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80%直腸癌最初是被這件常見“小事”給耽誤了,現在知道還不晚

今天又一則關於癌症的熱搜:#醫生稱超80%直腸癌最初被當痔瘡#
曾經也遇到過幾例直腸癌病例,便血一兩年,自己一直想當然以爲是痔瘡而沒有重視,耽誤病情,來的時候已經是晚期了,可惜!可嘆!
作爲@腫瘤專科醫生 我一直提醒大家注意:
痔瘡很常見,所謂十人九痔。什麼是痔瘡?
痔瘡,就是大家俗稱的“痔”,本質上是由於肛管或直腸下端的血管(靜脈叢)充血或者瘀血並腫大導致的,可分爲外痔、內痔和混合痔。
痔瘡的發病原因主要是由於肛墊下移或者靜脈曲張,不良的排便習慣,久坐等。常見症狀可能有排便時出血、肛周瘙癢、疼痛和痔贅脫出。
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是:很多人擔心痔瘡會導致癌症(腸癌),這是亂扯因果關係。
其實痔瘡本身不會導致腸癌,就痔瘡本身來說,它的主要危害在於:
危害之一:便血。痔瘡本質上血管充血或瘀血腫大,在排便時可能出血,而長期的慢性失血就會導致貧血,由於是慢慢失血,很多人慢慢適應了貧血而並不會感到有明顯症狀,等到貧血很嚴重纔來就醫。
危害之二(需要特別警醒!):誤導判斷。因爲痔瘡有便血,一有便血,很多人想當然認爲是痔瘡出血,從而不當回事。但他忘了,痔瘡確實是有可能有便血,但便血不是一定是痔瘡,也可能是其他原因,比如腸癌。
並不是痔瘡導致腸癌,而是因爲腸癌也可能會有便血,而很多人想當然認爲他的便血是痔瘡引起的,從而導致延誤診斷,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所以要特別提醒大家:如果有便血,一定要找醫生檢查,比如醫生診診和肛診(直腸指檢),必要時腸鏡檢查,要弄清楚是什麼原因導致的便血,而不能想當然自己認爲就一定是痔瘡引起的。而其實即便是痔瘡引起的便血,你也不能放任不管任其慢性出血。
如何預防大腸癌?
就要先了解大腸癌發病有關的危險因素。
一、遺傳因素。部分大腸癌患者,遺傳因素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二、飲食因素,高動物蛋白、高脂肪和低纖維飲食是大腸癌發病危險因素。
三、一些大腸非癌性疾患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息肉病、腺瘤等增加大腸癌風險。
四、其他因素,比如環境因素,缺鉬,石棉長期接觸,不良生活方式(久坐、缺乏體力活動、超重、肥胖等)。
針對以上因素,可以採取措施避免接觸或暴露,就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患癌風險。比如,合理安排膳食,多喫新鮮蔬菜水果和粗纖維食物;養成健康生活方式,不吸菸、不酗酒、飲食均衡多樣化、適當參加體力活動、控制體重防止肥胖等;積極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息肉病和克羅恩病等。
非常重要的提醒:適齡和高危人羣主動進行大腸癌篩查。50歲以上,沒有症狀也要主動去做一次腸鏡檢查(可以恰當提前至45歲甚至40歲,高危人羣則更應提前至40歲甚至更早做腸鏡)。