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蹲傷腎案”二審結束,運動爲何會對腎臟造成毀滅性傷害?
受訪專家:天津大學泰達醫院腎病內科主任醫師 李青
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鍾財芬
6月18日,備受關注的“深蹲傷腎案”二審落下帷幕。司法鑑定明確認定,15歲男生阿軍(化名)的腎功能損害及尿毒症,與高強度運動存在直接因果關係,其傷殘等級被評定爲五級。
回溯事件,2023年8月,阿軍被送入某“青少年教育訓練學校”接受矯治教育,入校20余天後,他因違反紀律被教官罰做1000個深蹲。這場極端的體罰讓他隨後出現尿血、虛脫症狀,送醫後確診急性腎損傷,最終發展爲尿毒症,需終身透析並接受腎移植手術。這一案件引發了人們對矯智教育方式的譴責,同時也讓公衆產生了疑問:運動爲何會對腎臟造成毀滅性打擊?

天津大學泰達醫院腎病內科主任醫師李青接受“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採訪時明確表示,高強度運動的確會損傷腎臟,主要與兩個因素有關。
橫紋肌溶解引發連鎖反應。人體的肌肉分爲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和運動最爲相關的骨骼肌屬於橫紋肌,在過度負荷下會發生急性破壞繼而溶解,肌細胞內的肌紅蛋白、鉀離子等成分隨之被釋放入血。當大量肌紅蛋白進入血液循環後,會堵塞腎小管,導致腎小管壞死,引發少尿、無尿,最終引起急性腎衰竭。
腎血流減少加重腎功能損害。在高強度運動期間,人體爲了滿足肌肉供氧需求,會優先將血液輸送到肌肉,導致腎臟內的血液灌注量顯著減少。與此同時,運動伴隨大量出汗,引發血容量降低,進一步加劇了腎臟缺血狀態。當腎血流持續減少時,腎臟的濾過功能會受到嚴重干擾,腎小管細胞的正常代謝和功能也會被破壞,從而加重腎臟損傷。
“在臨牀中,因運動導致急性腎臟損傷的案例並不少見,一般經過治療都能完全恢復,像新聞中的阿軍一樣發展到尿毒症的相對罕見。”李青表示,一般情況下,有兩種情況可能導致這種極端案例,一是患者本身腎臟較爲脆弱或患有腎病,自我修復和代償能力不足;二是後續治療不及時或措施不當,加劇了腎臟損傷。例如,有些患者肌酐指標雖高,但可通過自身修復,此時盲目介入透析可能加重腎臟缺血,導致病情惡化,最終發展爲尿毒症。
李青說,每個人對運動的耐受程度不同,因此,運動引發腎臟損傷的強度閾值也因人而異。有的患者做幾十個深蹲就會出現問題,有的則能耐受更大強度的運動。通常來說,平時久坐少動、突然進行高強度訓練者,肌肉耐受度低,更易發生橫紋肌溶解,進而引發腎臟損傷。損傷後的症狀有輕有重,輕者肌肉痛幾天,多喝水即可自愈;重者可能出現噁心、嘔吐、醬油色尿甚至肉眼血尿等,化驗檢查可見肌紅蛋白和肌酸激酶明顯升高,需採取激素衝擊治療等一系列治療措施。
爲了避免在日常運動中損傷腎臟,李青提醒做好如下幾點。
1.運動循序漸進。新手應從低強度運動起步,以微微出汗爲宜,拒絕突擊訓練,過程中注意適時休息。
2.補水維持尿量。運動前後少量多次飲水,確保尿液呈淡黃色。脫水狀態下,肌紅蛋白更易堵塞腎小管,因此高溫環境或劇烈運動時,補水尤爲重要。
3.規避高危場景。感冒或服用解熱鎮痛藥後,腎臟血流可能已受影響,此時劇烈運動易誘發缺血性損傷。此外,飲酒可能導致血管擴張,高溫會加速脫水,因而要避免在酒後、正午陽光直射或悶熱環境中訓練。
4.做好運動監測。參加馬拉松這類劇烈消耗的運動前後,要進行身體評估,結束後密切關注自身身體狀況。若出現肌肉疼痛、乏力、尿液異常等症狀,可檢測血肌酐、尿素氮等腎功能指標,以及肌酸激酶、肌紅蛋白等反映肌肉損傷的指標。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時就醫,避免腎功能損傷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