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缺鋅、缺碘?一篇搞懂身體裏的“微量元素天團”

來源: 更新:

提到人體所需的營養,大家往往先想到蛋白質、維生素,卻忽略了一羣“小個子”——微量元素。它們在人體內含量微乎其微,加起來還不到體重的0.01%,但要是少了它們,身體這部精密的“機器”可就運轉不起來了。今天就來給這些“默默無聞的功臣”做個大盤點,看看它們到底有哪些成員,又各自承擔着什麼重要任務。

一、先搞清楚:啥是微量元素?

簡單來說,微量元素就是人體中含量極少,但又必不可少的元素。它們不像蛋白質、脂肪那樣能提供能量,也不像維生素那樣調節代謝,但卻在身體的各項生理活動中扮演着關鍵角色。從分類上看,目前被科學證實的人體必需微量元素有14種,它們就像一支“特種部隊”,各自堅守崗位,缺一不可。而且,這些元素人體無法自身合成,必須從食物中獲取,一旦攝入不足或過量,都會給健康帶來麻煩。

二、14種必需微量元素,個個都是“實力派”

1.鐵:血液裏的“運輸兵”

鐵是人體含量最多的微量元素,主要負責給全身輸送氧氣。它是血紅蛋白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旦鐵不足,血紅蛋白運輸氧氣的能力就會下降,人就會出現頭暈、乏力、面色蒼白等缺鐵性貧血症狀。兒童缺鐵會影響大腦發育,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能力下降;孕婦缺鐵則可能增加早產、胎兒發育遲緩的風險。但鐵也不是越多越好,過量攝入會加重肝臟負擔,甚至誘發慢性疾病。

2.鋅:生長髮育的“催化劑”

鋅被譽爲“生命之花”,對兒童的生長髮育至關重要。它能促進細胞分裂和再生,幫助孩子長個子、增智力。同時,鋅還能增強免疫力,讓身體更能抵抗細菌和病毒的侵襲。成年人缺鋅會出現味覺減退、食慾不振、傷口癒合慢等問題;男性缺鋅可能影響生殖功能。但鋅補多了也不好,會抑制銅、鐵等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還可能引起噁心、嘔吐等腸胃不適。

3.碘:甲狀腺的“動力源”

碘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關鍵原料,而甲狀腺激素對調節新陳代謝、促進生長髮育有着重要作用。如果碘攝入不足,會導致甲狀腺激素合成減少,引起甲狀腺腫大,也就是俗稱的“大脖子病”。孕婦缺碘危害更大,可能導致胎兒智力低下、發育遲緩,嚴重的還會出現克汀病。但碘攝入過多也會影響甲狀腺功能,增加甲狀腺疾病的風險。

4.硒:身體裏的“抗氧化衛士”

硒具有強大的抗氧化作用,能清除體內的自由基,保護細胞免受損傷,從而延緩衰老、增強免疫力。研究表明,硒還能保護心血管健康,降低某些癌症的發病風險。缺硒可能會導致免疫力下降、情緒低落,還與克山病、大骨節病等地方病有關。但硒的安全攝入量範圍較窄,過量攝入會引起中毒,出現脫髮、指甲變形、神經系統損傷等症狀。

5.銅:膠原蛋白的“建造師”

銅雖然在人體內含量很少,但作用不小。它能幫助身體合成膠原蛋白,維持皮膚、骨骼和血管的健康。缺銅會導致皮膚彈性下降、頭髮早白、血管脆性增加等問題。同時,銅還能促進鐵的吸收和利用,輔助預防缺鐵性貧血。但長期過量攝入銅會損傷肝臟,所以補充銅元素也要適量。

6.氟:牙齒的“保護盾”

氟能增強牙齒琺琅質的抗酸性,預防齲齒。我們每天用的含氟牙膏就是利用了氟的這一作用,能有效減少蛀牙的發生。但氟攝入過多也會有問題,兒童時期攝入過量氟會導致氟斑牙,牙齒表面出現白堊色斑點;長期大量攝入還可能引起氟骨症,導致骨骼疼痛、變形。

除了含氟牙膏,飲用水也是氟的重要來源。一般來說,只要飲用水中的氟含量在正常範圍內,再加上使用含氟牙膏,就能滿足身體對氟的需求,不需要額外補充。

微量元素雖然在人體內含量很少,但它們的作用卻不可替代。從運輸氧氣的鐵,到保護牙齒的氟,每一種都在默默守護着我們的健康。想要讓這些“小不點”發揮最大作用,關鍵在於保持飲食均衡,不挑食、不偏食。記住,健康的身體不需要刻意“進補”,而是需要長期的科學養護。只要我們合理安排飲食,讓各種食物在餐桌上“各司其職”,就能滿足身體對微量元素的需求,擁有健康的體魄。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