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靶向藥在孃胎裏治好了遺傳病

來源: 更新:

受訪專家: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兒童神經發育專科主任 馬秀偉

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葉雪辰

近日,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突破性研究引發全球關注。美國聖裘德兒童研究醫院團隊首次通過孕婦口服靶向藥物利司撲蘭,在胎兒期成功阻斷了脊髓性肌萎縮症(SMA)的遺傳病進程。

脊髓性肌萎縮症是一種由運動神經元存活基因1(SMN1)突變引發的致命性神經肌肉疾病,患者會出現進行性肌無力、呼吸衰竭等嚴重症狀。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兒童神經發育專科主任馬秀偉在接受“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採訪時介紹,脊髓性肌萎縮症是罕見病中較常見的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普通人羣致病基因攜帶率高達1/50,約8000~10000個新生兒中可能會有1位患兒。根據起病年齡、運動里程碑及病情進展程度,脊髓性肌萎縮症可分爲五型,從0型到IV型病情逐漸減弱。其中I型最爲常見,患兒如果不治療往往在2歲前就會死於呼吸肌麻痹、肺部感染,而0型患兒在母體子宮內就發病,出生後往往來不及接受治療就已夭折,所以脊髓性肌萎縮症堪稱嬰幼兒致死性遺傳病的“頭號殺手”。

上述研究團隊對一例經基因檢測確診爲1型脊髓性肌萎縮症的胎兒實施了開創性治療:母親妊娠32周5天~38周6天分娩期間,每日口服5毫克利司撲蘭,新生兒出生後第8天起繼續用藥至今。治療結果顯示,患兒未出現脊髓性肌萎縮症的典型症狀,如肌張力低下、肌無力、反射消失等,運動功能發育正常,母嬰血液及羊水中的SMN蛋白水平提升,神經絲蛋白(神經損傷標誌物)降低,證實藥物成功穿透胎盤屏障併發揮了神經保護作用。

馬秀偉表示,目前,全球有美國渤健的諾西那生鈉、瑞士羅氏的利司撲蘭、美國諾華的Zolgensma這三款靶向藥物用於治療脊髓性肌萎縮症。前兩者已在我國獲批上市,患者需終生用藥;Zolgensma雖可一次性用藥治療,但價格高達一千多萬元,被稱爲史上最貴藥物之一。此前,這三款藥物用於患者出生後的症狀前給藥,臨牀研究均顯示可使患兒實現運動里程碑,顯著改善患兒的運動、吞嚥和呼吸功能。

然而,面對SMN2拷貝數1~2個的0型、1型這類重型病例,可能在子宮內即發病,出生後並非真正的“症狀前”,傳統治療手段存在時間窗滯後的問題。馬秀偉強調,“宮內給藥對於這種致死性的遺傳病而言,是非常有挑戰性、意義和前景的。”該研究證實了利司撲蘭可穿透胎盤屏障實現給藥,在胎兒神經損傷發生前實施干預,支持了產前治療的可行性。這不僅使重型SMA患兒獲得生存希望,更爲多種可產前診斷的遺傳病提供了治療範式。

馬秀偉提醒,如果致病基因攜帶者想要生一個健康的孩子,一是通過輔助生殖技術和遺傳學分析技術結合,二是孕早、中期採集胎兒絨毛組織或羊水細胞進行產前診斷,這也是實現宮內治療的前提。▲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