餓了胃疼,先試試這幾招快速緩解

1.喫點“溫和的食物”中和胃酸

選擇容易消化、不刺激胃的食物,比如幾片蘇打餅乾、一小碗小米粥、一杯溫牛奶。這些食物能快速中和胃酸,給胃壁“敷上一層保護膜”,緩解疼痛。但要注意,別喫太多,也別喫辛辣、油炸、過冷的食物,否則會加重胃的負擔。

2.喝點溫水“稀釋胃酸”

餓的時候喝點溫白開水,能稀釋胃酸,減少胃酸對胃黏膜的刺激。但別喝太多,以免增加胃的壓力,也別喝冰水,冰水會讓胃痙攣,加重疼痛。

3.熱敷一下“放鬆胃肌肉”

用熱水袋或暖寶寶敷在胃部(肚臍上方),溫度以不燙皮膚爲宜,敷10-15分鐘。熱敷能促進胃部血液循環,放鬆胃肌肉,緩解痙攣引起的疼痛。

餓了胃疼雖然常見,但也不能掉以輕心。偶爾一次可能是因爲沒及時喫飯,通過調整飲食就能改善;但如果頻繁發作,可能是胃在向你發出“求救信號”,暗示着胃酸過多、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等問題。記住,胃是需要好好呵護的“消化器官”,按時喫飯、少喫刺激性食物、保持好心情,才能讓它少“發脾氣”。如果疼痛持續不緩解,別硬扛,及時就醫纔是最明智的選擇。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