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的高發季來了,符合4個特徵要警惕

來源: 更新:

古語云:“春氣者,諸病在頭”。有一種暈就容易在春天發生,一旦發作天旋地轉,讓人噁心想吐,甚至走不成路……這便是「耳石症」。

臨牀數據和醫學研究均顯示,春天尤其是3月份左右,是耳石症高發期。

耳石症到底是怎麼發生的?發作後又該怎麼辦?《生命時報》邀請專家,教你從容應對。

春天,耳石症會出現一個高峯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醫師丁秀勇表示,從臨牀就診人數來看,耳石症的發生在每年3月份前後會出現一個高峯。

我國一項針對上海人羣的研究也顯示,耳石症在12月至次年3月,尤其冬春交替之際,發生率最高。

寧夏中西醫結合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任紅豔也表示,入春以來,臨牀發現很多人出現頭暈的情況,相關檢查顯示,頭暈大部分是因爲耳石症引起的。

專家們分析,這個現象可能與日照時間、激素波動等因素有關,經過一整個冬天,人們接受日曬的時間偏短,體內維生素D含量容易不足,就易發生耳石症。

理論上,任何能導致耳石脫落的因素,都可能誘發耳石症,比如激素水平變化,血壓、血脂波動等,這些因素可使內耳供血不足,進而引發耳石症。

出現4個症狀高度警惕

在醫學上,耳石症又叫「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是一種常見的引起眩暈的內耳疾病。

耳石症導致的暈,可以從4個方面鑑別:

1、良性,即有自限性,一週左右可自行緩解,但頭暈噁心的過程很痛苦,外出有跌倒風險;

2、陣發性,即每次發作持續幾秒或數十秒,很少超過1分鐘;

3、位置性,即頭一動就暈,比如早晨起牀時,半夜翻身時,躺下的一瞬間,抬頭、低頭時出現暈感,而頭部靜止時暈感消失;

4、眩暈,即暈的感覺是天旋地轉,還可能出現噁心嘔吐,走不成路。

有些人會將“耳石”和外耳道的“耳屎”混淆,雖然它們讀音相似,但是兩種不同的東西。

耳石的本質是無機碳酸鈣結晶,這些小結晶原本緊緊粘附在內耳中,一些誘發因素比如疲勞、外傷、內耳缺血、年齡較大、骨質疏鬆等,會讓這些小結晶脫落,掉到旁邊的半規管裏,頭位改變時,耳石就會因重力作用在半規管裏滾動,產生加速度,出現眩暈。

當我們保持頭部靜止,耳石隨重力掉到最低處時,便不再滑動,眩暈就會消失。

發作後,首選手法復位

耳石症是一種良性疾病,一般可自愈,多數人在發病後一週到一個月內,眩暈感會自動消失。

不過,耳石症發作後很痛苦,出現上述症狀時,首選眩暈門診就醫,如果醫院沒有眩暈門診,可選耳鼻喉科或神經內科就診。

治療上,首選耳石手法復位;必要時還可以適當給予藥物治療,如前庭抑制劑(地芬尼多、苯海拉明等)及改善循環類藥物(倍他司汀、氟桂利嗪等)。

通過手法復位,大部分人的眩暈症狀會隨之消失;也有人復位後仍覺着暈,這是前庭功能尚未完全康復所致,此時的耳石已迴歸原位,不必緊張,可以適當走動,有助功能康復。

5件事預防耳石離家出走

耳石症的發作誘因比較明確,過度勞累,缺少睡眠,高血壓、高血脂等導致內耳供血不足,均可誘發耳石症。北京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宋海濤提醒,控好以下因素有助預防耳石脫落。

1避免過度勞累

過度疲勞會造成內耳小動脈發生痙攣、缺血,從而誘發耳石症。對年輕人來說,耳石症發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過度疲勞。

2合理曬太陽,補鈣

由於耳石內含碳酸鈣結晶,如果發生骨質疏鬆,局部結構的變化會增加耳石脫落風險。

多數人每天在陽光下曬20分鐘,即可滿足機體所需;兒童短些,老人長些,但一般需控制在30分鐘內。

建議成年人每天喝300克純牛奶/酸奶,或喫30克奶酪;每天喫300~500克蔬菜(生重),其中深綠色菜佔一半;1~2兩豆製品,如豆腐、豆乾等。

3每天睡夠7小時

壓力大、睡眠不好等情況,也會造成內耳小動脈缺血。儘量每晚睡夠七八個小時,減少熬夜。

4積極控制相關疾病

比如梅尼埃病、中耳炎等,可能會導致半規管缺血損傷,誘發耳石脫落。

高血壓、高血糖、心血管疾病等,也可導致內耳血液循環不良,引起耳石脫落。

5前庭康復訓練

耳石症患者痊癒後,可在醫生指導下加強前庭康復訓練,對降低復發有一定幫助。▲

本期編輯:鄭榮華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